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与意义
定价:59.80元
作者:李凤丹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01015427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绪论
节 主要概念与基本观点
一、文化马克思主义
二、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关系
三、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章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节 形成的背景
一、社会现实背景
二、思想理论背景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成果
一、《幻象与现实》
二、《有文化的用途》
三、《文化与社会》
四、《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五、《无阶级感》
第三节 关注的重要问题:主体
一、人道主义
二、文化主义
三、“整体的生活方式”还是“整体的斗争方式”
第二章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节 发展的背景
一、转型的原因
二、繁荣的原因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成果
一、青年亚文化
二、女权主义
三、辩论
第三节 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结构
二、霸权
第三章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终结
节 终结的原因
一、社会现实原因
二、理论原因
第二节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
一、后马克思主义
二、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的接合
第三节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主线与理论局限
一、逻辑主线
二、理论局限
第四章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节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和文化观
一、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第二节 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一、社会基本矛盾
二、阶级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精神
第三节 英国文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一、价值观:人类解放
二、文化唯物主义
第五章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节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
一、实现了对唯物史观的深化与发展
二、实现了对传统历史学的批判继承
三、实现了对精英文化主义的批判
四、实现了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
第二节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主题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理论内容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购买《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与意义》的初衷,其实是源于对“批判理论”家族的好奇。我总觉得,那些来自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等学派的思想,虽然听起来高深莫测,但却蕴含着一种深刻的洞察力,能够帮助我们穿透表面的繁华,看到社会运作的本质。而“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这个标签,在我看来,代表了这种批判理论在特定文化土壤中的生长和演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阐释这一理论流派的核心思想,解释它与其他批判理论思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揭示“逻辑”与“意义”这两个关键词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它是否在探讨,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是如何支撑其对当代社会现象的批判的?它所揭示的“意义”,又指向了怎样的社会变革的可能性?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即使某些学术术语我可能不完全理解,我也相信作者会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我逐渐领悟其中精髓,并思考它对于我们理解当下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和文化权力运作的意义。
评分坦白说,当我看到《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与意义》的封面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又是一本可能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吧?”我对理论的敬畏与日俱增,但同时,面对那些堆砌着陌生概念和复杂论证的文字,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然而,这本书的副标题——“逻辑与意义”——却稍稍缓解了我的担忧。它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理论,更是在探讨理论的内在运作机制和它所能揭示的现实意义。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马克思主义概念与英国具体的文化实践相结合,而不是仅仅进行理论层面的拔高。我想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意识形态批判等核心理论,在英国的文化语境下,是如何被重新解读、发展和应用的?它是否为我们理解当代英国社会中的权力关系、社会不公和文化冲突提供了新的视角?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引路人,带领我穿越理论的迷雾,看到那些隐藏在文化表象之下的深刻逻辑,并最终理解这些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当下世界的价值所在,即使我并非专业学者,也能从中获得启发。
评分这次入手《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与意义》,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复习”的心态。我曾在大学时期接触过一些文化研究的入门读物,对葛兰西的霸权理论、霍尔的编码/解码模型等概念留下了模糊的印象,但总觉得系统性不够,理论之间的联系也未曾完全理清。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觉得,它或许能够填补我知识体系中的这些空白,尤其是“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这个限定词,让我猜测它可能会聚焦于那些在英国文化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和他们的思想脉络。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清晰的理论发展线索,理解不同的理论家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又如何相互辩驳和融合的。我特别想知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在面对英国独特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现实时,是如何发生“在地化”的转变的?例如,英国的工人阶级文化、广播电视的早期发展、流行音乐的社会功能等等,这些具体的文化现象是如何被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分析和解释的?如果这本书能提供这样的梳理,对我来说将非常有价值。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现象的理论工具感到着迷。《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与意义》这个书名,恰好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猜想,这本书并非仅仅是一份枯燥的理论介绍,而是试图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审视和分析英国独特的文化景观。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来理解那些在英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文化实践、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它是否会探讨,那些看似“自然”的文化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怎样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操纵?例如,英国的电视文化、文学艺术、教育体系,甚至日常生活的消费方式,是否都可能在这种理论框架下被重新解读,从而揭示出不为人知的社会逻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批判性的思考方式,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压迫和不公。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理论不仅仅是象牙塔中的产物,更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
评分一直对“文化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颇感兴趣,总觉得它像一个充满矛盾又极具解释力的理论工具,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当代社会中那些难以捉摸的文化现象。这次偶然翻开这本《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与意义》,名字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尤其是“英国”这个前缀,似乎预示着一种不同于普遍欧洲大陆的独特路径。我一直觉得,文化理论并非铁板一块,不同地域、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发展必然会孕育出各自的特色。英国在二十世纪的文化史上有太多值得探究的地方,从工业革命后的社会变革到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再到后殖民时代的复杂遗产,这些都为文化理论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英国式的文化土壤,是如何孕育出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独特逻辑,并最终形成具有自身意义的理论体系的。它是否会探讨伯明翰学派的那些经典研究,比如关于青年亚文化、阶级认同和大众媒介的分析?又或者,它会沿着一条更为批判性的道路,去审视这些理论在当下的局限性和可能的发展方向?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惊喜,不仅仅是理论的梳理,更包含着作者对这些理论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