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 [清] 上彊村民;高高 注

宋词三百首 [清] 上彊村民;高高 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宋词
  • 三百首
  • 上彊村民
  • 古典诗词
  • 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诗歌
  • 注释
  • 清代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品读天下出版物专营店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86586
商品编码:2966761601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宋词三百首

定价:35.00元

售价:23.8元,便宜11.2元,折扣68

作者: 上彊村民;高高 注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06386586

字数:

页码:24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诗歌文学的
  名社佳作,千年传承
  优美的文字与韵律的结合,与唐诗同为中华文明的瑰宝
  本版《宋词三百首》以古本为底本,共收入宋词二百八十三首,涉及词人八十三家。编者还对词中的生僻字进行注音,对词的内容、典故加以详细注解,每首词的作者均加以小传,介绍其生平事迹、主要成就及其词作的风格与特色,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鉴赏宋词的魅力。

内容提要


  宋代是词的时代。宋词既有文学的深远意蕴,又有音乐的优美节奏,为历代华人喜爱,经数百年而不衰。《宋词三百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又一桂冠,它与唐诗争芳,与元曲斗妍,总结并代表了一代文学盛世。文人以宋词寄情遣怀,或婉约,或豪迈,将离愁别绪、家国情怀演绎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直到今日,诵读宋词仍可陶冶情操,并为读者带来极大的艺术享受。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宋词三百首
  赵佶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宋神宗第十一子,元符三年(1100)即位。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侵,赵佶传位其子赵桓(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赵佶与宋钦宗一并被金人俘虏北去,终客死他乡。赵佶在政治上任用奸佞,昏庸无能,生活上穷奢极侈,艺术上多才多艺。他曾于崇宁四年(1105)建立国家音乐机关“大晟府”,命周邦彦、万俟咏、田为等词人讨论古音、审定古调、创制新曲,对北宋后期词章的繁荣起了很大的作用。赵佶工于书画,诗、文、词皆佳,其词早期风格艳丽,晚期则多凄凉。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1
  裁剪冰绡2,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3。新样靓妆4,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5。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6!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7。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8。
  【注解】
  1北行:指宋徽宗被俘至北方。2冰绡:轻薄洁白的绢,此处比喻杏花花瓣轻薄洁白如绢。3燕脂:即胭脂。匀注:均匀涂抹。4靓(jìng)妆:粉黛妆饰。5蕊珠宫:道家指天上宫阙。宋徽宗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6者:同“这”。会:领会,懂得。7知:不知;“知”当“不知”讲,古诗词中有此用法,如佚名诗“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8和:连。和梦也:就连这样的梦。新来:近来。
  钱惟演
  钱惟演(962—1034),字希圣,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吴越王钱弘俶之十四子,978年,从俶归宋,历任右神武将军、太仆少卿、命直秘阁,曾参与编修《册府元龟》,累迁工部尚书,拜枢密使,官至崇信军节度使,博学能文,文辞清丽,与杨亿、刘筠齐名,并称“江东三虎”,为“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有《金坡遗事》、《玉堂逢辰录》等。
  木兰花
  城上风光莺语乱1,城下烟波春拍岸2。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3,鸾镜朱颜惊暗换4,昔年多病厌芳尊5,今日芳尊惟恐浅。
  【注解】
  1莺语乱:黄莺婉转鸣叫此起彼伏。2烟波:指浩淼湖面。春拍岸:春水拍打堤岸。3衰晚:衰弱不堪的老人。4鸾镜:传说汉朝西域罽宾王获得一只鸾鸟,三年不曾鸣叫。听说此鸟见同类才鸣,于是悬镜于前,鸾鸟见影,哀鸣不已而亡。后诗词中多以“鸾镜”借喻临镜生悲。5芳尊:盛着美酒的酒杯。“尊”同“樽”。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先世为邰(今属陕西)人,后徙至吴县(今江苏苏州)。少时家贫,刻苦力学。宋真宗朝(1015)进士。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建议十事,行新政,遭到保守派反对,未能实现。后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病逝于赴颍州途中,卒谥文正。范仲淹不仅是北宋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极为出众。文章诗词,皆有名篇传世,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词风豪迈,气势恢弘。
  ……

