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环境规划
定价:45.0元
作者:何德文,刘兴旺,秦普丰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030380043
字数:467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本教材以面向'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根据环境规划自身理论框架结构和发展特点来编写的,其构成教材的四大篇:技术学、理论基础、环境要素规划以及环境规划案例,涵盖环境规划理论、方法和实践三个层次,教材内容环环相扣,逐步升华。教材内容涵盖面广,包含环境规划基本概念、环境规划依据的标准与法规、环境规划的管理、环境规划的空间布局理论、数学理论、生态理论、信息科学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环境要素的规划和案例分析,全书阐述详细,重点突出。教材的组织结构合理、科学,层次分明,逻辑性强。先从简单的环境规划基本概念和管理入手,过渡到环境规划技术、理论基础,然后对构成环境的主要要素大气、水、固体废物、噪声和土地资源和生态进行详细阐述,并辅以案例说明。穿插的案例都是近三年新研究成果,反映环境规划的新发展动向。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序言
这本《环境规划》真的让人眼前一亮,我最近在研究城市生态修复的课题,市面上很多教材讲的都是宏观理论,枯燥又脱离实际。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把那些复杂的规划原理,通过大量的鲜活案例串联了起来。比如它对某南方城市旧工业区改造的分析,不是简单地罗列规划图纸,而是深入剖析了当时决策层面临的经济压力、社会阻力与环境临界点之间的博弈过程。作者们显然是实战派,对规划实施中“卡壳”的地方看得非常透彻。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公众参与机制的设计部分,它没有停留在“要听取民意”这种空话上,而是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价值冲突调解等工具,将原本对立的群体导向共同目标。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如何推进一个涉及多方利益的复杂项目,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操作框架,而不是只有一堆漂浮的概念。对于任何想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规划师或学生来说,这本书绝对是绕不开的宝典,它教会的不仅仅是“怎么做图”,更是“如何让人接受你的图”。
评分我是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年轻规划师,手头上的工作经常让我感到力不从心,总觉得自己的知识结构里缺了一块“定海神针”。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空白。它最大的价值,我觉得在于它对“时间维度”的深刻理解。环境规划绝不是一次性的蓝图绘制,而是一个需要持续迭代、面向未来的动态过程。书中对韧性城市和适应性管理的探讨,尤其让我震撼。它不再把气候变化视为一个遥远的威胁,而是将其内化为规划决策的常态变量。书中介绍的基于情景分析(Scenario Planning)的方法论,非常实用。我们通常习惯于做一个“最优解”的规划,但这本书教会我们,在不确定性面前,最好的策略是准备好多套可快速切换的预案。我立刻尝试将书中介绍的“软性基础设施优先”的思路,应用到我负责的一个小型滨水区项目上,从短期防洪策略转向建立一套多功能的、可随水位变化的弹性空间系统。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比记住任何一个规范条文都重要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透露出一种严谨与尊重。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尤其是那些复杂的示意图和流程图,线条和色彩的运用非常克制且有效,没有丝毫花哨的感觉。作为一个视觉动物,我发现好的图示比冗长的文字更有助于理解复杂概念。例如,书中关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部分,用一套非常直观的层级图清晰展示了不同服务(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这比我之前看的任何一本强调“生态价值”的书籍都要清晰得多。它传递出一种信息:环境规划不仅仅是管制,它更是一种价值的发现和权衡。读完后,我不再只是把环境元素视为需要“保护”的客体,而是将其视为驱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产。这本书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真正做到了形式服务于内容,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到身心愉悦,效率极高。
评分说实话,我当初买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因为市面上同类书籍汗牛充栋,大多只是旧知识的换汤不换药。然而,这本《环境规划》真正做到了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表达。它并没有固守传统的空间规划视角,而是大胆地引入了系统动力学和复杂性科学的分析工具来阐释环境系统的反馈回路。比如,在讨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关系时,它不再是简单的线性描述,而是用模型展示了过度开发如何触发一个不可逆的负面循环,而规划干预(如生态廊道的建立)是如何充当有效的“反作用力”来打破这个循环。这种用更前沿的科学语言来武装传统规划的努力,让这本书的理论深度远超一般教材。我感觉自己仿佛在阅读一本环境科学的专著,而不是一本单纯的规划操作手册。对于那些想在研究中加入更多量化分析和系统思维的读者,这本书提供的视角和工具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我是一个常年与地方政府打交道的项目经理,最头疼的就是政策理解的差异性和跨部门协调的壁垒。这本书在“规划实施与政策衔接”这一章节的处理上,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清晰地梳理了国家宏观政策(如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是如何层层分解、最终落实到具体的地方性法规和技术标准中的。作者们没有回避实践中的灰色地带,他们坦诚地指出了某些政策在地方层面的“选择性执行”现象,并给出了基于激励机制设计的解决方案,比如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绩效考核,引导地方政府主动采用更优的环境规划方案。我特别喜欢它对“成本效益分析”的阐述,它不仅仅计算了修建绿色基础设施的投入,更量化了其在提升区域宜居性、降低长期健康成本方面的隐性收益。这种接地气又高屋建瓴的分析,为我们在汇报方案时提供了强有力的说服性材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