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心理学-认清人的想法和行为

自知心理学-认清人的想法和行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洁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行为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 自我认知
  • 人际关系
  • 思维模式
  • 情绪管理
  • 性格分析
  • 影响力
  • 动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向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29822
商品编码:29581522945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2-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xbsp;人的1生zoxg会经历些风雨,zoxg会遇到些坎坷,如果不能够把控自己的内心,不懂得宽心,那么痛苦和消*就会霸占生活,人生也就失去了阳光和快乐。 《自知心理学:认清人的想*和行为》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用朴实的语言阐释宽心做人的重要性。1个胸怀宽阔的人必然是洒脱大度、懂得分享与付出的人,希望通过阅读此书,你可以拥有1颗宽慰的心,懂得看透世间纷繁,让自己远离烦恼,快乐生活。

目录
第01章 自我认知:从“心”kai始了解真实的自己 001 你了解你自己吗 002 你为什么内向 004 为什么对社交感到莫名恐惧 006 为什么自己zoxg是充*老好人 008 你拥有自知的能力吗 011 为什么喜欢吃零食 013 第01章 自我认知:从“心”kai始了解真实的自己 001

你了解你自己吗 002

你为什么内向 004

为什么对社交感到莫名恐惧 006

为什么自己zoxg是充*老好人 008

你拥有自知的能力吗 011

为什么喜欢吃零食 013

为什么人们会有不同气质 016

为什么环境造就人 018

第02章 行为认知: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021

为什么有人喜欢照镜子 022

为什么kai场白太长 024

为什么喜欢窥探别人的隐私 025

为什么喜欢指手画脚 028

为什么zoxg是说错话 029

为什么女人zoxg喜欢唠叨 031

为什么喝醉了喜欢打电话 034

为什么喜欢*红娘 036

第03章 性格认知:惯性行为背后隐藏的真实性格 039

为什么zoxg是说“*对没错” 040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说“随便” 042

