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看不見的影響力:戴維 邁爾斯的暢銷書《社會心理學》精編本
定價:28.00元
作者:(美)戴維.邁爾斯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11529033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200kg
編輯推薦
1. 人多力量大嗎
2. 如何纔能有效地說服他人
3. 什麼樣的廣告*能打動消費者?
4. 哪些神秘的力量會影響你違心地從眾
5. 為什麼有些人對邪教和深信不疑
6. 他人在場觀察究竟是促進還是妨礙你的行為
7. 緊密團結的群體為什麼在決策時反而更容易犯錯誤
8. 希特勒究竟是特例還是共性,每個人都有可能變成希特勒嗎?
9. 為什麼球迷獨處時很可愛,但集結在一起就會走**,頻頻爆發暴力衝突?
10. ……
這些問題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
內容提要
英國古典經濟學傢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曾提到在經濟活動中,正是市場——這隻無形的“看不見的手”,調節著供給與需求,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同樣,在社會生活領域,也存在著影響我們而我們卻不自知的力量。這些力量是什麼,有多強大?本書重點介紹這些看似無形卻又影響我們的信念、推動我們行動的力量,包括違心地附和他人意見的從眾行為;說服他人的基本原理及影響說服效果的各種無形手段;群體情境對個體行為的無形影響、群體極化、群體思維等內容。
《看不見的影響力》改編自戴維·邁爾斯的暢銷教材《社會心理學》(第8 版)。戴維·邁爾斯以其“科學的嚴謹性兼具人性溫暖”的寫作風格,嚮我們展現瞭社會影響力這一激動人心的領域。全書分為三個主題,“從眾”介紹瞭從眾的經典研究、預測因素、影響因素,分析瞭從眾的個體差異,探討瞭抵製從眾的方法。“服從”介紹瞭說服的路徑、要素,分析瞭邪教的洗腦手段,探討瞭抵製說服的方法。“群體影響”比較瞭兩種相反的社會作用:社會助長和社會懈怠,分析瞭去個體化現象,探討瞭群體極化和群體思維對決策的影響等。為瞭更貼近讀者,讓更多的人接觸到的心理學成果,我們剔除瞭原著中過於學術性的內容和元素,擷取瞭讀者感興趣的有意思的主題,增添瞭一些插圖、引言、腳注,圖文並茂地嚮讀者介紹瞭當今社會心理學傢對社會影響的科學研究。
《看不見的影響力》論述精練生動,編排圖文並茂,語言雅俗共賞,是社會影響方麵難得一見的經典之作。《看不見的影響力》內容豐富、,不僅涵蓋瞭西奧迪尼《影響力》關於說服的主要內容,而且還囊括瞭從眾、群體思維等因素,並且論述更為精練生動、深刻。兼具科學性與可讀性,戴維·邁爾斯的文筆優美睿智,既適閤社會心理學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閱讀,即使對於沒有心理學背景的讀者,讀起來也是引人入勝、發人深省的。
目錄
1 從眾的經典研究
謝裏夫的規範形成研究
阿施的群體壓力研究
米爾格拉姆的服從實驗
影響人們服從的因素
對經典研究的反思
2 預測從眾的因素
群體規模
一緻性
凝聚力
地位
公開的反應
事前承諾
3 影響個體從眾的因素
規範影響和信息影響
4 從眾的個體差異
個性
文化
5 抵製從眾的社會壓力
逆反
堅持獨特性
個人後記:因為你是社區中一員
說服
6 說服的路徑
中心路徑
外周路徑
7 說服的要素
說服者:信息的傳達方
說服內容:信息特點
說服渠道
說服對象:信息的接受方
8 現實生活中的說服:邪教的洗腦方法
態度依從行為
邪教有說服力的因素
群體效應
9 抵製說服的方法
加強個人承諾
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免疫計劃
態度免疫的意義
個人後記:開明但不幼稚
群體影響
10 社會助長作用:他人在場的影響
純粹他人在場
擁擠現象:眾多他人在場
他人在場引起喚醒的原因
11 社會懈怠:群體中的個體減少努力
人多未必力量大
日常生活中的社會懈怠
12 去個體化:群體中的個體失去自我感
法不責眾:群體失控
弱化自我意識
13 群體極化:群體對個體觀點的強化
“風險轉移”的案例
群體討論對個體觀點的強化
對極化的解釋
14 群體思維:群體對決策的影響
群體思維的癥狀錶現
對群體思維的批評
預防群體思維
群體問題解決
15 少數派影響:個體對群體的影響
一緻性
自信
從多數派中叛離
領導是否屬於少數派影響
個人後記:群體的利弊
編者後記
作者介紹
戴維·邁爾斯
當今版稅收入高的心理學傢,在美國HopeCollege擔任瞭30餘年心理學教授。作為一名傑齣的研究者,他因對群體極化的研究獲得瞭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高爾頓·奧爾波特奬。邁爾斯曾在30多種科學期刊上發錶過論文,包括世界*學術刊物《科學》。他所撰寫的《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均是各自領域暢銷的教科書,全球1200多萬學生在用它來學習心理學。
譯者簡介:
樂國安
1946年生,現為南開大學社會心理學係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教育部高等學校心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心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理事長、社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國際心理學傢委員會(ICP)會員、美國心理學會外籍會員。《心理學報》和《心理學探新》編委、《社會心理研究》副主編、《心理與行為研究》副主編。
侯玉波
1968年生,北京大學心理學係副教授。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中國心理學會人格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社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心理學會理事,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及北京大學—香港青年協會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文化心理學、跨文化比較和領導研究。
鄭全全
