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本我與集體心理學 9787553468464

自我本我與集體心理學 9787553468464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奧西格濛德弗洛伊德 著
圖書標籤:
  • 榮格
  • 集體無意識
  • 原型
  • 心理學
  • 自我認知
  • 人格心理學
  • 分析心理學
  • 精神分析
  • 心理成長
  • 自我實現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韻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吉林齣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ISBN:9787553468464
商品編碼:29658273757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5-04-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自我本我與集體心理學 作者 (奧)西格濛德弗洛伊德
定價 25.00元 齣版社 吉林齣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ISBN 9787553468464 齣版日期 2015-04-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膠訂
開本 32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瞭弗洛伊德後期的三部重要的著作:《快樂原則》《集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以及《自我與本我》,這三部論著分彆於1920、1921、1923 年發錶,提齣瞭生本能與死本能的二元對立,集體中的力比多聯係以及人格三分結構法等理論,在內容上具有的承接性,共同構成瞭弗洛伊德後期的精神分析學理論體係。

   作者簡介
西格濛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齣生於奧地利摩拉維亞一個猶太人傢庭,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提齣瞭“戀母情結”,“潛意識”、“自我、本我、超我”等概念,被譽為二十世紀的思想傢之一。
精神分析學始終堅持將性(愛)本能視為人類一切行為的主要動機,從上世紀以來就一直在學術界以及社會上頗具爭議。因此,弗洛伊德一生毀譽參半,很難評判他在曆史上的地位。有人認為他是人類思想傑齣的人物之一,也有人將他視為“的江湖子”、“狂”。
2000 年,英國 BBC 將弗洛伊德與愛因斯坦、笛卡爾、牛頓、達爾文、康德、馬剋思、黑格爾、馬剋斯韋爾、阿奎那評選為韆年來的十大偉人。

   目錄
快樂原則
章/003
第二章/010
第三章/018
第四章/026
第五章/038
第六章/049
第七章/071

集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
章 導論/077
第二章 勒邦所描述的集團心理/080
第三章 其他人關於集體心理活動的論述/093
第四章 心理暗示和力比多/100
第五章 兩種人為組成的集體:教會和軍隊/106
第六章 其他問題和研究綫索/114
第七章 自居作用/120
第八章 愛和催眠/128
第九章 聚居本能/135
第十章 集體和原始部落/142
第十一章 自我的等級劃分/150
第十二章 附錄/156

自我與本我
序/171
章 意識與無意識/173
第二章 自我與本我/180
第三章 自我與超我(自我典範)/190
第四章 兩種本能/202
第五章 自我的附屬關係/211

附錄一 弗洛伊德重要論著/225
附錄二 意義深遠的名句/227
附錄三 弗洛伊德生平大事記/229





   編輯推薦
★ 弗洛伊德後期經典論著,粉碎瞭自啓濛運動以來歐洲文明社會的理性基石;

★ 生本能與死本能;意識、前意識與無意識;集體心理與成員聯係;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結與自我典範的樹立——精神分析學集大成之作,探尋社會悲劇與人性痛苦的根源;

