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泽先生别集(元明史料笔记丛刊) 9787101096453

震泽先生别集(元明史料笔记丛刊) 978710109645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王鏊,王禹声 撰,[明] 王永熙 汇辑,楼志 著
图书标签:
  • 震泽先生
  • 别集
  • 元明史料
  • 笔记
  • 史料
  • 地方史
  • 明代
  • 文化史
  • 学术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6453
商品编码:2966696163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震泽先生别集(元明史料笔记丛刊)

:32.00元

售价:21.8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王鏊、王禹声 撰,王永熙 汇辑,楼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1010964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震泽先生别集是明代王永熙汇辑其高祖王鏊及其父亲王禹声的着作而成的一部家集,收书四种六卷:震泽长语二卷、震泽纪闻二卷,王鏊撰;续震泽纪闻一卷、郢事纪略一卷,王禹声撰。
  王鏊(一四五〇-一五二四),字济之,江苏昊县人,成化十一年探花,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为官有很好的名声,与权宦刘瑾相抗,曾救韩文、杨一清、刘大夏等人免受迫害。嘉靖初年卒,谧文恪。着作除震泽长语、震泽纪闻外,有王文恪公集三十六卷。
  王禹声字遵考,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承天府(府治在湖北钟祥县)知府。当是时,税监陈奉横行,民聚揭竿。钟祥的守陵太监杜茂以民变为由,调兵屠戮,生员与市民涂炭。王禹声为民伸张正义,被削籍归里。数年而卒,卒后赠光禄寺卿。着作除续震泽纪闻、郢事纪略外,有诗鹃音一卷、白社一卷,附于王文恪公集末。
  震泽长语是王鏊晚年归田读书时所记的笔记。分经传、国猷、官制、食货、象纬、文章立曰律立曰韵、字学、姓氏、杂论、仙释、梦兆十三个标题。四库全书总目认为“鏊文词醇正……持论颇有根据……然考订间有未审,又欲于河北试行井田,殊为迂闾。萝兆一条,笃信占验,亦非儒者之言,未免为白璧之瑕耳”。
  震泽纪闻记录了从明初到与他同时人的佚闻遗事。直书其事,褒贬寓之。所记人物上至一国之君的建文,下至普通士卒的平保儿,共记述各界人物五十余人。有些材料是明史所无的,如戴元礼、王宾、盛启东三人是明代医生,明史方伎传盛启东名下仅略记三人事迹,王鏊在这里为三人分别立传,共写了一千四百余字,有血有肉,人物特征毕见。又如记述赵风子达一千四百余字,是关于明代刘六、刘七起义的重要史料。虽然王鏊是出自统治者的角度,但明人记明事,是可信的。


