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自我本我与集体心理学 | 作者 |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 定价 | 25.00元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 ISBN | 9787553468464 | 出版日期 | 2015-04-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收录了弗洛伊德后期的三部重要的著作:《快乐原则》《集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以及《自我与本我》,这三部论著分别于1920、1921、1923 年发表,提出了生本能与死本能的二元对立,集体中的力比多联系以及人格三分结构法等理论,在内容上具有的承接性,共同构成了弗洛伊德后期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体系。 |
| 作者简介 | |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一个犹太人家庭,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恋母情结”,“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等概念,被誉为二十世纪的思想家之一。 精神分析学始终坚持将性(爱)本能视为人类一切行为的主要动机,从上世纪以来就一直在学术界以及社会上颇具争议。因此,弗洛伊德一生毁誉参半,很难评判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人认为他是人类思想杰出的人物之一,也有人将他视为“的江湖子”、“狂”。 2000 年,英国 BBC 将弗洛伊德与爱因斯坦、笛卡尔、牛顿、达尔文、康德、马克思、黑格尔、马克斯韦尔、阿奎那评选为千年来的十大伟人。 |
| 目录 | |
| 快乐原则 章/003 第二章/010 第三章/018 第四章/026 第五章/038 第六章/049 第七章/071 集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 章 导论/077 第二章 勒邦所描述的集团心理/080 第三章 其他人关于集体心理活动的论述/093 第四章 心理暗示和力比多/100 第五章 两种人为组成的集体:教会和军队/106 第六章 其他问题和研究线索/114 第七章 自居作用/120 第八章 爱和催眠/128 第九章 聚居本能/135 第十章 集体和原始部落/142 第十一章 自我的等级划分/150 第十二章 附录/156 自我与本我 序/171 章 意识与无意识/173 第二章 自我与本我/180 第三章 自我与超我(自我典范)/190 第四章 两种本能/202 第五章 自我的附属关系/211 附录一 弗洛伊德重要论著/225 附录二 意义深远的名句/227 附录三 弗洛伊德生平大事记/229 |
| 编辑推荐 | |
| ★ 弗洛伊德后期经典论著,粉碎了自启蒙运动以来欧洲文明社会的理性基石; ★ 生本能与死本能;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集体心理与成员联系;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与自我典范的树立——精神分析学集大成之作,探寻社会悲剧与人性痛苦的根源; ★ 当时的欧洲,“没有一位绅士不被冒犯,没有一个淑女不被惊吓,没有一对父母不被激怒”。 全新译本,力求在不改变原著之严谨的基础上做到通顺易读。 对书中心理学术语及有歧义处进行注解,降低阅读难度。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让我眼前一亮,简约的配色和恰到好处的留白,都透露出一种沉静而深刻的思考。我一直对人类的内在世界充满好奇,尤其是“自我”和“本我”这两个概念,它们听起来就带着一种哲学上的重量,让人忍不住想要深入探究。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心理学的入门读物,但总觉得有些浮于表面,缺乏对个体深层心理机制的剖析。这本书的书名恰好击中了我的痛点,它似乎承诺了一次深入自我探索的旅程,去理解那些隐藏在意识之下的驱动力,以及它们是如何塑造我们的行为和思想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解释,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如何去认知和定义自己的“自我”,又如何在原始欲望和本能驱使下,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至于被本我所吞噬。同时,“集体心理学”的引入,也让我产生了更多的联想,它是否意味着我们将要探讨个体心理如何在群体中产生共鸣,或者集体心理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个体?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更加广阔和精深的心理学世界。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独特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的内心世界。作者在拆解“自我”和“本我”时,并没有将它们视为对立的双方,而是强调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他解释了“自我”是如何在“本我”的驱动下,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而逐渐形成的,又如何在现实的约束下,对“本我”进行引导和调节。这种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让我对自身的成长和变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集体心理学”的章节,则进一步拓宽了我的视野。作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群体如何形成统一的意识,以及个体在群体中如何失落自我、或者被群体所塑造。他的一些关于群体狂热和群体失控的分析,令人不寒而栗,但也非常真实。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通过对人类行为的细致观察,揭示了我们之所以如此行事的深层心理动因。它让我开始反思,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我所受到的群体影响。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深刻的体会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方式。作者将“自我”看作是连接个体内在世界和外在社会的桥梁,它既要满足“本我”的原始需求,又要适应社会的规范和期待。这种平衡的过程充满了张力和挑战,也正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常态。而“集体心理学”的部分,则将这种个体层面的心理活动,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图景中进行考察。作者深刻地分析了群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以及个体在群体中所扮演的角色。他没有回避群体行为中存在的非理性成分,反而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让我们看到了群体力量的巨大,以及个体在群体中的脆弱。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我们的心理状态,我们的行为模式,都深深地打上了群体的烙印。这种认识,让我开始更加审慎地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社会现象的根源。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作者对“自我”的定义,并非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静态的身份标签,而是将其描绘成一个动态的、不断建构和解构的过程,这让我对如何认识和接纳自己有了全新的视角。书中对“本我”的阐述,更是引人深思。它没有将本我妖魔化,而是将其视为人类最原始、最本真的驱动力,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并引导读者去理解如何与其和谐共处,而不是压抑或放纵。这种辩证的思考方式,在我过往的阅读中是极为少见的。而当话题转向“集体心理学”时,我更是被作者的洞察力所折服。他将个体的心理活动置于更宏大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深刻地剖析了群体思维、社会规范以及文化因素对个人心理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书中一些关于群体从众心理和个体在群体中的角色转变的分析,让我联想到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案例,顿感豁然开朗。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心理学的好奇,更提供了一套理解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深刻框架,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我,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晦涩,反而充满了文学性的色彩,读起来流畅而富有感染力。作者在探讨“自我”与“本我”时,大量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心理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例如,他将“自我”比作一个在风浪中掌舵的船长,在“本我”的强大洋流冲击下,努力寻找方向,这让我对“自我”的坚韧和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而对“本我”的描绘,则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让人能感受到那种不受束缚的原始冲动。更让我惊喜的是,“集体心理学”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通过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案例,展现了群体心理的复杂性和微妙性。读到这些部分,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漩涡之中,看到了个体如何被群体的情绪和思想所裹挟,又如何在其中挣扎求存。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故事的趣味,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了深刻的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