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五色食物药膳食疗方
定价:39.0元
作者:孟靓靓,韩丽萍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18601325
字数:332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孟靓靓和韩丽萍编写的《五色食物药膳食疗方》共介绍了39种红色食物、26种黄色食物、42种绿色食物、52种白色食物、27种黑色食物的药膳食疗方的食材成分、药物组成、制作方法、应用方法及适应汪。其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科学实用,适合广大群众阅读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老实说,我对这类传统养生书籍的接受度一直不高,总觉得它们晦涩难懂,充满了故作高深的术语。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意外地接地气,或者说,作者非常擅长用生活化的例子来阐述复杂的理论。举个例子,书中讲到“肝火上炎”时,不是直接用中药名堆砌,而是用“就像一锅水烧开了,蒸汽往上冒”来做比喻,然后引申到现代人常见的失眠、易怒。更让我觉得实用的是,它在每一种基础药膳的介绍后面,都会附带一个“情景应用”小栏目。比如,针对“秋季干燥导致的皮肤瘙痒”,它会推荐一款用百合、银耳熬制的汤水,并详细说明了火候的掌握,甚至精确到了“文火慢炖两个小时以上”。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衔接,大大降低了普通读者尝试的门槛。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指示,给自己做了一周的“清热”食疗,虽然效果慢,但确实感觉身体里那些燥热的感觉减轻了不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教你一套思考的逻辑,让你学会“自我诊断”和“自我调理”的基础方法论。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实在有些“反潮流”,但这也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它没有采用当下流行的那种干净、极简的现代设计风格,反而大量使用了古典的水墨画风格的插图,描绘各种药食材料,线条古朴,意境悠远。每次翻到那些配图,都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古代药材市场,空气中弥漫着草药和泥土的气息。内容上,它最大的特点是其“宏大叙事”的特点。它不满足于单个食材的功效,而是将整个餐桌视为一个整体的“药房”。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探讨“五味调和”在一年四季中的应用,比如春季宜“酸”以养肝,秋季宜“甘”以润燥,这种动态平衡的理念贯穿始终。阅读它,就像是跟随一位老中医的脚步,学习如何根据天时地利来安排全年的饮食起居,而不是仅仅在生病时才去翻阅食疗方。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建立一种长期的、与自然规律同步的健康生活方式,这种格局和视野,是市面上那些浅尝辄止的健康指南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我本以为这本书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药方大全”,没想到它在处理“疑难杂症”部分的案例分析时,展现出了极强的叙事能力。作者似乎非常擅长“讲故事”,他没有直接给出药方,而是会先描述一个相似的病案——比如一位常年劳累的中年人,因为思虑过度导致了心脾两虚的症状——然后层层递进地分析其病因,最后才落到具体的食材组合上。这种“以案说方”的写作手法,让那些复杂的病理描述变得生动可感,让人更容易代入和理解。而且,书中对某些具有特殊药用价值的食材,比如某些不常见的菌类或野菜,也做了非常详尽的介绍,包括如何识别、如何采集,甚至是如何处理才能最大程度保留其药性。这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食材的敬畏之心和深入田野的实践经验。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接受一种生活哲学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它厚重、内敛,但每一页都蕴含着历经时间考验的智慧结晶。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光是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知识分量。装帧设计很古典,那种带着微微泛黄的纸张质感,让人一下就联想到传统中医的深厚底蕴。我本来是想找一些快速见效的食疗小妙招,结果打开这本书,完全是另一个境界。它没有急着告诉你“这个能治那个”,而是花了大篇幅去解释“气血”是怎么流动的,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讲得非常细致,简直像一本入门级的《黄帝内经》的现代解读版。比如,它对“脾胃”的论述,不是简单地讲消化,而是深入到“运化水湿”的功能,配上精美的图解,让我这个对中医一知半解的人,也能大致勾勒出人体的运行机制。书中对食材的分类也很有意思,不是按常见的蔬菜水果分,而是严格按照“寒热温凉”的四性来归类,每种食材的药性分析都详尽到令人咋舌,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食材本草学上的功力。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对“吃”这件事的认知完全颠覆了,不再是单纯地追求美味或营养标签,而是开始思考,我今天吃的这个食物,在我的身体里会引发怎样的“能量”变化。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深奥的哲学书,而不是一本简单的食谱,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
评分我是一个对细节要求极高的人,尤其是涉及到健康的书籍,我最看重的就是资料的准确性和引用的出处。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严谨,让人读起来非常放心。我注意到,在讨论某些偏方的历史渊源时,作者会清晰地标注出是取自哪个朝代的医案或本草纲目中的哪个篇章。这使得这本书的“可信度”瞬间拔高了好几个档次。它不仅仅是在罗列食谱,更像是在做一场严谨的学术梳理。比如,书中对“药食同源”的食材,如山药、莲子等,不仅分析了它们的营养成分,还详细对比了不同产地、不同炮制方法(比如生吃和蒸煮)对药效的细微差别。这种深度挖掘,让我意识到,我们平时随便吃下去的食物,背后蕴含着多么复杂的传统智慧。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体质辨识”的那一部分,它没有把人简单粗暴地分成几类,而是提供了一套动态评估体系,结合季节变化、情绪波动来判断当前身体的偏向,指导我们如何灵活调整日常的膳食结构。这本书对那些想要深入钻研中医食疗,而不是只求速效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