目录

点校说明
震泽先生别集序

震泽长语
震泽纪闻
续震泽纪闻
郢事纪略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震泽先生别集》是一部汇集了元代文学家、史学家、文学评论家钱选(号震泽先生)的精粹著作。本书是“元明史料笔记丛刊”系列中的一册,其编号为9787101096453。此丛刊旨在汇集元明时期重要的史料笔记类著作,为研究这段历史时期提供珍贵的文献资料。 关于作者:钱选(震泽先生) 钱选,字舜举,号震泽,又号云溪生,元代江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不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画家,尤以山水、人物、花鸟著称,其绘画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元初四大家”之一。然而,钱选的才华远不止于绘画,他还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史学家和敏锐的文学评论家。其史学研究涉猎广泛,对元代历史事件、制度沿革、人物事迹都有深入的考证和独到的见解。他在文学方面,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诗文,更撰写了诸多文学评论,对当时的文学思潮、作家作品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批判。 《震泽先生别集》的核心内容与价值 《震泽先生别集》之所以被纳入“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正是因为它承载了钱选在史学和文学评论领域的重要思想和研究成果。本书并非单一体裁的著作,而是综合性的史料汇编与学术论述,可能包含以下几个核心方面的内容: 1. 史料考证与论述: 钱选作为一位史学家,其研究特点在于注重史料的辨析和考证。在《震泽先生别集》中,可能收录了他对某些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制度演变的详细考证文章。他可能对一些流传有误的历史记载进行纠正,提出自己独立的观点,并引证大量史料来支持自己的论断。这些考证对于还原历史真相、深化对元代历史的理解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例如,他可能针对元朝建立初期的政治格局、民族政策、军事行动,或者某些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揭示其背后的复杂动因和深远影响。 2. 文学评论与鉴赏: 钱选在文学批评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贡献。他可能在《震泽先生别集》中,对当时及前代的一些重要作家作品进行评论。这些评论可能涉及诗歌、散文、戏剧等多个文学领域,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风格流派,并提出自己的文学主张。他对于“文必秦汉”、“诗必唐”的传统观念,可能有所扬弃,提出更具时代性和创造性的文学见解。他的评论不仅是对文学现象的记录,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反思。例如,他可能对元代散曲的兴盛及其艺术特点进行评价,或者对某些被埋没的优秀作家作品进行发掘和推介,为后人保存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3. 个人见闻与杂识: 作为一位生活在元代中后期、见多识广的士人,钱选的笔记中自然也少不了对当时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学术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记录和议论。这些零散的见闻和杂识,虽然看似不经意,却往往能提供研究历史最生动、最真实的细节。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元代社会的日常运转,感受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填补官方史书中可能存在的空白。比如,他对当时城市经济的繁荣、文人雅集的盛况、或者民间信仰的普及,都可能有着细致的描绘。 4. 对学术思想的探讨: 钱选身处学术思想活跃的时代,他对当时流行的各种学术流派和思想思潮,必然有所涉猎和评论。在《震泽先生别集》中,他可能就儒家、道家、佛教等不同学派的观点进行比较和评价,或者对一些新兴的哲学思想进行辨析。这些探讨有助于我们了解元代学术思想的演变脉络,以及钱选本人在学术思想上的定位和贡献。 《震泽先生别集》的史料价值 弥补官方史料不足: 官方史书往往侧重于政治事件和帝王将相,对于社会生活、经济细节、民间文化等方面的记载相对有限。《震泽先生别集》作为一位个人史学家的笔记,能够弥补官方史料的不足,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历史图景。 提供第一手资料: 钱选生活在元代,他的著作是研究元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包含的他个人的观察、思考和对其他史料的引用,都是研究者宝贵的财富。 见证学术传承与发展: 通过对钱选在史学和文学评论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元代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了解当时士人如何继承前人的学术遗产,又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震泽先生别集》的文学价值 保存珍贵文学文本: 《震泽先生别集》可能收录了钱选的原创诗文,这些作品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它们可以让我们了解元代文学的风格、主题和创作趋势。 提供重要的文学批评视角: 钱选的文学评论,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元代文学史的重要视角。他的批评思想和对作品的解读,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学成就。 展现士人精神风貌: 钱选作为一位有抱负、有见识的士人,他的作品往往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士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元明史料笔记丛刊”的意义 “元明史料笔记丛刊”的出版,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它将一批散佚、珍稀的元明史料笔记进行系统整理和出版,方便了广大研究者获取和利用这些宝贵的文献。这对于推动元明史、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学史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阅读《震泽先生别集》的启示 阅读《震泽先生别集》,我们不仅能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学见解,更能感受到钱选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刻的洞察力以及他对文化传承的贡献。他的著作,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元代那个风云变幻、文化繁荣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士人如何用智慧和才情书写历史、传承文明。通过这部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丰富性,以及历史文献对于构建我们对过去认知的重要性。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整理者对底本的选择和校勘的严谨程度来看,这部书的学术良心是毋庸置疑的。在现代史料整理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处理底本间的差异和文字的讹误。这部汇编在引文旁标注的“校勘记”部分,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它没有简单粗暴地“统一”文字,而是清晰地列出了不同底本之间的异文,并通常会附上整理者倾向于采信的理由,这对于严肃的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允许我们回溯源头,自行判断。这种开放和透明的态度,远比那种只给出一个“标准”文本要更有价值。它不仅是提供了一套现成的资料,更是提供了一套可供检验和讨论的学术成果。每一次翻阅到关键的段落,我都会下意识地去对照脚注,确认其考证的力度。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细致,使得这部汇集之作,在众多同类出版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部值得信赖的工具书和参考书,其学术的可靠性,足以经受住最严格的审视。