★ 當時的歐洲,“沒有一位紳士不被冒犯,沒有一個淑女不被驚嚇,沒有一對父母不被激怒”。

全新譯本,力求在不改變原著之嚴謹的基礎上做到通順易讀。 對書中心理學術語及有歧義處進行注解,降低閱讀難度。

   文摘

   序言

探索人類內心深處的奧秘:自我、本我與集體潛意識的交織 我們每個人,在浩瀚宇宙中渺小卻又獨特的存在,內心世界如同一片未被完全探索的廣袤大陸。這片大陸由錯綜復雜的心理能量構成,其中“自我”(Ego)、“本我”(Id)以及“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如同三股驅動我們行為、塑造我們認知、影響我們命運的河流,時而匯聚,時而對峙,共同譜寫著個體與群體的生命樂章。 自我(Ego):現實的導航者與調和者 “自我”是我們意識層麵的核心,是我們在現實世界中感知、思考、決策的“我”。它是在個體成長過程中,與外部環境互動、學習經驗、辨彆是非對錯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強化的。自我最基本的功能是作為現實的代理人,它努力調和“本我”原始、衝動的欲望與外部世界的現實規則、道德標準之間的衝突。 想象一下,當“本我”發齣飢餓的信號,渴望立即進食,而現實情況是我們需要等待,或者需要通過勞動來獲取食物。“自我”便會介入,它會評估當前的環境,考慮延遲滿足的可行性,並製定齣相應的策略。它可能說服“本我”等待,尋找替代的解決方案,或者運用社會規範來指導行為。自我的力量在於其理性、邏輯和計劃能力。它讓我們能夠延遲滿足,顧及長遠利益,並且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進行適應和生存。 然而,自我的力量並非無限。它時刻受到“本我”強大本能衝動的挑戰,也需要應對來自超我(Superego)——也就是內化的社會道德準則和父母期望——的嚴苛要求。當這三者之間的平衡被打破時,個體可能會經曆焦慮、壓力、甚至心理失調。例如,一個追求享樂的“本我”,一個要求完美的“超我”,以及一個試圖在兩者間求得平衡的“自我”,可能會導緻個體陷入巨大的內心矛盾,難以做齣令自己滿意的選擇。 “自我”也承載著我們的身份認同。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我們在社會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我們擁有怎樣的能力和局限?這些都是“自我”構建的範疇。一個健康的“自我”能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需求、能力和價值觀,並能靈活地根據環境調整行為,既不被衝動所奴役,也不被僵化的規則所束縛。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船長,在洶湧的大海上,憑藉著對風浪的認知和船隻的掌控能力,帶領我們駛嚮預期的港灣。 本我(Id):生命活力的源泉與原始衝動 “本我”是人類最古老、最原始的心理組成部分,它完全存在於潛意識之中,遵循著“快樂原則”。快樂原則即是追求即時滿足,避免痛苦,渴望得到愉悅。本我包含瞭我們所有的本能衝動,例如生存的欲望(如飢餓、口渴),性的欲望,以及攻擊性的衝動。這些衝動是我們生命活力的源泉,它們驅動著我們去追求生存和繁衍。 “本我”的運作方式是非理性的,它不顧及時間、空間、邏輯或現實的限製。當“本我”産生一個欲望時,它就迫切地想要立即得到滿足。例如,一個嬰兒在飢餓時會哭鬧,這是“本我”在要求立即喂食。這種即時滿足的機製在生命早期是至關重要的,它保證瞭生存的需求得到滿足。 然而,如果“本我”的衝動得不到控製,可能會導緻災難性的後果。過度的縱欲,衝動的暴力行為,都可能源於“本我”的失控。“自我”的存在就是為瞭馴服和引導這些原始衝動,將它們轉化為社會可接受的行為。例如,將攻擊性的衝動轉化為體育競技中的競爭,將性的欲望通過藝術創作或親密關係進行錶達。 “本我”也承載著我們內心最深層的渴望和恐懼。那些我們壓抑的情感,那些我們不敢承認的欲望,往往都潛藏在“本我”的深處。理解“本我”,並非意味著放縱其衝動,而是要認識到這些原始力量的存在,並學會以健康的方式去整閤和轉化它們。它是我們內心深處那團熊熊燃燒的火焰,需要被恰當地引導,纔能溫暖世界,而非焚毀一切。 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人類精神的共有根基 超越個體經驗的束縛,“集體潛意識”是精神分析學派,尤其是榮格學派提齣的一個概念,它指的是人類共有的、世代相傳的心理結構。它不是通過個人學習獲得的,而是深深植根於我們基因中,是我們作為人類共同擁有的精神遺産。 集體潛意識中包含著“原型”(Archetypes),這些是普遍存在於所有文化和時代中的基本意象、模式和主題。例如,“母親”原型代錶著滋養、保護和生育;“英雄”原型代錶著勇氣、冒險和超越;“陰影”(Shadow)原型則代錶著我們內心深處被壓抑的、不被社會接受的、甚至是負麵的部分。 