基本信息
书名:六韬 三略
定价:32元
作者:姜尚,黄石公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39286051
字数:150000
页码:22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武学官方指定教科书
n《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n《黄石公三略》,亦称《三略》,是我国古代的兵书,相传作者为汉初隐士 href='#'>黄石公。张良因此书名垂史册。
nn
n
古代谋略学的经典内容,精心辑录、翻译,并结合古今中外的事例进行通俗易懂的解读,阐述了为人处世应遵循的各种规则,揭示了在职场、商场中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智慧,对加强个人修养,应对职场难题,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n内容提要
《六韬》,周初太公姜尚所著,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
n《三略》,秦时黄石公撰,主要阐述的是治国兴邦、统军驭将的政治方略,同时也涉及到一牡一用兵打仗的具体计谋与方法。其思想体系不局限于一家,而是杂糅各家思想,尤以吸收儒、道两家学说为多。因此《三略》虽以兵书著称,也被视为一部政治谋略著作。
n目录
作者介绍
姜尚,名望,也称吕尚.汉族,生于公元前1156,死于公元前1017年,辅佐周武王灭商,是中国历史上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nn
黄石公,约前292年-前195年,秦汉时人,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
nn
张亮爱好古文,用通俗的语言、生活化的案例,阐释有名的生活哲理。
n文摘
文 韬
nn
n
n
n
n
文 师
nn
n
【原文】
n文王将田①,史编布卜②曰:“田于渭阳③,将大得焉。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兆得公侯④,天遗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文王曰:“兆致是乎?”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⑤占,得皋陶⑥,兆比于此。”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n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耶?”太公曰:“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殆非乐之也。”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太公曰:“钓有三权:禄等以权,死等以权⑦,官等以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
nn
【注释】
n①文王:商末周部族的,姓姬名昌。田:通“畋”,打猎。
n②史编布卜:史:官职名,先秦时主要掌管记事、祭祀及占卜诸项事务。编:人名。布卜:占卜。
n③渭阳:渭水北岸。渭:渭水。阳:水的北面。
n④兆:预兆。公侯:古代爵位的名称。五等爵位中等称公,第二等称侯。
n⑤禹:传说中我国古夏后氏部落的,以治理洪水而闻名。后其子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个王朝——夏朝。
n⑥皋陶:传说中东夷族的,舜时曾主管刑狱,后又辅佐禹。
n⑦权:权术。
nn
【译文】
n周文王姬昌准备外出狩猎,命太史编占卜吉凶。太史编占得卜兆说:“您此次在渭河北岸狩猎,将有很大的收获。所得的不是龙,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罴,而是一位公侯之才,他是上天赠给您的老师,辅佐您成就功业,并且还将使您今后三代继承人都得益。”文王问:“卜兆是如此吉祥吗?”太史编回答说:“我的远祖太史畴过去曾为夏禹王占卜,也曾得到过这种卜兆,因此他就得了皋陶这位贤臣,今天所得的卜兆和那次相似。”文王于是斋戒三日,排除杂念,集中思想,然后乘狩猎用的车马,到渭河北岸狩猎,在狩猎期间,终于遇见了太公姜尚,当时他正坐在长满茅草的河岸上钓鱼。
n文王下了车,向太公致意,并关心地询问他,说:“您十分喜欢钓鱼?”太公回答说:“臣听说君子乐于实现自己的志向,常人乐于做好自己愿意做的事。现在我钓鱼,其道理和这相似,而并非乐于钓鱼这件事而已。”文王问:“怎么见得和钓鱼的道理相同呢?”太公回答说:“钓鱼这件事体现了用人的三种权术:用厚禄收买人才,这是一种以饵诱鱼的权术;用重金招揽勇士,使其慷慨赴死,这也是一种以饵诱鱼的权术;用官职授予臣僚,使其效忠尽力,这更是一种以饵诱鱼的权术。钓鱼和求贤都是为了有所收获,所以这里面的道理十分深邃,我们从这里可以悟出治理国家的大道理。”
nn
n
【原文】
n文王曰:“愿闻其情。”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
n文王曰:“惟仁人能受直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太公曰:“缗①微饵明,小鱼食之;缗调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②。呜呼!曼曼绵绵③,其聚必散;嘿嘿昧昧④,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⑤焉。”
nn
【注释】
n①缗(mín):钓丝。
n②毕:古时狩猎用的网,此处意为取得。
n③曼曼绵绵:曼曼,同“漫漫”,指幅员辽阔。绵绵,指持续长久。
n④嘿嘿昧昧:嘿嘿,同“默默”,寂然无声。昧昧,纯厚隐晦,不显露于外。
n⑤树敛:使人心凝聚。
nn
【译文】
n文王说:“我想再听您进一步说说这里面的详细情况。”太公说:“水的源流深,流水就不息,流水不息则鱼便于生长,这是合乎情理的;树木的根扎得深,就枝叶繁茂,枝叶繁茂,果实就累累,这也是合乎情理的;君子情意相投,就能互相亲密合作,亲密合作,事业就能成功,这同样是合乎情理的。一般的言语应对,通常是用来表达感情的;如果能说出真情实话,那是好的事情。现在臣所说的,就是肺腑之言而毫无忌讳,你听了不会生气吧?”