1948年生,浙江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目前為浙江省行為科學學會副會長,浙江省社會心理學會副會長,浙江省心理學會理事。全國社會心理學會副理事長,全國心理學會會員。承擔過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省部級項目多項。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散發著一種深邃的吸引力,深邃的藍色背景和銀色字體,仿佛在預示著隱藏在日常錶象之下的深刻洞察。我拿到這本書時,第一感覺就是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把鑰匙,能夠解鎖我內心深處對人類行為和互動方式的睏惑。我一直對“為什麼人們會這樣做?”這個問題充滿好奇,尤其是在社交場閤,常常會觀察到一些令人費解的現象,比如群體盲從、刻闆印象的形成,甚至是善意的誤解。這本書的標題“看不見的影響力”完美地捕捉到瞭這種微妙而強大的力量。它讓我開始反思,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看似不經意的行為,背後可能隱藏著多麼龐大的社會心理學機製。例如,我常常會想,為什麼有時候一個小的鼓勵就能讓我充滿動力,而有時即使有明確的目標,也難以邁齣第一步?這本書是否會解答我對於內在驅動力與外在環境相互作用的疑問?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讓我能夠係統地理解這些“看不見”的力量是如何塑造我們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個非專業讀者來說,社會心理學曾經是一個遙遠而深奧的領域。我擔心會遇到太多晦澀難懂的術語和枯燥的理論。然而,這本書的精編本卻完全打消瞭我的顧慮。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平易近人,即使是麵對一些復雜的理論,也能夠用清晰、簡潔的方式進行解釋。我猜想,這本書一定會涵蓋很多經典的社會心理學實驗,比如斯坦福監獄實驗、米爾格拉姆實驗等等。我迫切地想知道,這些實驗是如何設計齣來的,它們揭示瞭人類行為的哪些令人震驚的真相,以及這些真相對我們今天的社會生活有何啓示。特彆是關於群體動力學的部分,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在群體中,個體判斷會受到如此大的影響?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從眾、群體思維、以及群體決策的偏差?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理解,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保持獨立思考,不被群體的聲音所淹沒。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其引人入勝的敘述方式所吸引。作者似乎有一種神奇的能力,能夠將復雜的社會心理學概念,用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例子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那些案例分析,它們往往來自我們熟悉的社會事件、電影橋段,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微小互動。這些例子讓我瞬間産生共鳴,仿佛作者就是在為我的每一個睏惑提供答案。比如,我之前對“說服力”這個概念一直模糊不清,隻知道有些人能夠輕易地影響他人。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剖析說服的原理,比如互惠原則、承諾一緻性、社會認同等等?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通過科學的實驗和真實的案例,來揭示這些說服技巧背後的心理學邏輯。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傢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他不斷地拋齣問題,引導我去思考,然後又給予我洞察人心的答案。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主動地學習和成長。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最期待的部分是如何將書中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我知道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為瞭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從而改善人際關係,提升生活質量。這本書是否會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幫助我們在社交場閤更自信、更有效地與人溝通?例如,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肢體語言和非語言信號?如何化解衝突,建立更融洽的人際關係?我尤其對關於“偏見與歧視”的部分充滿期待。在當今社會,我們經常會聽到關於各種偏見的新聞,但很多人可能並沒有深入思考過偏見産生的根源,以及如何纔能真正地消除偏見。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科學的解釋,讓我們能夠認識到自己內心深處的潛在偏見,並學會如何去剋服它們,從而建立一個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會。
評分作為一名曾經因為對社會學和心理學之間界限感到模糊而選擇退縮的讀者,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一劑強心針。我一直對“人”這個復雜的個體如何在社會的大熔爐中被塑造,又如何反過來影響這個熔爐的形成過程感到著迷。這本書的精編本,我希望它能以一種更易於消化、更具實踐性的方式,將戴維·邁爾斯那些被譽為“暢銷”的智慧,濃縮於其中。我期待它能夠解答我對於“社會認同”和“個體選擇”之間微妙平衡的疑惑,比如,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模仿他人的行為,即使我們知道那並不符閤自己的想法?或者,在麵對群體壓力時,我們是如何做齣自己的決定的?我希望能從書中找到關於“非理性決策”的深刻洞察,以及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體現,譬如在購物、投票,甚至是在人際關係中的選擇。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個更清晰、更具操作性的視角,去理解那些塑造我們世界的、無聲卻強大的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