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吕氏春秋(典藏版)/万卷楼国学经典
定价:39.80元
作者: 吕不韦 等,夏华 等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47044704
字数:
页码:362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吕氏春秋(典藏版)/万卷楼国学经典》是战国末年泰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书中尊崇道家思想,肯定的顺应客观思想,但舍弃其中较为消极的成分,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之长,形成涵盖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为此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方略。
史学家司马迁将《吕览》与《周易》《春秋》《离骚》等并列,表示了他对《吕氏春秋(典藏版)/万卷楼国学经典》的高度重视。后世则将《吕氏春秋(典藏版)/万卷楼国学经典》作为先秦杂家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目录
纪
孟春纪
孟春
本生
重己
贵公
去私
仲春纪第二
仲春
贵生
当染
功名
季春纪第三
季春
尽数
先己
论入
圆道
孟夏纪第四
孟夏
劝学
尊师
诬徒
用众
仲夏纪第互
仲夏
大乐
侈乐
适音
古乐
季夏纪第六
季夏
音律
音初
制乐
明理
盂秋纪第七
孟秋
荡兵
振乱
禁塞
怀宠
仲秋纪第八
仲秋
论威
简选
决胜
爱士
季秋纪第九
季秋
顺民
知士
审己
精通
孟冬纪第十
孟冬
节丧
安死
异宝
异用
仲冬纪第十一
仲冬
至忠
忠廉
当务
长见
季冬纪第十二
季冬
土节
介立
诚廉
不侵
序意
览
有始览
有始
应同
去尤
听言
谨听
务本
谕大
孝行览第二
孝行
本味
首时
义赏
长攻
慎人
遇合
必己
慎大览第三
慎大
权勋
下贤
报更
顺说
不广
贵因
察今
先识览第四
先识
观世
知接
悔过
乐成
察微
去宥
正名
审分览第互
审分
君守
任数
勿躬
知度
慎势
不二
执
审应览第六
审应
重言
精谕
离谓
淫辞
不屈
应言
具备
离俗览第七
离俗
高义
上德
用民
适威
为欲
贵信
举难
恃君览第八
恃君
长利
知分
召类
达郁
行论
骄恣
观表
论
开春论
开春
察贤
期贤
审为
爱类
贵卒
慎行论第二
慎行
无义
疑似
一行
求人
察传
贵直论第三
贵直
直谏
知化
过理
壅塞
原乱
不苟论第四
不苟
赞能
自知
当赏
博志
贵当
似顺论第互
似顺
别类
有度
分职
处方
慎小
士容论第六
士容
务大
上农
任地
辩土
审时
作者介绍
文摘
《吕氏春秋(典藏版)/万卷楼国学经典》:
圣人深思熟虑天下的事,认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耳目鼻口是受生命支配的。耳朵虽然想听音乐,眼睛虽然想看彩色,鼻子虽然想嗅芳香,嘴巴虽然想尝美味,但只要对生命有害就会被禁止。对于这四种器官来说,即使是本身不想做的,但只要有利于生命就会去做。由此看来,耳目鼻口不能任意独行,必须有所制约。这就像各种职官,不得独断专行,必须有所制约一样。这就是珍惜生命的方法。
尧把天下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回答:“让我当天子还是可以的,虽是这样,我现在正害着忧劳深重的病,正要治疗,没有余暇顾及天下。”天下是珍贵的,可是圣人不因它而危害自己的生命,又何况其他的东西呢?只有不因天下而危害自己生命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越国人连续杀了他们的三代国君,王子搜对此很忧惧,于是逃到一个山洞里。越国没有国君,找不到王子搜,一直追寻到山洞。王子搜不肯出来,越国人就用燃着的艾草熏他出来,让他乘坐国君的车。王子搜拉着登车的绳子上车,仰望上天呼喊道:“国君啊,国君啊!这个职位怎么偏偏让我来干啊!”王子搜并不是厌恶当国君,而是厌恶当国君会招致的祸患。像王子搜这样的人,可说是不肯因国家而损害自己生命的了。这也正是越国人想要找他当国君的原因。
鲁国国君听说颜阖是个有道之士,想要请他出来做官,就派人带着礼物先去致意。颜阖住在陋巷,穿着粗布衣裳,自己在喂牛。鲁君的使者来了,颜阖亲自接待他。使者问:“这是颜阖的家吗?”颜阖回答:“这是我的家。”使者献上礼物,颜阖说:“怕您把名字听错了而会给您带来处罚,不如搞清楚再说。”使者回去查问清楚了,再来找颜阖,却找不到了。像颜阖这样的人,并不是本来就厌恶富贵,而是由于看重生命才厌恶它。世上的君主,大多凭借富贵傲视有道之人,他们如此不了解有道之人,难道不太可悲了吗?
所以说:道的精神用来保全自身,骨血的部分用来治理国家,残渣用来治理天下。由此看来,帝王的功业是圣人闲暇之余的事,并不是用以全身养生的方法。如今世俗所谓的君子损害身体舍弃生命来追求外物,他们这样做将达到什么目的呢?他们又将采用什么手段达到目的呢?
大凡圣人有所举动的时候,必定明确知道所要达到的目的与达到目的所应采用的手段。假如有这样一个人,用随侯之珠去弹射千仞高的飞鸟,世上的人肯定会嘲笑他。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所耗费的太贵重,所追求的太轻微了啊。至于生命,其价值岂止像随侯珠那样贵重呢?