评分

初读此书的感受,便是被其选材的精当与广博所震撼。它绝非那种简单地将旧籍堆砌在一起的图集,而是经过了审慎的筛选和考量。那些被遴选出来的史料碎片,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光芒各异,却又相互映衬,共同描绘出一个宏大而细腻的历史图景。我特别欣赏其中对地方志和私人著述的引用,这些“非正史”的材料,往往是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和风土人情的活水源头。阅读时,仿佛能听到元明交替时期士人的私语,感受到他们对时局的忧虑、对学术的执着,以及对日常生活琐事的描摹。这种多维度的叙事,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认知,使得冰冷的史实背后,有了鲜活的人性温度。很多细节,比如对某一处园林修葺的记载,或是对某一类风俗习惯的描述,都展现出编辑团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细致入微的求证态度,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工作的艰巨与不易。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得以跳出宏大叙事,去关注那些被主流史学有时忽略的“侧耳可闻”之声。

评分

坦白说,我并非历史学的科班出身,我更倾向于将阅读历史视为一种与古人对话、培养历史感的文学活动。因此,对于此类史料汇编,我最看重的是其“可读性”和“故事性”。这部《别集》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成功地将冷硬的史料进行了一次非常优雅的“文人化”处理。这里的“文人化”并非指添油加醋,而是指其编排和注释的思路,更贴近传统士人阅读的习惯。比如,某些注释的引用来源清晰而克制,不会因为过度解释而打断阅读的流畅感;而对于一些需要背景知识的词汇或典故,注释也点到为止,留给读者自行探索的空间。我尤其喜欢其中收录的一些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游记和尺牍摘录,那些文字中蕴含的情感波动,无论悲喜,都具有直击人心的力量。读罢这些片段,你会深刻体会到“史”与“文”的边界是可以模糊的,好的史料本身就应该具备文学的感染力,能让人在理解历史事实的同时,感受到先人的生命力与挣扎。

评分

对于一个致力于研究明代学术思想变迁的学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不言而喻,它几乎像是一座等待被挖掘的宝库。我通常习惯于先粗略浏览目录,然后直接锁定那些自己关注的特定时间段或人物群落的篇目。最让我惊喜的是,其中关于一些边缘学派和地方学派的记载,往往比我在其他几部权威性的通史上查到的信息要详实得多。例如,在关于江南文人圈子的那几篇笔记中,对于某一两次小规模的诗会和学术辩论的记录,其细节之丰富,甚至可以重构当时的思辨脉络。这些都是孤本级别的内容,是其他数字化资源中难以快速整合和检索到的。每一次深入阅读,都像是进行了一次“考古发掘”,总能在不经意间发现一段关于某个被遗忘的才子的只言片语,或是某个重要事件背后的不同传闻。它极大地节省了我穿梭于各大图书馆和档案库的时间,将那些分散的、零碎的史料,以一种相对集中的方式呈现出来,对于快速构建知识框架、提出新的研究假设,有着不可估量的助益。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触感到翻开书页的瞬间,都能感受到一种沉稳而雅致的历史厚重感。封面色调的选取很考究,那种带着微微泛黄的米白色,恰到好处地模拟了老旧纸张的质感,仿佛隔着岁月的尘埃,就能触碰到那些久远的墨痕。纸张的材质也令人满意,并非那种廉价的光滑纸,而是带有细腻纹理的哑光纸,即便是长时间阅读,指尖的触感也不会感到疲乏。字体排版上,编者显然下足了功夫,行距和字号的设置都非常人性化,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史料笔记,在视觉上变得清晰易读。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对照原文和注释的段落,版式上的区隔处理得非常巧妙,既保证了阅读的连贯性,又方便了考证和比对。装订方面,采用的是线装与胶装相结合的方式,既有传统古籍的韵味,又确保了书籍的耐用性,即便是频繁翻阅,也不易散页。整体而言,这是一本从外在到内在都体现出匠人精神的作品,让人在阅读历史的同时,也享受到了阅读实体的愉悦。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使得它不仅仅是一套史料汇编,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房雅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