序言



《宋词三百首》:穿越千年的词韵与风华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星河中,宋词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它以其婉约细腻的情感表达、精巧典雅的艺术形式,以及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读者。而《宋词三百首》,作为宋词选集的集大成者,更是历代文人墨客案头必备的瑰宝。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本词集,更是一扇通往宋代历史、文化、社会风貌乃至文人心灵世界的绝佳窗口。 缘起与选本:为何是“三百首”? “三百首”的构思,并非随意而为,它承载着编选者对宋词艺术精华的提炼与传承的愿景。宋代词坛群星璀璨,名家辈出,从婉约派的代表柳永、李煜,到豪放派的巨匠苏轼、辛弃疾,再到以清丽脱俗著称的李清照,以及后期风格多样的姜夔、吴文英等等,他们共同构筑了宋词的辉煌篇章。要在浩如烟海的宋词中遴选出最能代表宋词艺术成就、最富感染力、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品,实非易事。《宋词三百首》的编选者,正是肩负了这一神圣使命,力图通过精挑细选,为后世留下一个脉络清晰、经典荟萃的宋词范本。 编选特色:精炼与传承 《宋词三百首》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获得如此高的赞誉,离不开其独特的编选视角与匠心独运的整体设计。 代表性与广度兼顾: 选本注重收录宋代各时期、各流派的代表性作品。它既有早期词人的早期探索,如晏殊、欧阳 असतात的平和雅致;也有北宋婉约词的繁盛,如柳永描绘市井风情、羁旅之愁的《雨霖铃》、《蝶恋花》;更有苏轼、辛弃疾领衔的豪放派的雄浑壮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青玉案·横江渡》中抒发家国情怀、英雄气概之作。同时,也少不了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婉动人,以及南宋词人如陆游、文天祥等在国破家亡背景下,词风的沉郁悲壮。这种兼顾不同风格与时代特征的选录,使得《宋词三百首》成为理解宋词艺术演变与多样性的重要依据。 艺术性与思想性并重: 选本不仅考虑词作的艺术技巧、语言的精炼与音韵的美感,更看重其蕴含的思想情感。那些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的词作,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都可能被纳入其中。这使得《宋词三百首》不仅仅是文学技巧的展示,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时代精神的艺术画卷。 结构清晰,便于研读: 尽管具体编排方式可能因版本而异,但优秀的《宋词三百首》版本通常会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词作。例如,可以按照词人编排,或者按照词牌分类,抑或按照主题(如写景、写情、咏史等)进行划分。这种清晰的结构,极大地便利了读者进行比较阅读、深入研究,从而更好地把握不同词人的风格特点以及词牌在不同作品中的运用。 阅读《宋词三百首》: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阅读《宋词三百首》,是一场与古人灵魂的深度对话,是一次沉浸式的宋代文化体验。 情感的共鸣: 宋词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著称。在《宋词三百首》中,我们能读到词人对爱情的思念与失落,如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能感受到词人对故乡的眷恋与漂泊的无奈,如苏轼的“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同宿入梦,有句无人问,梦也须回也”;能体会到词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如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些情感,穿越千年,依然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感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以及生命的短暂与珍贵。 意境的营造: 宋词善于通过精炼的语言,描绘出生动传神的意境。在《宋词三百首》中,我们仿佛能看到: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殊)的凄美与孤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的壮阔与历史的沧桑。 “绿肥红瘦”(李清照)的细腻描摹,将春末夏初的花事描绘得淋漓尽致。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后为宋词引用)的无限追思。 这些意境,如同水墨画般,在读者的脑海中徐徐展开,带来无穷的艺术享受。 历史的缩影: 宋词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折射出宋代社会的风貌和历史的变迁。从词中描写的市井繁华、歌舞升平,到战争烽火、山河破碎,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以及士大夫阶层的精神世界。辛弃疾的词,更是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抗金壮志,成为那个动荡年代里民族精神的呐喊。 语言的典范: 宋词的语言,讲究锤炼与提炼,往往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意蕴。其句式灵活,长短错落,声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余味无穷。《宋词三百首》中的每一首词,都是汉语文学的瑰宝,是学习和欣赏汉语之美的绝佳范例。 《宋词三百首》的价值与意义 《宋词三百首》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文化传承的基石: 作为宋词的代表性选本,它为后人学习、研究、欣赏宋词提供了最便捷、最权威的入门途径。它将宋词的精华代代相传,确保了这一文学瑰宝不致失传。 文学鉴赏的范本: 词作的精妙之处,在于其意象的选取、情感的抒发、意境的营造以及语言的运用。通过阅读《宋词三百首》,读者可以学习到如何欣赏一首词的艺术魅力,如何解读词人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 人文精神的滋养: 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哲思,能够滋养读者的心灵,陶冶读者的情操。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温宋词的宁静与悠远,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和与力量。 汉语之美的展现: 宋词是汉语文学的巅峰之一。其遣词造句的精炼,比喻象征的巧妙,音韵节奏的和谐,无不展现着汉语的独特魅力。《宋词三百首》正是集中展示了汉语之美的集大成之作。 结语 《宋词三百首》是一部穿越时空的文化经典,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民族史诗,是一幅描绘宋代风情的精美画卷。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技巧、丰富的情感世界,跨越了历史的鸿沟,至今仍能与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品读《宋词三百首》,就是在品读历史,品读文化,品读人生,品读那份属于中华民族的独特风雅与不朽情怀。它不仅是案头的一本书,更是心灵的一盏灯,指引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回那份淡泊与宁静,感受生命最真挚的情感与最深邃的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典文学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尤其欣赏那些能提供深度背景资料的整理本。这本书在处理那些脍炙人口的篇章时,处理得非常老道。它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说教感,而是以一种近乎闲谈的方式,将词人的生平侧写、创作的时代背景,甚至是某一个特定意象(比如“杨柳岸”、“小楼听雨”)的文化内涵,巧妙地融入到辅助性的文字中。这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宋词的读者,也能迅速建立起一个立体的认知框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知识渗透,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深度,它不仅让你读到了词,更让你理解了词背后的那个鲜活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一种沉淀下来的古典韵味。纸张的质感非常好,摸上去温润而有厚度,不像有些版本那样轻飘飘的,让人觉得不够郑重。封面设计也别具匠心,或许是采用了某种仿古的纹理,或者印着一幅意境悠远的宋代山水小品,即便是静静地放在书架上,也像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内页的排版更是体现了匠人的用心,字体选用得体,疏密有致,使得阅读体验极其舒适。即便是面对那些篇幅稍长、格律严谨的作品,也能因为清晰的布局而感到轻松。装帧的精良,无疑为品读这些千古绝唱增添了一种仪式感,让人在翻阅的每一次触感中,都能体会到编者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意与珍视,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是真正爱书之人才能体会到的愉悦。

