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杨式太极拳推手入门 |
| 作者 | 庞大明 |
| 定价 | 39.80元 |
| 出版社 |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34990403 |
| 出版日期 | 2017-1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一、杨式太极拳推手概论;二、学习杨式太极拳推手的目的、误区及竞赛规则的制定;三、杨式太极拳推手段位技法图解。 |
| 作者简介 | |
| 庞大明,生于1957 年,山东省潍坊市人。经济师;药剂师;邯郸市太极拳学会会长(法定代表人)。由于其在太极拳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和贡献,经邯郸市市委、市研究决定,被批准为“邯郸市首批专业技术人才”,市管专家,享受津贴。国家武术七段;获得中国武术协会颁发的太极拳教练员执教证;中国武术段位制太极拳指导员、考评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太极文化研修中心(邯郸)副主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太极文化研修中心(邯郸)国家武术段位制考试点副主任;邯郸广播电视大学特聘专家。庞大明先生先后担任2013年届、2014年第二届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太极文化研修中心太极拳大赛组委会秘书长、总裁判长,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副秘书长,中国·邯郸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副秘书长,中国·邯郸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副秘书长,邯郸市太极拳总会海外顾问,被第五届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授予“太极大师”称号。由于其在第五届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中贡献突出,被记功表彰。同时,其被《中国太极拳大辞典》等20多种外大型辞典收录。庞大明先生系陈式太极拳第十九代传人、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武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先后在《武林》《武魂》《少林与太极》《精武》《武术健身》等省级以上武术杂志发表太极拳论文百余篇,有太极拳专著11 部。 |
| 目录 | |
| 章 杨式太极拳推手概论/1 |
| 编辑推荐 | |
| 庞大明先生集多年所学,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向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奉献的又一重磅作品。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还有一本是关于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精要讲解的侧重于身法训练的教材。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是一位非常注重“慢练出功夫”的实践者。它将整套拳架分解成了无数个微小的单元,每一个单元都配有长达数页的文字说明,详细描述了呼吸的配合、眼神的聚焦,乃至脚底的抓地感。这本书的节奏非常缓慢,更像是一种冥想引导,它不急于让你学会一套拳,而是耐心地教你如何“站桩”以及如何用“松”来对治“紧”。这种循序渐进、强调内在感受的叙事方式,对于长期困于招式僵硬的习武者来说,简直是一剂良药。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太极拳的精髓不在于动作的幅度,而在于运动中的控制力与松柔度的动态平衡。
评分最近接触到一本古代兵器与拳术结合的综合性论著,视角非常宏大。它跳脱出了单一拳种的局限,而是将中国武术置于更广阔的冷兵器对决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书中穿插了许多关于剑法、棍法与徒手搏击技巧的相互借鉴与融合的历史案例。比如,它探讨了长兵器在实战中对步法提出的要求,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拳术的移动轨迹。这本书的叙述显得古朴而富有历史厚重感,引用了大量古籍中的描述,试图还原古代武者在不同装备下的真实技艺。它让我对武术的认知从单纯的养生或格斗,扩展到了一个更具历史纵深感的文化领域,理解了不同兵器形制对人体发力模式的塑造作用,视野豁然开朗。
评分最近读了几本关于传统武术的书,感触颇深。其中一本讲的是关于八卦掌的技法与心法的著作,作者似乎对内功的阐述尤为精妙。这本书并没有过多纠缠于复杂的套路招式,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圈”的哲学上,如何通过行桩和走转来培养内在的劲力,以及如何在变化中保持中正安舒的姿态。书中对于步法与身法的结合有着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在描述“缠丝劲”的运用时,那种如抽丝剥茧般的细致讲解,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那股绵延不绝的内劲是如何从脚底升起,贯穿至指尖的。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身体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论述,让我对武术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不再局限于招式的表象,而是开始探寻其背后的意境与规律。这本书的插图虽然不算特别精美,但胜在清晰实用,能准确地指导练习者体会那些抽象的内家概念。
评分另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读物是关于少林长拳的源流考证的力作。这本书的风格非常学术化,充满了严谨的考据和大量的历史文献引用,读起来颇有在图书馆查阅珍贵档案的感觉。它详细梳理了长拳自唐宋以来的演变脉络,穿插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武术家轶事和门派间的互动关系。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辨析不同历史时期对“刚猛”和“柔韧”的理解差异,这对于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定型套路,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文化背景支撑。我特别欣赏它对“以武养文,以文证武”的论述,它提醒我们,每一种拳术的背后都承载着特定时代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心理。虽然阅读过程中需要频繁查阅注释,但这种探寻事物本源的求知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让人意识到武术史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和深邃。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一本非常着重于实战应用和劲力传导的拳谱,内容直截了当,几乎没有冗余的文学修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如同武将的军令,简洁、有力、直指核心。它详尽地剖析了如何在一瞬间产生爆发力,以及如何在贴身近战中利用对手的重心失衡来占据主动。书中的图解非常写实,展示的都是肌肉和骨骼在受力瞬间的结构变化,配以箭头和受力分析的标注,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硬核”。它强调的不是优美的姿势,而是“打得着、打得狠、能收回”的实战哲学。对于那些渴望将所学应用于现代格斗场景的练习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许多可以立刻检验和尝试的思路,它将理论与实战的鸿沟拉近了不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