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论语
定价:24.90元
售价:16.9元,便宜8.0元,折扣67
作者:《线装经典》编委会
出版社: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41541483
字数:
页码:383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这部书大约后编定于战国初期。
本书儒家原始经典之一,是了解孔子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及其学说的直接、可靠的资料。
内容提要
《论语》为语录体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此书成于众手。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经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的代代传授,并逐渐将传诵的孔门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论纂以成书,因此称为“论”。儒家原始经典之一,是了解孔子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及其学说的直接、可靠的资料。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子贡问居父母丧,孔子曰:“敬为上,哀次之,瘠为下。颜色称情,戚容称服。”曰:“请问居兄弟之丧。”孔子曰:“则存乎书策已。”
子贡问于孔子曰:“殷人既定而吊于圹,周人反哭而吊于家,如之何?”孔子曰:“反哭之吊也,丧之至也,反而亡矣,失之矣,于斯为甚,故吊之。死,人卒事也,殷以悫,吾从周。殷人既练之,明日,而于祖,周人既卒哭之明日,于祖。祭神之始事也,周以戚,吾从殷。”
子贡问曰:“闻诸晏子,少连、大连善居丧,其有异称乎?”孔子曰:“父母之丧,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东夷之子,达于礼者也。”
子游问曰:“诸侯之世子,丧慈母如母,礼与?”孔子曰:“非礼也。古者男子外有傅父,内有慈母,君命所使教子者也,何服之有。昔鲁孝公少丧其母,其慈母良,及其死也,公弗忍,欲丧之。有司曰:礼,国君慈母无服,今也君为之服,是逆古之礼,而乱国法也。若终行之,则有司将书之,以示后世,无乃不可乎。公曰:古者天子丧慈母,练冠以燕居。遂练以丧慈母。丧慈母如母,始则鲁孝公之为也。”
孔子适卫,遇旧馆人之丧,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贡脱骖以赠之。子贡曰:“所于识之丧,不能有所赠,赠于旧馆,不已多乎?”孔子曰:“吾向人哭之,遇一哀而出涕,吾恶夫涕而无以将之,小子行焉。”
子路问于孔子曰:“鲁大夫练而杖,礼也?”孔子曰:“吾不知也。”子路出,谓子贡曰:“吾以为夫子无所不知,夫子亦徒有所不知也。”子贡曰:“子所问何哉?”子路曰:“止,吾将为子问之。”遂趋而进曰:“练而杖,礼与?”孔子曰:“非礼也。”子贡出,谓子路曰:“子谓夫子而弗知之乎,夫子徒无所不知也,子问非也。礼,居是邦则不非其大夫。”
叔孙母叔之母死,既小敛,举尸者出户,武孙从之出户,乃袒投其冠而括发。子路叹之,孔子曰:“是礼也。”子路问曰:“将小敛则变服,今乃出户,而夫子以为知礼,何也?”孔子曰:“由,汝问非也。君子不举人以质士。”齐晏桓子卒,平仲衰斩苴经带,杖以菅屦,食粥居傍庐,寝苫枕草,其老曰:“非大夫丧父之礼也。”晏子曰:“惟卿大夫。”曾子以问孔子。孔子曰:“晏平仲可谓能远害矣。不以己知是驳人之非,辞以避咎,义也夫。”
季平子卒,将以君之敛,赠以珠玉。孔子初为中都宰,闻之历级而救焉,曰:“送而以宝玉,是犹曝尸于中原也,其示民以奸利之端,而有害于死者,安用之。且孝子不顺情以危亲,忠臣不兆奸以陷君。”乃止。
孔子之弟子琴张与宗鲁友,卫齐豹见宗鲁于公子孟絷。絷以为参乘焉,及齐豹将杀孟絷,告宗鲁,使行。宗鲁曰:“吾由子而事之,今闻难而逃,是僭子也。子行事乎,吾将死以事周子,而归死于公孟可也。”齐氏用戈击公孟,宗以背蔽之,断肱中,公孟、宗鲁皆死。琴张闻宗鲁死,将往吊之。孔子曰:“齐豹之盗,孟絷之贼也,汝何吊焉?君子不食奸,不受乱,不为利病于回,不以回事人,不盖非义,不犯非礼,汝何吊焉?”琴张乃止。
人子革卒,哭之呼灭。子游曰:“若是哭也,其野哉。孔子恶野哭者。”哭者闻之遂改之。
公父文伯卒,其妻妾皆行哭失声,敬姜戒之曰:“吾闻好外者士死之,好内者女死之。今吾子早妖,吾恶其以好内闻也。二三妇人之欲供先祀者,请无瘠色,无挥涕,无拊膺,无哀容,无加服,有降服,从礼而静,是昭吾子也。”孔子闻之曰:“女智无若妇,男智莫若夫。公文氏之妇智矣,剖情损礼,欲以明其子为令德也。”
