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团体心理咨询
定价:30.40元
作者:樊富珉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040171266
字数:550000
页码:38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突出的特点是理论与操作结合、研究与实践并重。全书共十章。
包括了团体心理咨询的基础知识、发展脉络、主要理论、团体过程、影响机制、操作技术、常用练习、方案设计、效果评估以及应用实例。本书是作者 15年研究心得、理论探讨、实践积累和培训经验的集合。
目录
作者介绍
樊富珉,1953年出生于上海市。现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学教授、博导.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研究专长:心理健康与心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许多关于人际互动和群体动态的理论,但实际内容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起初,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深入剖析群体心理形成机制、个体如何在群体中定位、以及常见群体行为模式的书籍。我曾设想,作者可能会引经据典,从社会心理学、群体动力学等多个角度,层层剥开群体心理的奥秘。书中可能会探讨从众心理、群体思维、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关系、群体冲突的根源,甚至是群体中的非理性行为。我期待看到一些经典的实验案例,比如阿希的从众实验,或者菲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在群体中的应用。同时,我也希望能了解到一些关于群体决策的优化策略,以及如何有效避免群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在工作团队、学习小组,甚至家庭聚会中,如何促成更健康、更具建设性的互动。然而,当翻开书页,我却发现它引导我踏上了一段截然不同的探索之旅。这种意外的转向,反而激起了我更强烈的好奇心,让我迫切地想要了解它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智慧和视角,它将如何挑战我原有的认知,又将如何拓宽我理解“团体”这个概念的边界。我感到,这本书并非要教授“如何理解群体”,而是要展示“群体本身是如何塑造我们”的,这让我对接下来阅读的每一页都充满了期待与思考。
评分最初,我被书名所吸引,是因为它带给我一种“解决问题”的期待。我曾认为,这本书一定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来帮助我应对在各种群体场合可能遇到的挑战,比如如何在高压会议中发言,如何化解团队矛盾,或者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我期待它能像一本“使用手册”一样,提供清晰的步骤、可操作的建议,甚至是一些“话术”或“技巧”,让我能够快速地学习并应用于实践。我曾设想,书中可能会包含一些关于情商培养、领导力发展、或者危机管理的章节,并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佐证作者的观点。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提升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能力值”,变得更加自信、更加有影响力,从而在群体中脱颖而出,或者成为一个受欢迎和受尊敬的成员。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让我意识到,所谓的“群体问题”,往往并非简单的技巧能够解决,它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人性、更深刻的社会结构,以及个体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它并没有给我现成的“武器”,而是让我开始思考“战争”的本质,去理解“敌人”是谁,以及“战场”的规则。这种“慢下来”的思考方式,虽然没有立刻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却让我对“问题”本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开始认识到,真正的成长,往往来自于对问题的深入剖析和自我反思,而不是对技巧的盲目追求。
评分坦白说,我当初选择这本书,是出于一种对“专业性”的向往。我以为它会像一本学术著作一样,严谨地论证、细致地分析,充满各种理论模型和研究数据。我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经典的心理学理论,比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或者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并探讨这些理论在群体环境中的体现。我也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实证研究的结果,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群体行为的差异,以及特定社会因素对群体动态的影响。甚至,我曾设想书中会包含一些复杂的图表和统计分析,来支持作者的观点。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提升自己对心理学领域的认知水平,掌握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从而在与人交流时显得更有深度和见识。然而,这本书呈现给我的,却是一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它没有堆砌理论,也没有枯燥的数据,而是用一种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感性的方式,触及了那些关于“团体”最本质的体验。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概念,不一定需要通过冰冷的理论框架,也可以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深刻的洞察。这种“去学术化”的处理,反而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议题变得 accessible,也更容易引发共鸣。它让我对“专业”有了新的定义,认为真正的专业,在于能够触及人内心深处,并引发深刻的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
评分我本来带着一种寻求实用技巧的心态来阅读这本书的,期待着它能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来帮助我在各种社交场合游刃有余,或者在团队协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曾想象书中会包含各种沟通模型、冲突解决的步骤、以及建立信任的策略,甚至是一些关于如何识别和应对不同类型“难缠”人物的指南。例如,我可能会期待书中出现关于倾听技巧的详细讲解,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或者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并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我也设想,它可能会涉及一些关于心理边界的构建,以及如何在这种群体环境中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毕竟,在信息爆炸、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今天,掌握一些实用的心理工具,对于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都至关重要。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完全没有落入俗套,它并没有直接提供“做什么”的答案,而是让我开始反思“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我自身在群体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群体环境对我的微妙影响。这种“不给答案”的方式,反而迫使我深入思考,去挖掘更深层次的根源,去审视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驱动力。这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学习体验,它要求我主动去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让我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似乎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归属感”和“群体认同”的渴望。我曾设想,它会深入探讨个体如何寻找自己的“部落”,如何在群体中建立稳固的连接,以及如何克服孤独感和疏离感。我期待书中能够解析不同类型的群体,例如家庭、朋友圈、工作团队、甚至是在线社群,并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在个体心理健康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也希望能了解到,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如何才能找到真正支持自己、鼓励自己成长的“同类”,以及如何维系这些珍贵的关系。我曾想象,作者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建立高质量人际关系的秘诀,如何识别并远离那些消耗自己能量的“有毒”关系,以及如何在群体中找到平衡,既保持独立性,又享受亲密感。然而,当我开始阅读,我发现这本书并没有直接回答“如何找到归属感”这个问题,而是让我开始审视“我为什么需要归属感”以及“我如何在群体中定义自己”。它并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和需求,去理解“团体”对于个体存在的意义。这种“反向操作”,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己,也让我开始思考,真正的归属感,或许并非来自外部的寻找,而是源于内心的接纳与自我认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