子华子说:“全生是上等的,亏生次一等,死又次一等,迫生是低下的。”所以,所谓尊生,说的就是全生。所谓全生,是指六欲都能获得适宜的满足。所谓亏生,是指六欲只有部分得到满足。生命受到亏损,生命的天性就会削弱,生命亏损得越厉害,生命的天性削弱得也就越厉害。所谓死,是指没有办法知道六欲,等于又回到它来生时的状态。所谓迫生,是指六欲没有一样满足,六欲所得到的都是它们十分厌恶的情形。屈服属于这一类,耻辱属于这一类。在耻辱当中没有比不义更大的了。所以,行不义之事就是迫生。但是构成迫生的不仅仅是不义,所以说,迫生不如死。根据什么知道是这样呢?比如,耳朵听到讨厌的声音,就不如什么也没听到;眼睛看到讨厌的东西,就不如什么也没见到。所以打雷的时候人们就会捂住耳朵,打闪的时候人们就会遮住眼睛。迫生不如死就像这类现象一样。六欲都知道自己十分厌恶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这些东西不可避免,那就不如根本没有办法知道六欲。没有办法知道六欲就是死。因此迫生不如死。嗜好吃肉,不是说连腐臭的老鼠也吃;嗜好饮酒,不是说连变质的酒也喝;珍惜生命,不是说连迫生也算在内。
……
序言
我个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一直秉持着“得其神韵,兼顾其用”的原则,而这本《吕氏春秋》的选本和注释体系,恰恰完美地契合了我的需求。它并非简单地对原文进行堆砌,而是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学术界对其中一些关键概念的深入解读。比如,书中对于“天人合一”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具体体现,以及它与法家、道家思想的微妙交叉点,注释部分都做了非常精辟的梳理,引用了大量现代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作为佐证,而非仅仅停留在对字面意思的解释上。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那些涉及古代政治制度或农耕历法的段落时,补充了大量的背景资料图表,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这种兼顾学术深度与阅读趣味性的编辑思路,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晦涩难懂的篇章,变得如同在听一位博学的智者娓娓道来,既能满足我对历史细节的探究欲,又能构建起一个完整清晰的先秦思想地图。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被“满58包邮”的字样吸引,还担心这仅仅是一本迎合促销的平庸之作,但实际阅读后,我的顾虑完全被打消了。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标价所能衡量的范围。它不仅仅是一套阅读材料,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中国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窗口。通过对《吕氏春秋》中那些关于人事、时令、地理的详尽记载,我得以窥见战国末期知识分子对社会秩序重建的渴望与焦虑。它不像某些史书那样冷峻刻板,也不像某些哲学著作那样过于抽象,它是一种将“道”与“术”完美融合的实用智慧,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昂扬的建构精神。读完后,那种“胸中有丘壑”的满足感,是其他休闲读物无法给予的,绝对是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块基石。
评分阅读《吕氏春秋》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场高强度的思维体操训练。这本书所展现出的那种对治国安邦、修身齐家的全方位思考,其逻辑的缜密性和跨领域的广度,即便是放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惊人的前瞻性。书中的每一篇章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主题展开,无论是天文历法、道德伦理,还是兵法权谋,作者们似乎都试图构建一个无懈可击的“大一统”理论体系。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平实却内含深意的论断,思考它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这种需要读者主动参与思考、而非被动接受信息的阅读体验,是其他很多通俗读物无法比拟的。它强迫你去审视自己的认知框架,去理解古人在资源匮乏、信息闭塞的环境下,是如何构建出如此宏大且系统的世界观的,从中汲取到的思维养分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令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质感,绝非那种轻飘飘的廉价印刷品。封面的设计采用了典雅的暗金色调,配以仿古的纹饰,透露出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历史厚重感,让人一翻开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诸子百家的黄金时代。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米白色的纸张,触感细腻光滑,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眼睛感到过于疲劳。字体排版疏密得当,字号适中,古文和注释之间的穿插处理得非常清晰流畅,对于初次接触这类经典著作的读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尤其要赞赏的是,这本书的校对工作做得极为细致,我特意对照了几个不同版本的节选,几乎没有发现明显的错漏字或排版上的硬伤,这对于一部收录了如此宏大体系的古代典籍来说,是极其难能可贵的。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足以体现出版方对“国学经典”这四个字的敬畏之心,让人愿意把它珍藏在书架上,时不时拿出来把玩一番,光是这份心意就值回票价了。
评分与其他版本相比,这套“万卷楼国学经典”系列在版本选择上的独到眼光令人称道。他们似乎没有选择最常见的、流传最广的某个定本,而是做了更深入的版本比对和选择,力求呈现一个相对“纯净”且更接近原貌的面貌。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种“纯净”感非常重要,它减少了后世学者在辗转传抄过程中可能引入的主观臆测和后人增补的干扰。我尤其关注了关于“贵义”和“重农”思想的论述部分,这里的文字保持了极强的力度和说服力,没有被过度稀释。对于真正想钻研先秦思想源流的读者,这种对版本源头的尊重,是评估一本学术性典籍价值的首要标准。这体现了编辑团队对文献学基础的扎实掌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市场化的包装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