子路与子羔仕于卫,卫有蒯聩之难。孔子在鲁,闻之曰:“柴也其来,由也死矣。”既而卫使至,曰:“子路死焉。”夫子哭之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已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遂令左右皆覆醢。曰:“吾何忍食此。”
季桓子死,鲁大夫朝服而吊。子游问于孔子曰:“礼乎?”夫子不答。他日,又问墓而不坟。孔子曰:“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不可以弗识也。吾见封之若堂者矣,又见若坊者矣,又见履夏屋者矣,又见若斧形者矣,吾从斧者焉。”于是封之,崇四尺。孔子先反虞,门人后。雨甚,至墓崩,修之而归。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对曰:“防墓崩。”孔子不应。三云,孔子泫然而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及二十五月而大祥,五日而弹琴不成声,十日过稃而成笙歌。”
孔子有母之丧,既练,阳虎吊焉,私于孔子曰:“今季氏将大飨境内之士,子闻诸?”孔子答曰:“丘弗闻也。若闻之,虽在衰经,亦欲与往。”阳虎曰:“子谓不然乎,季氏飨士,不及子也。”阳虎出,曾点问曰:“吾之何谓也?”孔子曰:“己则衰服,犹应其言,示所以不非也。”
颜回死,鲁定公吊焉,使人访于孔子。孔子对曰:“凡在封内,皆臣子也。礼,君吊其臣,升自东阶,向尸而哭,其恩赐之,施不有往也。”
原思言于曾子曰:“夏后氏之送葬也,用盟器,示民无知也;殷人用祭器,示民有知也;周人兼而用之,示民疑也。”曾子曰:“其不然矣。夫以盟器,鬼器也;祭器,人器也。古之人胡为而死其亲也。”子游问于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乎,不仁,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乎,不智,不可为也。凡为盟器者,知丧道也。夫子始死则矣,羔裘玄冠者,易之而已,汝何疑焉。”
子罕问于孔子曰:“始死之设重也,何为?”孔子曰:“重主道也,殷主缀重焉,周人彻重焉。“请问丧朝。”子曰:“丧之朝也,顺死者之孝心。故至于祖考,庙而后行。殷朝而后殡于祖,周朝而后遂葬。”
孔子之守狗死,谓子贡曰:“路马死,则藏之以帷,狗则藏之以盖,汝往埋之。吾闻弊帏不弃,为埋马也,弊盖不弃,为埋狗也。今吾贫无盖,于其封也与之席,无使其首陷于土焉。”
序言
论语
学而篇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日篇第二十
孔子集语
序
表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孔子家语
卷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附录
孔子年谱
这本《道德经》,初读时总觉得晦涩难懂,像是在攀登一座由老子亲自构建的哲学高山。那些关于“道”的阐述,初听上去似乎是虚无缥缈的玄谈,什么“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让人不禁在心中嘀咕,这到底是在说些什么高深的道理,还是在故弄玄虚?然而,随着一次次的翻阅,尤其是在经历了人生的某些起伏跌宕之后,再回过头来审视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比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永不满足的社会中,简直是一剂清凉的镇定剂。它不是教你安于现状,而是教你在追求的过程中保持一份清醒的自我认知,懂得适可而止的智慧。阅读它,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次对话都有新的领悟,每一次领悟都让人对世界的运行规律多了一层敬畏。那种感觉,就像是拨开了层层迷雾,看到了一线清澈的本源之光,它没有激烈的辞藻,却以最柔和的方式,重塑着你对“得”与“失”、“有”与“无”的传统认知框架。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恒久性”,你越是经历得多,它在你心中的分量就越重。
