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杂粮研究
定价:110.00元
作者:陶承先,牛西午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技
出版日期:2005-08-01
ISBN:9787801678331
字数:530000
页码:38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为深入、系统地科学研究杂粮生产和产业发展,提高我国杂粮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杂粮产业,2004年8月中国农学会在山西省太原市成立了中国农学会杂粮分会,并召开了首届中国杂粮产业发展论坛。按照中国农学会的安排,2005年中国农学会的杂粮分会年会暨第二届中国杂粮产业化发展论坛在辽宁召开。本书主要收录了第二届中国杂粮产业化发展论坛论的论文,涉及到高梁、谷子、荞麦、燕麦、食用豆类等研究论文103 篇。
目录
部分 杂粮发展战略研究
发展辽宁小杂粮产业促进特色农业经济增长
小杂粮开拓大市场
我国南方杂粮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辽宁省发展绿色小杂粮产业的优势、问题及对策
发展辽宁杂粮产业的有效尝试
辽宁几种杂粮作物生物多样性分析及利用
浅谈辽西杂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辽西半干旱区杂粮生产现状及展望
山西小杂粮产业发展及对策分析
山西杂粮产业发展与科技支持对策研究
吉林省小杂粮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对策
都市农业发展与京郊杂粮生产
京郊杂粮生产现状与发展浅析
发展杂粮生产提高农业效益
山东省杂粮产业现状及发展探讨
甘肃省小杂粮资源的开发利用
旱地小杂粮节水增效综合栽培技术
实现杂粮产业化发展优先考虑的问题及建议
核辐射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适应市场需求,发展小杂粮生产
吉林省西部杂粮杂豆生产状况与发展策略
小杂粮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中介推进作用与山西杂粮产业化探讨
山西省东西两山优质小杂粮产业区建设的建议
第二部分 高梁
高梁抗丝墨穗病育种研究进展
高梁丝黑穗病生理小种研究
高梁航天诱变后代的变异观察
俄罗斯高梁育种及生产现状
高梁叶角研究初探
粒用高梁超高产育种思考
可再生能源作物——甜高梁开发利用
……
第三部分 饲用高梁
第四部分 谷子
第五部分 荞麦、大麦、燕麦
第六部分 杂豆类
第七部分 薯类、青稞、芝麻、黍稷
第八部分 杂粮食品加工、综合利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刚拿到这本《中国杂粮研究》,我真是眼前一亮!首先,它的装帧设计就非常考究,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属上乘,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厚重感和收藏价值。翻开书页,我被它严谨的学术风格所吸引。作者在论述每一个关于杂粮的观点时,都引用了大量的科学数据、研究报告和传统文献,逻辑清晰,论证有力,让人信服。我之前对杂粮的一些模糊认知,通过这本书得到了非常系统和科学的解答。比如,关于某些杂粮的消化吸收率、微量元素的生物利用度等问题,书里都有非常详细的解释和比较。而且,它不仅仅局限于介绍杂粮本身,还会深入探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杂粮食用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可能存在的环境、历史和文化因素。这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深度,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普及读物,而是真正有研究价值的学术专著。虽然有些专业术语对我来说需要一点时间去理解,但整体的学习体验是极佳的,感觉自己就像在接受一次系统的营养学和民俗学教育。
评分这本书真的太惊艳了!我一直对中医养生有浓厚的兴趣,但很多书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内容比较浅显,很难深入理解。而《中国杂粮研究》这本书,简直就是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它不仅仅是简单罗列各种杂粮的营养成分,而是从更深层次、更系统的角度,去剖析杂粮在中国饮食文化和健康观念中的地位。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述不同杂粮时,穿插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渊源,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充满了人文情怀。书中的配图也非常精美,无论是食材的细节,还是烹饪的场景,都栩栩如生,让人赏心悦目。我最看重的是,它提供了非常多实用的信息,比如不同杂粮的适合人群、季节性的食用建议,甚至还有一些简单的家常食谱,让我觉得这些知识触手可及,能够真正应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以前我总觉得杂粮是粗糙的、寡淡的,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它们可以如此丰富多彩,健康又美味。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杂粮,也让我对健康饮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多才的长者,用温和而深刻的方式,为我传授着宝贵的健康智慧。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买《中国杂粮研究》这本书,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因为我对杂粮的了解仅限于“吃点粗粮对身体好”这个层面。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讲述的方式非常生活化,一点都不像是枯燥的科普书。作者仿佛就在我耳边,用平易近人的语言,一点点地引导我去发现杂粮的奇妙之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用很多生动的故事来阐述不同杂粮的药用价值和食疗效果,读起来就像在听奶奶讲故事一样,既温馨又充满智慧。书里还穿插了不少古代医书中的记载,让我惊叹于古人对杂粮的深刻认识。我特别喜欢它介绍的各种杂粮的“个性”,有的温和滋补,有的清热解毒,有的健脾益气,简直就像给每种杂粮赋予了生命,让我感觉它们不再是冰冷的食材,而是拥有神奇力量的健康伙伴。这本书让我对“吃”这件事有了全新的看法,不再只是为了果腹,而是开始注重食物的本质和它对身体带来的益处。
评分这本书真的太有分量了!我一直以来都对食物的科学性和健康性非常关注,市面上相关的书籍看了不少,但《中国杂粮研究》依然给我带来了惊喜。它不仅仅是关于“吃什么”,更是关于“为什么吃”、“如何吃”以及“吃出什么效果”的系统性探讨。我特别佩服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广博知识。从植物学的分类、种植史,到营养成分的详细分析,再到不同烹饪方式对营养素的影响,以及最终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一些稀有杂粮的介绍,它们独特的生长环境和鲜为人知的营养价值,都让我大开眼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杂粮并非只是稻米小麦的替代品,它们在中国悠久的饮食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更是应对现代生活方式带来健康挑战的重要“武器”。我感觉自己通过这本书,完成了一次从“食物消费者”到“食物智慧使用者”的转变。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食物充满好奇心的人,尤其是那些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食材,总是能引起我的兴趣。这次,《中国杂粮研究》这本书,真是满足了我对“杂粮”这个概念的各种好奇。它没有像很多书籍那样,只是简单地介绍几种常见的五谷杂粮,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我看到了书里对很多地方性、季节性的特色杂粮的详尽描述,它们可能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却蕴含着独特的地域风味和健康智慧。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无论是描述一种杂粮的生长过程,还是它的口感特点,都描绘得生动形象,仿佛我能亲手触摸到那些颗粒,闻到它们天然的香气。最让我觉得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杂粮的传统加工方法和储存技巧,这些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这本书让我觉得,我对“吃”这件事的理解,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营养成分,而是开始去感受食物的灵魂和它与自然的连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