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医疗服务价格中医项目技术操作指南 | ||
| 定价 | 68.00 | |
| 出版社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6-07-01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郁东海,李荣华,王家瑜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47830277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的配色沉稳又不失专业感,那种墨绿与米白的搭配,透着一股老派医学典籍的厚重,让人一上手就觉得内容必然扎实。我特地翻阅了目录,发现它对“中医项目技术操作”的梳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细致。尤其是关于那些传统治疗手段,比如针灸的进针深度、艾灸的火候控制,乃至推拿按摩的穴位定位,都有非常明确的图示和文字描述。我之前在实践中对于一些不常用穴位的精确取法总有些模糊,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合理,用大图配合详细的文字注释,几乎可以作为临床操作的即时参考手册。更让我欣赏的是,它似乎并不满足于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着重强调了“服务价格”的体系化构建,这对于当前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平衡疗效与成本,如何规范化操作流程并实现合理的价值体现,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框架。这种理论指导与市场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的教科书范畴。它不是空谈,而是实实在在的“指南”,让人感觉手中的不是一本印刷品,而是一份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沉淀的宝贵财富。
评分初次翻阅这本书时,我最深的感受是它对“全国医疗服务价格”这个宏大主题的解构能力。在这个信息碎片化严重的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中医服务定价标准往往混乱不清,这给跨区域执业或进行项目合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这本书显然是集结了大量专家智慧,试图构建一个全国性的、可参考的定价模型或至少是评估体系。我仔细对比了其中关于某几种特色疗法(比如火针和温针)的成本核算章节,发现它不仅考虑了医生的技术工时,还将耗材的品牌、质量等级,甚至治疗环境的折旧成本都纳入了考量范围,这简直就是一份详尽的医疗经济学分析报告。它没有简单地罗列价格数字,而是深入剖析了定价背后的逻辑链条,解释了为什么同样一项“拔罐”,在不同级别医院会有如此悬殊的定价差异。对于管理者和运营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理解和制定内部薪酬结构以及对外宣传价格体系的坚实理论基础,极大地提升了中医服务的透明度和公允性。它不仅仅是给操作者看的,更是给决策层提供了制定未来发展战略的蓝图。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尤其体现在其对“技术操作规范”的描述上。我注意到编者们对“指南”的定义非常审慎,他们似乎刻意避免了使用过于绝对化的词汇,而是采用了大量的“建议”、“推荐遵循”、“可参考”等措辞,这体现了对中医技术复杂性和个体化差异的尊重。例如,在介绍一种特定的膏方配伍时,书中不仅给出了标准的药味和剂量,还附带了不同地域气候和患者体质的调整建议,这种细致入微的考量,体现了编者对临床一线真实需求的深刻洞察。我个人尤其赞赏其中关于“风险管理与不良事件记录”的部分,这在以往的很多技术手册中往往是被一带而过的内容。这本书却用专门的章节详细列举了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对应的紧急处理预案,甚至连术后随访的SOP(标准作业程序)都有明确的模板。这无疑是提升整个行业安全系数的重大贡献,它将“经验主义”的传统操作,提升到了具有可追踪、可量化的现代医疗管理标准。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指南”的排版和索引设计非常人性化。它似乎非常清楚,使用者在紧急情况下需要快速定位信息,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翻阅。书中的交叉引用系统做得极为出色,当你查阅某个操作步骤时,相关的价格核算依据或者风险提示会以小窗口的形式同步出现,这种“立体式”的信息检索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和查阅效率。我尝试随便挑选了一个在基层医疗机构不太常见的复杂手法,比如特定的筋膜松解术,发现其不仅有详细的解剖学定位图,还配有操作力道和节奏的文字描述,这种多维度的信息呈现,大大降低了学习曲线。而且,这本书的用词非常精准,既有严谨的医学术语,又避免了过度晦涩的古文,保证了不同资历的读者都能顺畅理解。它真正做到了将深奥的专业知识“翻译”成可执行的临床步骤,让人感觉自己手中的工具书,不仅权威可靠,而且“好用”。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似乎预见性地涵盖了未来几年中医服务可能的发展方向。在一些章节中,它开始探讨如何将传统技术与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HIS)进行数据对接,如何利用电子病历记录来固化操作过程和价格信息,以适应未来医疗信息化的大趋势。这表明编者们并非沉湎于过去的经验,而是积极地拥抱变革。特别是在涉及到一些需要多学科协作(MDT)才能完成的中医康复项目时,书中清晰地划分了不同专业人员在服务链条中的职责和相应的收费权限,为构建高效的跨专业服务体系提供了路线图。这种前瞻性,使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停留在2016年,它的方法论和框架设计,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传统精湛技艺与现代医疗管理规范的桥梁,是推动中医服务体系走向标准化、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