评分我手头的这本《物种起源》,老实说,初接触时是带着敬畏的,毕竟是达尔文这位巨匠的鸿篇巨制。它并非那些快餐式的科普读物,而是充满了严谨的观察、细致的例证和不厌其烦的逻辑推导。起初,那些关于地质学、生物地理学的铺陈,显得有些枯燥,需要极大的耐心才能跟上作者的思绪。然而,一旦理解了“自然选择”这个核心驱动力的逻辑链条,整个自然界仿佛都活了过来,一切都变得合乎情理,不再是随机的混沌。以前看动物世界,只是惊叹于它们的奇特造型;现在,阅读了这本书后,我看到的是它们为了适应环境而进行的、跨越亿万年的“无声的竞争与选择”。这种宏大的时间尺度和精微的适应机制相结合,带来的震撼感是无与伦比的。它彻底改变了我对生命多样性的看法,认识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切生命形式,都只是历史长河中无数次“试错”后留下的最优解。它给予人的,是一种脚踏实地探究真理的科学精神。
评分我最近读的这本《孙子兵法》,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战争”的刻板印象。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斥着血腥和征伐技巧的教战手册,但读完后才明白,它其实是一部关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哲学宝典。作者的思维缜密到令人发指,每一步的推演都环环相扣,充满了对人性和局势的精准把握。比如开篇就强调“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一下子就把层次拔高了,它不是教你如何打赢一场仗,而是教你如何避免陷入必须打仗的境地。特别是关于“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论述,放在今天的商业竞争环境中,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指导。我尝试将书中的一些原则,比如“形”与“势”的转换,应用到日常的工作项目中,惊讶地发现,那些看似与军事毫不相关的决策场景,竟然也能找到对应的逻辑。这本书的语言简洁、精准,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字都像经过千锤百炼的兵器,锋利无比,直指核心问题。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去对抗,而是如何通过预判和布局,让对手根本没有机会与你正面交锋。
评分手上这本书,《红楼梦》,简直是文学世界里的一座奇崛的迷宫。初次涉猎,我被那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和园林景致的华丽描写所震撼,曹公的笔力之雄厚,构建了一个多么真实又虚幻的大观园啊。但更让我着迷的,是隐藏在那奢靡生活背后的,对“盛极必衰”这一亘古主题的深刻描摹。那里面的人物,每一个都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欢笑和泪水。黛玉的敏感尖刻,宝钗的圆融周到,王熙凤的泼辣狠绝,他们所有的行为,最终都指向了同一个悲剧性的结局。我尤其喜欢曹雪芹对于日常细节的捕捉,比如一次精致的家宴、一首随口吟诵的诗词,甚至是一件衣裳的配色,都暗合着人物的命运走向和家族的兴衰气数。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参与一场盛大的、却注定落幕的宴会,心情从最初的兴奋好奇,逐渐转变为一种带着理解的、深深的叹息。它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一部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充满了无可挽回的宿命感。
评分最近沉浸于这本《瓦尔登湖》,那种感觉就像是夏天里突然被清泉浇透了一般,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涤荡和净化。梭罗的文字,有着一种令人心安的、近乎冥想般的节奏感。他离开城市,走进森林,不是为了逃避社会,而是为了更深刻地拥抱生活本身。他细致入微地观察着湖边的光影变化,记录着每一片叶子的生长,每一只昆虫的习性,这种对自然细微之处的尊重和热爱,让人反思我们现代人到底错过了多少生命中本应拥有的丰盛。特别是当他提到“简化,简化,再简化”,我立刻联想到了我们被各种信息、物质和日程安排塞得满满当当的生活。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反向动力,它鼓励你质疑那些被社会强加的“必需品”,去分辨什么是真正让你感到充实和自由的东西。读完之后,我感到了一种久违的轻盈感,仿佛卸下了许多不必要的负担,重新找回了对“独处”的欣赏能力,那是一种与自我和谐共处的强大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