为什么说话zoxg是慢吞吞 044

为什么说话喜欢夹杂着外语 047

你的解压方式是什么 049

你的站姿透露着什么样的秘密 052

为什么人们通过穿衣来展现个性 054

为什么你对工作不负责 057

第04章 心理认知:为什么很多东西可以轻易影响你 059

为什么爱情在逆境中更显炽热 060

为什么明明不差钱却喜欢偷东西 062

为什么人们喜欢看恐怖电影 065

为什么人们会感到恐惧 068

为什么有人非昂贵东西不买 070

为什么乖乖女zoxg遭遇坏男人 073

为什么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反而不被珍惜 075

为什么越是浪漫的爱情越容易分手 077

第05章 情感认知:为什么感情容易让人患得患失 081

为什么说女人心,嗨底针 082

男人都有恋母情节吗 084

如何闻香识女人 086

为什么说“女人不坏,男人不爱” 088

第06章 感觉认知:为什么生活中会有1些怪诞现象 091

为什么初恋zoxg令人难以忘怀 092

如何走出失恋的阴影 095

为什么越痛苦越能显示出快乐的珍贵 097

为什么心真的会感觉到“痛” 099

你为什么能感觉到别人的疼痛 102

如何安慰悲伤的人 105

为什么有人喜欢逃避人群 107

第07章 兴趣认知:为什么我们会对1些事物感到痴迷 111

为什么大部分女人是购物狂 112

为什么青少年喜欢追星 115

为什么有人痴迷虚拟网络 117

为什么大多数女人喜欢看韩剧 120

人们为什么喜欢赌博 122

第08章 心态认知:为什么我们会感到不快乐 127

病真的是由“心”而生吗 128

为什么你会感到身心疲惫 130

人们为什么会感到绝望 133

为什么人们zoxg是怀念过去 135

精神空虚,到底谁的错 138

为什么人们有害怕孤du的恐惧症 140

为什么人们zoxg将自己的伤痛无限放大 144

第09章 情绪认知:为什么不同状态下人们会有不同的反应 147

为什么人们容易生气 148

人类的恐惧感从何而来 151

人类的悲伤情绪到底是怎么来的 153

什么事情挑动了你的笑神经 156

你的负面情绪从何而来 158

为什么阿Q从来不生气 161

如何寻找释放情绪的合适途径 163

*10章 动作心理:我们是怎样通过肢体表达思想的 167

什么是肢体语言 168

你能读懂对方的肢体语言吗 171

某种手势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潜意识 173

你忽视了脚部的肢体语言吗 176

打电话的小动作有什么端倪 178

你知道他的肢体语言在撒谎吗 181

*11章 欲望心理:欲望于我们而言究@是好是坏 185

人的欲望心理从何而来 186

为什么死要面子活受罪 188

为什么人们渴望被倾听 191

为什么会不知不觉买很多东西 194

为什么越是紧握的沙粒越容易溜走 197

为什么人们热衷于攀比 199

为什么微博那么受欢迎 202

*12章 人格心理:人们每天辛劳忙碌究@在想什么 205

心理学就是读心术吗 206

为什么观其行,察其言 208

你能猜出我正在想什么吗 210

如何察人心通人性 213

*1印象准确吗 215

每个人都可以被催眠吗 218

*13章 心理效应:为你讲解心灵反应的规律 223

莱斯托夫效应:脱颖而出有个性 224

德西效应:兴趣对工作很重要 226

异性效应: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229

白德巴定理:简洁更有力度 230

半途效应:你说行就1定行 233

焦点效应:别zoxg把自己*焦点 235

视网膜效应:学会欣赏对方 237

吞钩效应:放手逝去的爱情 240

蝴蝶效应:不容忽视的细节 242

*14章 心理规律:告诉你该怎样通过心灵影响他人 245

SHOU因效应:*1印象很重要 246

移情效应:打kai对方的心扉 248

从众效应:少数服从多数 250

*威效应:给对方1份安全感 253

选择效应:让对方做出肯定的回答 255

刺猬效应:交谈不宜言深 257

自己人效应:将对方变为自己人 260

可口可乐效应:触动内心的赞美之词 263

*15章 心理误区:注意那些影响内心判断力的因素 267

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可以 268

我毫不起眼,怎么会有大作为呢 270

过分谨小慎微难成大事 272

破除思维定式,合理利用经验 274

别被模糊的明天所羁绊 277

内心畏惧,会让挫折更加强大 279

证明自己是因为怀疑自己 281

*16章 潜意识心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控制不了自己的感知 285

为什么1觉醒来恍若隔世 286

为什么电梯里如此尴尬 288

为什么帮助别人自己也会快乐 291

打哈欠真的会传染吗 293

唱反调是怎么回事 296

为什么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 298

如何请求别人帮忙更有效 301

*17章 心灵感应认知:那些玄之又玄的感应 305

相由心生是真的吗 306

“鬼压床”究@是怎么回事 308

心灵感应真的存在吗 310

梦游是怎么回事 313

说出的愿望真的不灵吗 316

心想事成真的会实现吗 318

预知真的存在吗 320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你了解你自己吗 你了解你自己吗?人们对于了解自己,好像并不如想象中那么成功,似乎人们也不那么热衷于了解自己,他们更多的是想办*了解别人。事实上,知人始于知己,如果想了解别人,SHOU先必须了解自己。大部分的时间,我们所认为的足够了解自己,通常来自于旁人的1知半解或评价,我们无*时刻地反省自己,看清自己,也无*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位置来观察自己。 认识自己,1直是哲学界久攻不下的难题。早在两千多年qiax,古希腊人就将这几个字刻在了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在几千年过去了,人们也无不遗憾地表示:“我还不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似乎还有很长的1段距离。了解真实的自己,除了利用外界足够多的信息外,还可以时时审视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所了解的自己才足够全面和真实。 威廉与杰克1起去清扫街上的1个大烟囱,为了进去,他们不得不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时,威廉走在qiax面,杰克走在后面,他们俩1人抓着扶手1步1步地爬了上去,等到打扫完烟囱之后,两个人按照顺序走了下来。威廉依旧走在qiax面,杰克走在后面。 后来,*他们从长长的烟囱钻出来,杰克发现了1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威廉的后背、脸上到处都是烟囱里的黑灰,而自己的qiax面好像1点黑灰都没有,非常干净。杰克看见威廉的样子,心想1定和他差不多,脸上很脏,于是他跑到附近的小河里洗了又洗。而威廉看见杰克的样子,以为自己也是全身干干净净,他只是简单地洗洗手就上街了。结果,杰克的形象1出现,街上所有人都笑了,而杰克却猜不透是怎么回事。 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无*了解到真实的自我,大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影响,就好像杰克1样,他所看见的自己是通过威廉的样子勾勒出来。此外,人们的自我认知往往受到别人言行、外界信息暗示的影响,这样的结果是人们会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好像看见别人很脏,似乎自己也很脏。如果1个人要想真正了解自己,就必须要让自己成为自己的镜子,而不是陷入别人的眼光中。你了解你自己吗

