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中國養生保健肉食及香料圖典 | 作者 | 車晉滇 |
| 定價 | 49.00元 | 齣版社 | 化學工業齣版社 |
| ISBN | 9787122315922 | 齣版日期 | 2018-06-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介紹瞭動物性食材及調料調味品200種,配有288幅彩色圖片,對食材的營養成分、保健功效等進行瞭簡要介紹。該書共分三章:*章介紹瞭陸地動物18種,食材67種,其中畜肉類食材44種;禽肉類食材17種;禽蛋類食材6種。第二章介紹瞭水生動物80種,其中淡水魚類24種;淡水其他類9種;海水魚類21種;海水其他類26種。第三章介紹瞭廚房常用調料及調味品53種,其中調料33種;調味品20種。該書圖文並茂,實用性強,可供烹飪愛好者、關注膳食健康者參考使用 |
| 作者簡介 | |
| 車晉滇,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傢,曾多次承擔農業部、北京市、市農業局和本單位的科研項目,曾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奬2項;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一等奬2項;北京市金橋奬一等奬1項。 |
| 目錄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編輯推薦 | |
| 1.作者為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傢,內容科學可靠 |
| 文摘 | |
| |
| 序言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這本封麵設計得樸實無華,完全是那種老派技術手冊的風格,讓我一開始有點提不起興趣。內頁的印刷質量中規中矩,紙張有點偏薄,可能不太耐翻。我本來是衝著某個特定的主題來的,結果發現內容組織上有點散漫,很多信息點需要讀者自己去串聯。比如講到某種草藥的應用時,常常會跳到另一類食材的特性上,切換得有些生硬。作者的敘述口吻更偏嚮於科研報告,缺乏一些生活化的引導。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需要花額外的時間去消化這些專業術語和分類邏輯。而且,有些配圖的清晰度實在不敢恭維,特彆是那些微觀結構或者復雜的加工流程圖,看得我一頭霧水,感覺像是掃描件直接套上去的,專業性是有瞭,但可讀性大打摺扣。希望未來的版本能在圖文排版和信息流的順暢度上做一些優化,讓讀者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享受到閱讀的樂趣,而不是像在啃一本枯燥的字典。總而言之,它像是一份非常詳盡但略顯粗糙的內部參考資料,需要耐心和一定的背景知識儲備纔能充分利用。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似乎完全沒有考慮過便攜性,它更像是一套需要放在書架上,用作參考的工具箱。拿到書後,我嘗試把它放進我的日常背包裏,結果發現那重量和體積完全不適閤攜帶,更像是一本需要攤開在固定工作颱上纔能有效使用的參考資料。內容方麵,我注意到書中對“傳統”和“現代”處理方法的對比分析稍顯不足。很多條目都是在陳述某一食材的傳統處理方式,但在實際操作中,現代技術如何優化或取代這些傳統步驟的討論卻相對較少。例如,在介紹某種肉類醃製技藝時,如果能增加一小節關於現代真空包裝或速凍技術如何影響醃製風味和效率的比較分析,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和前瞻性就會大大提升。目前來看,它更像是一部詳盡的“曆史記錄冊”,而非與時俱進的“實踐指南”,這使得它在麵嚮當代讀者時,缺少瞭一份急需的連接橋梁。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給我的體驗非常復雜,它似乎不是按照傳統意義上的“食材”來分類,而是基於“功能”或者“産地”來進行劃分的,這種編排邏輯雖然有其獨到之處,但對於我這種習慣瞭按拼音首字母或者菜係來檢索資料的讀者來說,簡直是一場災難。我經常需要不斷地翻閱索引,纔能找到我想要確認的那個特定條目。更讓我感到睏惑的是,一些交叉引用的情況處理得不夠友好,一個概念在A章提瞭一嘴,關鍵細節卻要等到D章纔能找到,讀者必須在不同的章節之間來迴跳躍,大大降低瞭閱讀的連貫性。我本來是想快速瞭解一下特定幾種調味品在古代食譜中的大緻用法,結果被書中龐雜的化學分析和曆史溯源淹沒瞭。這本書的學術性毋庸置疑,但從用戶體驗的角度來看,它對讀者的導航係統設計得不夠人性化,使得查找特定信息比預想的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評分拿到手的第一感覺,這本書的裝幀實在太“硬核”瞭,沒有絲毫的商業美感可言,完全是實用主義至上。內容上,我感覺作者似乎想把所有他知道的知識點都一股腦塞進來,導緻全書的密度非常高,很多章節信息量過載。比如講到發酵工藝的那幾頁,從微生物種類到溫度控製參數,再到最終的風味物質形成,幾乎是以秒懂的語速在推進,讓人有種喘不過氣的感覺。我嘗試跟著書中的步驟去操作幾樣東西,發現書中引用的很多標準或配方,似乎更貼閤工業化生産的邏輯,而不是傢庭廚房的實際操作環境。例如,對某種添加劑的純度要求極高,但在普通市場上根本難以購得。這使得這本書更像是一本給專業人士備查的工具書,而不是給普通愛好者提供指導的入門讀物。如果你不是科班齣身或者已經在行業內摸爬滾打多年,可能會覺得裏麵的很多專業細節顯得過於深奧,甚至有些脫離實際應用場景,讀起來缺乏親切感和代入感。
評分坦白講,這本書的篇幅令人望而生畏,厚度已經達到瞭可以當枕頭用的級彆。拿到書後我專門試瞭一下,它帶來的“重量感”確實傳達瞭一種內容紮實的印象。然而,實際翻閱過程中,我發現其中有不少篇幅是在對一些基礎常識進行非常冗長和重復的闡述。比如,關於鹽的提純和應用的曆史演變,前後用瞭好幾個章節反復提及,雖然每次的側重點略有不同,但核心論點相似度很高,讀起來不免有些拖遝。對於一個追求效率的現代讀者來說,這種對已知信息的反復“打磨”顯得有些多餘。我更希望作者能將這些篇幅用於探討一些更前沿的、尚未被廣泛討論的食材組閤或保存技術。此外,書中對引用的文獻和數據源的標注也顯得有些零散,很多結論的來源不夠清晰,這在學術領域通常是一個比較敏感的問題,讓人在引用或相信某個論點時會産生一絲猶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