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普及文库:水经注
定价:26.00元
作者: 郦道元;刘少影 注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00864752
字数:176000
页码:17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普及文库:水经注》特点:
一、选目精当。入选这套文库的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品,历经时间的积淀和验。如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旨在培养优良家风、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称的《颜氏家训》,等等。
二、注重实用。这套文库收录的经典图书,参照了教育部颁发的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内容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阅读书目,并强化了全民阅读需求。
三、这套文库所有收录图书,均依据版本进行了仔细校勘和认真编订,确保原文准确。同时,在校勘过程中,还对原编著者的笔误、录入错误予以订正。
四、节选适宜。这套文库定位于普及读本,对于《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阅微草堂笔记》等卷帙浩繁的古籍,我们特邀专家团队作了精当节选,辑录了*精彩、具代表性、*为历代读者传诵的篇章,努力通过有限的篇幅传达不朽经典的精髓。
五、注释精准。在这套文库的编辑过程中,我们注意精选古文中读者容易产生阅读障碍的文字进行了认真注释,并由学者进行审定,保证了学术严谨性和文字准确性,从而力求为读者排除阅读障碍,降低阅读难度。
六、译文畅达。这套文库还邀请了长期从事汉语教学、具有丰富一线经验的专家,按照“信、达、雅”的标准,对译文进行了认真梳理,确保意思准确,行文畅达,文字优美,力求使读者在享受阅读的同时,感受到汉语之美。
七、阅读方便。传统文化典籍中有大量古代的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在这套文库的译注过程中,我们还特意穿插了许多对文化典故、文化常识的解读,如古代制度、职官、服饰、器具、习俗等,力求帮助广大读者在欣赏传统文化经典的同时,增加古典常识,提升文化修养。
八、插图精美。我们专门为这套文库选配了精美插图,以增加阅读之雅趣,提高本文库品位。这套文库插图笔法精细、图像生动、印制精美,较好地再现了书中描绘的各种历史文化信息。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普及文库:水经注》:
济水又往东流,经过西广武城北边。《郡国志》:荥阳县有广武城,城在山上,是汉时所筑。汉高祖与项羽在深涧两岸互相对话,谴责项羽犯了十条大罪,项羽向汉高祖放箭,射中胸口,就是这地方。山下有水,北流注入济水,人们称为柳泉。济水又往东流经东广武城北面,城墙是楚王项羽所修。汉军打垮了曹咎,项羽回到广武,筑了一座高坛,把刘邦的父亲放在坛上,说:“汉军不降,我就把老头子放在大锅里活活煮了!”高祖不肯听他的,项羽打算杀掉太公。项伯说:“打天下的人顾不得家庭,杀了太公,只不过加深仇怨罢了。”项羽终于听从了。现在把那座坛称为项羽堆。在两城中间,有一条切断山丘的深涧,称为广武涧,项羽曾在涧上厉声怒斥娄烦,吓得娄烦丧魂落魄逃了回去。济水又往东流经敖山北面。《诗经》里说的去敖山打猎捕兽,就指这地方。山上有城,就是殷帝仲丁迁都的地方。皇甫谧《帝王世纪》说:仲丁从亳迁到河上的嚣,也有人说这就是敖。秦时在那里设了粮仓,所以又叫敖仓城。济水又东流,与荥渎汇合。荥渎上口引入河水,有石门,称为荥口石门,但地势却十分低洼,旧时流到荥播泽的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石门南边近河,有一块旧碑,上面刻着:阳嘉三年二月丁丑日,派汀堤谒者王诲去疏浚河道,通过荒芜的土地。说是由于大河冲积淤塞,因而侵蚀了堤防,过去总是用竹笼装石头,填上泥土来筑堤,但用这种办法筑的堤时常毁坏,引起溃决,枉费了亿万人工。因此请求临河各郡派出民夫开山采石来砌筑堤岸,工程完成以后,徭役也可停息了。朝廷颁发诏书,同意王诲立功,少府卿着手规划基址,下诏颁发策书给予赏赐。但不久他又调职于沇州。于是挑选了一辆马车,给予使者司马登,要他继承前人的事业,去完成这项重大的工程。司马登虑到伊、洛二水都注入大河,南岸沿着山脚,往东流经大1丕,回流冲击北岸,来势凶猛,怒涛湍急汹涌,一旦决堤泛滥,就会把整片原野淹没。一个小小的蚁穴,也会酿成意外的大灾。古时从姬氏以来就老是为此忧心忡忡了,从前崇鲧也不能把大水治好,本朝两位皇上也为此辛劳。于是他就亲自来往奔波,辛苦经营,和大臣一起商议,带领百姓从三处山谷里采石,由治水工匠在岸边筑起防波堤,来阻挡巨浪。工程进行期间,经常给予赏赐,以资勉励。因而河道既不会阻滞不畅,也不会波涛汹涌,于是水土调和滋润。施工不到一年,工程就顺利完成了,这实在是几位有功之臣督导有方,皇上威德宏大昭彰的结果。从前禹疏通了九条河道,《尚书》就记载了他的功勋;后稷亲自从事农耕,《诗经》就在《大雅》里颂扬他。今天这些治水者,不怕辛劳勤苦,每天一早就起来负起他们的职责,为富国利民而努力,怎么可以埋没了他们,使他们的劳绩不能显扬于世呢?因此就刻石记功流芳于后世。末后的颂辞从略。碑文说:使臣河堤谒者山阳东缗司马登,字伯志,代理东莱曲成王诲,字孟坚;河内太守宋城向豹,字伯尹;丞汝南邓方,字德山;怀县县令刘丞,字季意,以及河堤属官工匠等造。陈留浚仪边韶,字孝先作颂辞。碑文因岁月悠久,字迹多已模糊残缺,完全看不出来的地方就从略了。
……
序言