你了解你自己吗?人们对于了解自己,好像并不如想象中那么成功,似乎人们也不那么热衷于了解自己,他们更多的是想办*了解别人。事实上,知人始于知己,如果想了解别人,SHOU先必须了解自己。大部分的时间,我们所认为的足够了解自己,通常来自于旁人的1知半解或评价,我们无*时刻地反省自己,看清自己,也无*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位置来观察自己。

认识自己,1直是哲学界久攻不下的难题。早在两千多年qiax,古希腊人就将这几个字刻在了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在几千年过去了,人们也无不遗憾地表示:“我还不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似乎还有很长的1段距离。了解真实的自己,除了利用外界足够多的信息外,还可以时时审视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所了解的自己才足够全面和真实。

威廉与杰克1起去清扫街上的1个大烟囱,为了进去,他们不得不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时,威廉走在qiax面,杰克走在后面,他们俩1人抓着扶手1步1步地爬了上去,等到打扫完烟囱之后,两个人按照顺序走了下来。威廉依旧走在qiax面,杰克走在后面。

后来,*他们从长长的烟囱钻出来,杰克发现了1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威廉的后背、脸上到处都是烟囱里的黑灰,而自己的qiax面好像1点黑灰都没有,非常干净。杰克看见威廉的样子,心想1定和他差不多,脸上很脏,于是他跑到附近的小河里洗了又洗。而威廉看见杰克的样子,以为自己也是全身干干净净,他只是简单地洗洗手就上街了。结果,杰克的形象1出现,街上所有人都笑了,而杰克却猜不透是怎么回事。

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无*了解到真实的自我,大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影响,就好像杰克1样,他所看见的自己是通过威廉的样子勾勒出来。此外,人们的自我认知往往受到别人言行、外界信息暗示的影响,这样的结果是人们会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好像看见别人很脏,似乎自己也很脏。如果1个人要想真正了解自己,就必须要让自己成为自己的镜子,而不是陷入别人的眼光中。

你是否询问过身边人对自己的评价呢?用相对间接的方式。

有1位职业保姆用公共电话打给人:“您是否还需要保姆呢?”主人回答说:“不需要了,我已经聘请了1个保姆。”职业保姆又说:“我会帮您清洁卫生。”主人回答说:“我聘请的保姆每天都在清洁卫生,1周1次大扫除,家里已经够干净了。”这位保姆又说:“我会帮您做好饭,在你下班之qiax。”

主人回答说:“我家的保姆已经做了,谢谢你,我真的不需要新的保姆了。”

于是,职业保姆挂了电话。

身边的孩子不解地问:“妈妈,你不是就在这家做保姆吗?”职业保姆回答说:“我只是想知道他们是如何评价我的这份工作的。”

职业保姆通过打电话向主人询问收集了1些关于自己工作的信息,这样她就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需要改进,从而更好地反省自己。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尽管人们拥有较为明智和谨慎的判断力,但是这些特质往往是用来评价其他的人和事物,他们很少会拿自己*作参照物。*人们没办*收集到1些关于自己的信息,就不容易做出明智的判断,醉终无*好好地看清自己。

为什么算命先生zoxg能说中1些东西?为什么星座、血型的解说zoxg能让人对号入座?*人们对自己无*真正了解的时候,他们常常借助于算命、血型、星座,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这时他们的情绪往往是迫切的,内心的安全感也受到影响。这时其心理的依赖性将大大增强,很容易受他人言语的暗示。

所以,*算命先生装模作样地说出1番话,人们很容易对号入座,这就是1种心理倾向。人们了解自己,需要通过正常的途径,收集身边人对自己的评价信息,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自己,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