评分

这本书的选篇策略非常精妙,它平衡了“经典性”与“可读性”。我们都知道,宋词浩如烟海,要从中选出“三百首”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因为它必然涉及取舍。我发现,这个版本收录的篇目,不仅涵盖了那些被反复吟诵的大家名篇,更穿插了一些风格独特、气质鲜明的“遗珠”。这些相对冷门的佳作,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它们或许在格调上不那么雍容华贵,但却在某种特定情感的表达上,达到了极致的真挚与纯粹。这种不拘一格、既有大雅之堂的恢弘,又不失市井烟火气的选材思路,让整部作品的阅读体验充满了层次感和探索的乐趣,仿佛寻宝一般,不断发现新的美好。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那种需要慢慢品味的阅读体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慢阅读”的期待。它不是那种追求速度和信息量的快餐读物,而是鼓励你停下来,去揣摩每一个字眼背后的意境和情感。比如,读到某些描写季节更替或离别愁绪的词作时,我甚至会放下书本,走到窗边,去寻找那种与词人同步的心境。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似乎也考虑到了读者的这种“沉浸式”需求,它可能在篇章之间留有恰到好处的空白或注释的引导,让你在领略美景的同时,不至于被过多的干扰打断思绪。这种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精神的漫游,跟随词人的笔触,穿梭于宋代的烟雨江湖与闺阁深处,那种饱满而悠长的回味,是现代生活中难得可贵的精神滋养。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古籍整理本,应当是连接古今读者的桥梁,而不是一道高墙。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对一些艰涩的古语词汇和典故的注释,做得既精准又贴合现代读者的语境。举例来说,它可能不会用过于晦涩的古文来解释一个词,而是用一个现代人也能立刻领会的生活场景或情感描述来辅助理解,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同时,对于那些韵脚和声调上的细微提示,也做得非常到位,这对于想要尝试朗读或背诵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帮助。它让你感觉,那些遥远的宋人情怀,并不是被尘封在历史的角落,而是鲜活地、可以直接触碰的,这种亲近感,才是它最大的成功之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