这本《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普及文库》系列,我先入手的倒是另一本关于古代诗词鉴赏的,那本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不像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论述,而是像一位老先生拉着你坐在炉火边,娓娓道来那些千古名篇背后的故事和情感。记得有一篇讲到苏轼的词,不光是分析了用典和格律,更深入地挖掘了他在贬谪途中的那种旷达与无奈,读完后感觉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他的人生起伏。特别是书中对于一些意象的解读,比如“明月”、“清风”在不同诗人笔下的微妙差别,分析得入木三分。而且,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深得我心,古朴典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充满了对传统的敬意。对于我们这些想亲近传统文化,但又怕被深奥术语劝退的普通读者来说,这种“普及”做得恰到好处,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是那种可以常年放在案头,随时翻阅品味的佳作。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古代哲学思想的入门读物,它完美地打破了我对“诸子百家”的刻板印象。原本以为会是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没想到作者用现代生活中的小事例来类比那些古老的思想,比如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来阐释儒家的“仁”与“义”,一下子就让人豁然开朗。书中对“道”的阐述尤其精彩,它没有试图给出一个绝对的定义,而是引导读者去感受那种“可道,非常道”的境界,非常具有启发性。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平衡感,既尊重了经典的原始语境,又确保了当代读者能够理解其核心价值。读完后,我对人际交往和个人修养方面都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角度,不再是盲目地追求效率,而是更注重内心的平和与和谐。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好,不会让人感到拖沓,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引人深思的观点。
评分上次在书店淘到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的书,那体验简直是视觉和精神的双重享受。这本书的图版质量高得惊人,那些榫卯结构的细节,在高清的彩图中展示得淋漓尽致,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书中不仅介绍了宫殿、园林这些宏大叙事,还花了不少篇幅讲解普通民居的构造和风水布局,非常接地气。作者的叙述方式很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匠人,充满对材料的理解和对手工的敬畏。他解释了为什么梁柱要那样放置,为什么窗棂要那样雕刻,背后蕴含的不仅是力学原理,更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我拿着这本书对照着我们城市里仅存的一些老建筑去看,感觉突然之间,那些冰冷的砖石都“活”了起来,充满了历史的温度和故事。
评分我最近在读一本关于中国传统医学基础理论的普及读物,说实话,最开始我是带着怀疑态度的,总觉得这些古老的理论和现代科学有很大的鸿沟。然而,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早就预料到了读者的疑虑,他非常谨慎且有条理地梳理了“阴阳五行”的逻辑框架,没有过度神化,而是将其定位为一种早期观察和系统归纳的方法论。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辨证论治”的章节,作者通过一系列生活化的案例,展示了中医思维的灵活性和整体观,强调的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平衡,而不是僵硬的标准答案。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传统医学的理解和尊重。它不是教你如何开药方,而是教你如何用一种更全面的眼光来看待健康和身体的运作规律,非常实用。
评分我最近在看一本关于古代文人雅趣和生活情境的散文集,这本书的书写风格极其婉约典雅,简直就是对“风雅”二字的最好诠释。作者似乎对宋代的点茶、焚香、插花这些活动有着深入骨髓的热爱和研究。他描绘的场景不是浮光掠影的介绍,而是细致入微的感官体验:比如新碾的茶末散发出的幽香,玉杵捣药时发出的轻微声响,以及雨后庭院中苔藓的颜色。文字的韵律感非常强,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曲悠扬的古琴曲,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呼吸,心也跟着沉静下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美感并不只体现在宏大的叙事中,更蕴藏在那些日常琐碎、精雕细琢的生活细节里。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古代贵族和平民生活美学向往的大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