我们应该学会面对自己,不要因为自己有“缺陷”或者自己认为那是缺陷,就通过自己的方*将缺陷掩盖起来,而这样的掩盖方式*其愚蠢。

试想,*你把自己的眼睛蒙上时,你就真的掩盖了自己的缺陷了吗?因此,无论是自身的缺陷还是优点,我们都应该正确看待,因为面对自己是认识自己的必经之路。

心理启示

你为什么内向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们反而更加缺少语言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内向。

在我们的周围,zoxg存在这样1群人:安静、离群、内省、喜欢du处而不喜欢接触人,不善言辞,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的行为特征反映出典型的性格特征,我们称其为内向性格。*然,性格并没有好坏之分,内向性格与外向性格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缺点。从心理学角度,性格指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xi惯化行为方式,是人格的1个醉关键的方面。而内向只是1种用于区分人格类型的简单方*。

那么,内向者心理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有位性格内向的人这样说:“我并不讨厌这个世界,不过我实在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我对身边的任何人和事物都没有特别的喜欢,我希望可以du立存在于1个空间,不必面对这个世界。

显示全部信息
《洞悉心灵之镜——通往内在清晰的指南》 我们每天都在与自己共处,然而,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又有多深?那些不经意间的念头,那些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它们从何而来?我们是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做出选择,又为何常常感到困惑、迷失,甚至与自己为敌?《洞悉心灵之镜》并非一本简单的心理学教科书,它是一份邀请,邀请您踏上一段深入探索自我的旅程。这是一份关于“如何真正认识自己”的行动指南,它将帮助您拨开迷雾,照见内心最真实的面貌,从而拥有更清晰的自我认知,更具力量的生活。 第一部分:破译思想的密码——认识你内在的对话者 人类的思想,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日夜不息,影响着我们情绪的起伏,行为的走向。然而,这条河流并非总是清澈透明。我们常常被各种声音所裹挟:童年习得的观念、社会环境的影响、过去的经历所留下的烙印,以及那些不自觉冒出的评判和担忧。 “内在的声音”的来源与特征: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内在的声音”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可能来自于我们童年时期父母、老师的教导,来自于我们所处的文化和社会规范,也来自于我们过往的经验与创伤。我们会学习辨识这些声音的典型模式,例如“批评者”的声音,它总是挑剔、苛责,让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好;“担忧者”的声音,它总是预设最坏的结果,让我们活在焦虑之中;“完美主义者”的声音,它设定遥不可及的目标,让我们永远无法满足。理解这些声音的来源,是认识它们的第一步。 思维陷阱与认知扭曲的识别: 很多时候,我们的困惑和痛苦,源于不自觉地陷入了某些思维陷阱。我们会学习识别常见的认知扭曲,比如“非黑即白思维”(将一切事物极端化,认为只有好与坏两个极端),“灾难化思维”(总是夸大负面事件的后果),“读心术”(认为自己知道别人在想什么,而且总是负面的),“贴标签”(给他人或自己贴上固定、负面的标签)。识别出这些扭曲的思维方式,就如同找到了思维中的“故障”,为后续的修正打下基础。 情绪与思想的联动机制: 思想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与情绪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动态的循环。一个负面的想法,可能立即引发一系列不良情绪,而强烈的情绪反过来又会影响我们的思考,让我们更容易陷入负面循环。我们将探讨这种“思想-情绪”的联动机制,理解情绪是如何被我们的想法激活和强化的,以及如何打破这种负面联动。 思维的“自动性”与“可塑性”: 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是“自动驾驶”的,在没有觉察的情况下,旧的模式就会自动启动。然而,好消息是,我们的思维并非一成不变。通过有意识的练习,我们可以培养思维的“可塑性”,学会主动地调整和重塑我们的思考方式。我们将介绍一些初步的觉察技巧,帮助您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念头,并开始对它们产生一些距离感。 第二部分:行为的罗盘——解析行动背后的驱动力 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无论大小,都有其内在的驱动力。这些驱动力可能源于我们的价值观、需求、恐惧,也可能隐藏在我们不自知的习惯和模式之中。要理解自己的行为,就必须深入挖掘这些驱动力的根源。 行为的表层与深层动机: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行为只是冰山一角,其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动机。例如,一个人过度工作,表层的动机可能是“为了事业发展”,但深层动机可能是“害怕被拒绝”、“需要通过成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我们将学习如何穿透行为的表面,去探寻那些更根本的驱动力。 习惯的力量与塑造: 习惯是行为的基石,它们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高效运转。然而,不良习惯也可能将我们困在原地。本部分将深入探讨习惯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利用其机制来塑造积极的习惯,戒除消极的模式。我们将介绍一些关于习惯回路的科学原理,以及实用的改变习惯的策略。 情绪在行为中的角色: 情绪不仅仅是感受,它们更是行动的强大催化剂。恐惧可能让我们逃避,愤怒可能让我们攻击,快乐可能让我们靠近。我们将分析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决策,以及如何在情绪的驱动下,做出更符合我们长期利益的选择。 信念系统与行为的一致性: 我们的核心信念,即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根本看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坚信“世界是不安全的”,那么他可能会表现出过度警惕和回避的行为。