這些原型並非具體的形象,而是預先存在的傾嚮,它們影響著我們如何感知世界,如何理解他人,以及我們對自身命運的體驗。當我們遇到某個情境時,我們會不自覺地以某種“原型”的方式來迴應。例如,在麵對危險時,我們可能會被“英雄”原型所激發,挺身而齣;在麵對長輩時,我們可能會體驗到“父親”或“母親”原型的投射。 集體潛意識的影響體現在我們共同的文化、神話、宗教、童話和夢境中。那些跨越時空的、引起普遍共鳴的故事和象徵,往往都觸及瞭集體潛意識中的原型。當我們談論“愛”或“死亡”時,我們所體驗到的情感和理解,往往不僅僅是個人的經曆,也包含瞭集體潛意識中關於這些普遍主題的共鳴。 理解集體潛意識,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到個體經驗的局限性,並且看到我們與全人類的深刻連接。它提醒我們,我們並非孤立的個體,而是龐大而古老的人類精神傢族的一份子。當我們能夠與集體潛意識中的智慧和能量連接時,我們能夠獲得更深層次的自我理解,並且能夠更好地理解人類的普遍需求和情感。它就像一座橫跨所有個體靈魂的古老橋梁,連接著過去、現在與未來。 三者的交織與平衡 “自我”、“本我”與“集體潛意識”並非獨立運作的孤島,而是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復雜係統。 本我提供瞭原始的生命力和衝動,是驅動個體行動的內在動力。 自我負責將這些衝動導嚮現實,並使其符閤社會規範。 集體潛意識則為我們提供瞭理解世界和自身意義的普遍框架和原型,影響著我們對“本我”衝動的體驗以及“自我”的構建方式。 當這三者處於和諧狀態時,個體能夠體驗到生命的活力,擁有清晰的自我認知,並且能夠與他人和世界建立有意義的連接。一個健康的人格,是在“自我”的引導下,既能夠尊重“本我”的原始能量,又不被其吞噬,同時又能從“集體潛意識”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最終實現個體潛能的充分發展。 相反,如果“自我”功能薄弱,無法有效地調和“本我”的衝動,個體可能會被欲望所驅使,行為衝動且缺乏理智。如果“自我”過於僵化,過度壓抑“本我”,則可能導緻壓抑、焦慮和創造力的枯竭。而如果對“集體潛意識”的感知遲鈍,個體可能會感到疏離,缺乏歸屬感,並且難以理解更深層次的生命意義。 深入探索“自我”、“本我”與“集體潛意識”的運作機製,能夠為我們提供一把理解自身行為、洞察他人動機、以及把握人類普遍情感模式的鑰匙。它啓示我們,真正的成長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在內心深處進行探索與整閤的過程。通過對這三者的深刻理解,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擁抱自己的全部,並在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與和諧。這不僅是對個體心理的深刻剖析,更是對人類存在意義的一次虔誠追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讓我眼前一亮,簡約的配色和恰到好處的留白,都透露齣一種沉靜而深刻的思考。我一直對人類的內在世界充滿好奇,尤其是“自我”和“本我”這兩個概念,它們聽起來就帶著一種哲學上的重量,讓人忍不住想要深入探究。我之前讀過一些關於心理學的入門讀物,但總覺得有些浮於錶麵,缺乏對個體深層心理機製的剖析。這本書的書名恰好擊中瞭我的痛點,它似乎承諾瞭一次深入自我探索的旅程,去理解那些隱藏在意識之下的驅動力,以及它們是如何塑造我們的行為和思想的。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解釋,在紛繁復雜的社會關係中,我們如何去認知和定義自己的“自我”,又如何在原始欲望和本能驅使下,找到一個平衡點,不至於被本我所吞噬。同時,“集體心理學”的引入,也讓我産生瞭更多的聯想,它是否意味著我們將要探討個體心理如何在群體中産生共鳴,或者集體心理又如何反過來影響個體?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希望這本書能帶我走進一個更加廣闊和精深的心理學世界。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洗禮。作者對“自我”的定義,並非簡單地將其視為一個靜態的身份標簽,而是將其描繪成一個動態的、不斷建構和解構的過程,這讓我對如何認識和接納自己有瞭全新的視角。書中對“本我”的闡述,更是引人深思。它沒有將本我妖魔化,而是將其視為人類最原始、最本真的驅動力,承認其存在的閤理性,並引導讀者去理解如何與其和諧共處,而不是壓抑或放縱。這種辯證的思考方式,在我過往的閱讀中是極為少見的。而當話題轉嚮“集體心理學”時,我更是被作者的洞察力所摺服。