n文王说:“凡是有仁德的人都能接受正当的规谏,不会厌恶肺腑之言。我怎么能不希望听你的话呢?”太公说:“细小的钓丝和明显的鱼饵可以钓小鱼,钓丝适中鱼饵味香可以钓中等大小的鱼,粗的钓丝和大的鱼饵可以钓大鱼。鱼贪吃香饵,就会被钓丝牵住;人拿了国家的俸禄,就会服从君主的驱使。所以用饵取鱼,鱼可以捕获;用爵禄网罗人才,人才会搜罗尽。以家庭为基础去取国家,这个国家必定会被攻克;以国家为基础去夺取天下,天下就会服从君王的统治。”太公感慨地说:“土地幅员广大,国土绵延久长,但如果不得人心,聚集在一起后还会散去。但若能实施清明政治,其光华必能长久照耀。微妙啊!圣人之德,就在于独到且潜移默化地争取人心。高兴啊!圣人之虑,就是使天下的人各得其所,人心能够凝聚。”
nn
n
【原文】
n文王曰:“树敛若何,而天下归之?”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①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n文王再拜曰:“允②哉!敢不受天之诏命③乎!”乃载与俱④归,立⑤为师。
nn
【注释】
n①擅:专擅、独自享用。
n②允:诚然,信然。
n③诏命:上天或皇帝的命令。先秦时多指上级对下级的命令。
n④俱:都,全。
n⑤立:拜,作为。
nn
【译文】
n文王又问:“怎样凝聚人心而使天下归顺呢?”太公回答说:“天下并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共同拥有的天下。若能与天下人共同享受利益的,就能取得天下;而独自垄断天下人所有利益的,就将失去天下。天有四季,地生财富,能和天下人共同分享利益的,就称为‘仁’;‘仁’存在的地方,天下人自然前去归顺。能够免除人们的死亡,解救人们的危难,接济人们的急需,这就是‘德’;‘德’存在的地方,天下人都会归向那里。和普天下人共同享受欢乐,共同分担忧虑,爱恨相同,就叫作‘义’;‘义’存在的地方,天下的人自然奔赴而去。人无不憎恶死亡而乐于生存,追求仁德寻找利益,能使人民获得利益的,这就是‘道’;‘道’存在的地方,天下人会纷纷前去归附。”
n文王再次拜谢说:“说得对呀!我岂敢不接受上天的诏命呢!”于是,文王就用狩猎的车子把太公载回到都城,拜他为师。
nn
n
序言
这本书在逻辑结构上的处理非常巧妙。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将所有内容平均分配,而是根据战略思想的重要性,赋予了不同篇章不同的侧重和篇幅。开篇部分对基础概念的构建非常扎实,像是在为接下来的高阶谋略打下坚实的地基。随着章节的推进,你会明显感觉到内容的复杂性和思辨性在逐步加强,这引导着读者的思维也跟着层层深入,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和思考。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一些相互矛盾的论点时所展现出的辩证思维,比如如何在“刚猛”与“柔韧”之间找到平衡点,书中并未给出绝对的答案,而是提供了思考的框架,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和选择最适合当下情境的路径。这种开放式的引导,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探索欲,让人读完一个章节后,总忍不住要去翻阅后面的内容,以寻求更全面的理解。
评分说实话,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才开始接触这套书的,原本有些担心内容会过于偏向于军事理论,与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关联不大。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发现这些古老的“韬略”思想,其实完全可以被提炼并应用于现代商业竞争和个人规划之中。书中关于“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深刻见解,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项目决策中的信息收集和自我认知层面。书中对于环境变化的敏锐洞察和快速反应的强调,也深刻地提醒我,在快速迭代的社会中,僵化的思维是最大的敌人。我甚至开始尝试用书中描绘的“奇正相合”的思路去设计我的日常工作流程,结果发现效率确实有了显著提升。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的复述上,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清醒、做出最优决策的“人生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内容,即便对于初次接触古代兵法的人来说,也展现出了惊人的可读性。它并没有用那种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堆砌,而是采用了相对现代的解读方式来阐释那些深奥的战略思想。我花了几天时间仔细研读了其中关于“势”的论述,作者对如何蓄势、造势以及借势的分析,简直是入木三分。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典故和案例分析,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而生动,让人很容易就能在脑海中构建起一幅幅沙盘推演的画面。比如,在谈到如何应对看似无法取胜的局面时,它提出的“避实击虚,以逸待劳”的策略,并不是简单的一句口号,而是有详细的步骤和心理层面的解析,这对于理解古代将帅的临场决断至关重要。整体来看,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古老智慧与现代思维之间的桥梁,让人读来既有历史的厚度,又不失实践的指导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雅致,硬壳封面摸上去很有质感,散发着一种沉静的历史厚重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了偏米黄色的那种,虽然不是那种亮得刺眼的白,但阅读起来却格外舒适,长时间盯着也不会觉得眼睛酸涩。字体排版也看得出是用心了的,疏密得当,行距适中,给人一种非常清晰、不拥挤的阅读体验。我特别喜欢扉页上的那几行小引言,那种古朴的字体和简练的措辞,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运筹帷幄的年代。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感觉,就好像手中捧着的是一部历经沧桑的古籍,而不是一本新近出版的书籍。从触感到视觉,这本书都展现出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对于我们这些痴迷于古代兵法和谋略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享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光是放在书架上,都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风范。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最令人称道的一点,在于它对“人心”的洞察力。古代的战争,归根结底是对人心的争夺,而这本书的精髓也正在于此。它不仅教你如何排兵布阵,更重要的是,它剖析了将领的心理状态、士卒的士气维持,以及如何通过策略性的展示来影响对手的判断。书中关于“攻心为上”的论述,不仅适用于战场上的威慑,放在人际交往和团队管理中也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胜利,往往不是通过蛮力达成的,而是通过精妙的心智博弈,让对手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既定的事实。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情商和洞察力似乎都有了潜移默化的提升,不再只关注表面的冲突,而是学会了去探寻深层次的动机和意图,这对于处理任何复杂的社会关系都大有裨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