我们将探讨信念系统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并学习如何识别那些可能限制我们行为的消极信念。 需求与期望的满足: 许多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我们内在的需求(如安全感、归属感、被认可感)或期望。当这些需求和期望未能得到满足时,我们可能会采取一些补偿性或不适应性的行为。本部分将引导您识别自己最基本的需求,并探索健康地满足这些需求的方式。 第三部分:自我觉察的艺术——连接思想与行为的桥梁 认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持续的“自我觉察”能力。自我觉察是连接我们内在世界与外在行为的桥梁,它赋予我们力量去理解、去选择,去改变。 “正念”的力量与练习: 正念,即有意识地、不加评判地将注意力带到当下,是培养自我觉察的关键。我们将介绍正念的核心理念,以及一些简单易行的正念练习,例如身体扫描、呼吸觉察、情绪观察等,帮助您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自我连接。 日志记录与反思的价值: 记录思想、情绪和行为的模式,是深化自我理解的有效工具。通过定期回顾和反思日志中的内容,您可以发现自己未曾意识到的规律和触发点。我们将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有效进行日志记录的指导。 识别“触发点”与应对策略: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良反应或重复性行为,都存在特定的“触发点”。识别这些触发点,就如同掌握了应对的关键。本部分将帮助您识别那些容易引发您负面反应的情境、人物或想法,并学习发展健康的应对策略,而不是被动地做出反应。 区分“观察者”与“当事人”: 培养自我觉察,意味着学会在面对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时,能够像一个“观察者”一样,带着一份距离去观看,而不是完全沉浸其中,成为那个被情绪裹挟的“当事人”。我们将探讨这种内在视角的转换,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自由和选择。 与自己的内在小孩和解: 很多时候,我们现在的行为模式,深受童年时期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情感的影响。学会倾听和回应我们内在的“小孩”,去疗愈过往的伤痛,是实现内在整合的重要一步。 第四部分:从认知到行动——构建更有意识的生活 最终,自我认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当您能够更清晰地看见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您就能更有意识地做出选择,构建一个更符合您真实意愿的生活。 价值观的澄清与指引: 了解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做出有意义选择的灯塔。当您的行为与价值观一致时,您会感到更有方向感和满足感。本部分将引导您探索和明确自己最重要的价值观。 设定与实现目标: 清晰的自我认知,能够帮助您更准确地设定符合自身特点和能力的现实目标。我们将探讨如何将自我认知转化为有效的行动计划,并克服实现目标过程中的障碍。 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 深刻的自我理解,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他人,以及在人际互动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您将学会如何建立更真诚、更健康的沟通模式,以及如何处理冲突。 拥抱不完美与自我接纳: 认识到自己的不完美,并学会接纳,是通往内心平和的关键。我们将探讨如何从过度苛责自己,转向对自己更具同情心和理解。 持续的成长与探索: 自我认知并非一次性的任务,而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探索过程。本书的结尾,将鼓励您将所学应用于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保持对自我成长的持续好奇和投入。 《洞悉心灵之镜》是一份邀请,邀请您踏上这段充满发现和转化的旅程。它所提供的并非简单的答案,而是激发您内在智慧的工具和方法。通过真诚地审视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您将逐渐揭开内在的迷雾,遇见那个更清晰、更强大、也更自由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惊艳”!它突破了我对传统心理学书籍的刻板印象,以一种非常接地气、充满智慧的方式,剖析了人类最核心的思维模式和行为驱动力。作者的叙事风格独树一帜,时而如哲学家般引人深思,时而又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娓娓道来。我一直以来都对“习惯”的形成和改变感到困惑,这本书里对“行为模式”的分析,让我找到了答案。它不仅仅是告诉你“为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如何做”的具体步骤和策略,让我能够有针对性地去改变那些不健康的习惯,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书里关于“认知失调”的讨论,也让我对很多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曾几何时,对某些事情深信不疑,但当出现与自己认知不符的事实时,却难以接受。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是一种多么普遍的心理现象,也教我如何去拥抱变化,如何保持开放的心态。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真正触及灵魂、改变人生的书籍,强烈推荐给每一个渴望认识自己、提升自我的人。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乎了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你知道你在想什么”,而是真正地挖掘到了我们思维和行为背后的深层根源。我一直对人类的决策过程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里对“认知偏差”的详尽阐述,让我彻底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在做决定时,常常会犯下看似愚蠢的错误。它不像一些通俗读物那样,只是泛泛而谈,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成果,用严谨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社会影响力”的部分,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的一言一行,多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而我们却常常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书里对“自我欺骗”的分析也让我感到震撼,原来我们的大脑为了保护自己,竟然会编织出各种各样的谎言。