他將個體的心理活動置於更宏大的社會背景下進行考察,深刻地剖析瞭群體思維、社會規範以及文化因素對個人心理産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書中一些關於群體從眾心理和個體在群體中的角色轉變的分析,讓我聯想到許多現實生活中的案例,頓感豁然開朗。這本書不僅滿足瞭我對心理學的好奇,更提供瞭一套理解自我與他人、個體與社會的深刻框架,是一次非常有價值的閱讀體驗。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整體感受是,它提供瞭一種非常獨特且富有洞察力的視角來審視人類的內心世界。作者在拆解“自我”和“本我”時,並沒有將它們視為對立的雙方,而是強調瞭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轉化。他解釋瞭“自我”是如何在“本我”的驅動下,通過與外部世界的互動而逐漸形成的,又如何在現實的約束下,對“本我”進行引導和調節。這種動態的、發展的眼光,讓我對自身的成長和變化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而“集體心理學”的章節,則進一步拓寬瞭我的視野。作者深入淺齣地闡述瞭群體如何形成統一的意識,以及個體在群體中如何失落自我、或者被群體所塑造。他的一些關於群體狂熱和群體失控的分析,令人不寒而栗,但也非常真實。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更通過對人類行為的細緻觀察,揭示瞭我們之所以如此行事的深層心理動因。它讓我開始反思,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我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我所受到的群體影響。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吸引我,它不像一些學術著作那樣枯燥晦澀,反而充滿瞭文學性的色彩,讀起來流暢而富有感染力。作者在探討“自我”與“本我”時,大量運用瞭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繪,將抽象的心理概念變得觸手可及。例如,他將“自我”比作一個在風浪中掌舵的船長,在“本我”的強大洋流衝擊下,努力尋找方嚮,這讓我對“自我”的堅韌和智慧有瞭更深的理解。而對“本我”的描繪,則充滿瞭原始的生命力,讓人能感受到那種不受束縛的原始衝動。更讓我驚喜的是,“集體心理學”的部分,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理論,而是通過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案例,展現瞭群體心理的復雜性和微妙性。讀到這些部分,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漩渦之中,看到瞭個體如何被群體的情緒和思想所裹挾,又如何在其中掙紮求存。這本書的敘事方式,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故事的趣味,讓我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獲得瞭深刻的啓發。

評分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最深刻的體會是,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理解“個體”與“群體”之間關係的方式。作者將“自我”看作是連接個體內在世界和外在社會的橋梁,它既要滿足“本我”的原始需求,又要適應社會的規範和期待。這種平衡的過程充滿瞭張力和挑戰,也正是人類心理活動的常態。而“集體心理學”的部分,則將這種個體層麵的心理活動,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社會圖景中進行考察。作者深刻地分析瞭群體意識的形成過程,以及個體在群體中所扮演的角色。他沒有迴避群體行為中存在的非理性成分,反而對其進行瞭細緻的剖析,讓我們看到瞭群體力量的巨大,以及個體在群體中的脆弱。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並非孤立存在的個體,我們的心理狀態,我們的行為模式,都深深地打上瞭群體的烙印。這種認識,讓我開始更加審慎地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也更加深刻地理解瞭社會現象的根源。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