但最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揭示这些“黑暗面”,而是提供了一种积极的视角,教导我们如何认识和克服这些限制性的思维模式,从而活得更真实、更自由。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给自己的心灵做一次深度体检,让我看到了很多平时被忽略的角落,也让我对未来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和更坚定的信心。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待并不高,毕竟“心理学”这三个字有时候会让人联想到枯燥的理论和难以理解的概念。但是,《自知心理学》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解读了人类思维的复杂性和行为的多样性。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生动,时而幽默,时而深刻,让我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乏味。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到位,很多场景都仿佛发生在我的身边,让我忍不住点头称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动机”的部分,作者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简化为几个核心驱动力,让我豁然开朗,原来很多行为的背后,都有着如此清晰的逻辑。我一直以来都很困惑,为什么有时候自己会做出一些明明知道不对,但就是忍不住的事情。这本书给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让我认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是潜意识在起作用,而我们却浑然不觉。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它还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方法论,帮助读者去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甚至进行调整。我开始尝试运用书中的一些技巧,去分析我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发现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变得更加从容和有效。这本书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自己,并且希望在心理层面有所成长的人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我真是太喜欢了,完全是我的菜!一直以来,我都对人为什么会那样想、那样做感到好奇,但很多时候又觉得云里雾里,抓不住重点。市面上关于心理学的书很多,但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讲得太浅显,很难真正打动我。直到我翻开这本书,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扑面而来。它没有用很多生僻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非常贴近生活化的例子,一点点地剖析我们内心深处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想法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驱动着我们的行为。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认知偏差”的部分,简直是照镜子一样,让我看到自己很多时候是如何被自己的思维定势所困扰的。比如,我以前总觉得别人不理解我,看完书才发现,很多时候是我自己带着预设的观念去解读别人的话,自然就容易产生误会。书里提供的很多小练习,虽然简单,但真的很有用,我试着去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去分析一些行为背后的动机,发现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了。我不再是那个被情绪牵着鼻子走的“傻瓜”,而是开始能够理性地审视自己的内心,理解为什么会产生某些想法,也更愿意去尝试改变那些不健康的思维模式。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而睿智的朋友,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认识自己,也让我对身边的人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人”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自身心理世界的大门。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犀利,能够精准地捕捉到我们内心最细微的波动,并将之清晰地呈现出来。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的情绪就像一团乱麻,有时候莫名其妙地烦躁,有时候又会突然低落,却不知道原因何在。这本书对“情绪的根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理解了,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由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解读所引发。书里关于“人际关系中的心理学”也让我受益匪浅,我总是在与人交往中感到不自在,担心说错话、做错事。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对方的行为并非针对我个人,而是他们自身心理状态的反映。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实用的“自我对话”的练习方法,让我学会如何与自己和解,如何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我尝试着去运用这些方法,发现自己内心变得越来越平静,也更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心理学读物,它更像是一本“人生说明书”,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