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楚辞译注
定价:18.00元
作者:董楚平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325639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楚辞不同于《诗经》,《诗经》就是三百零五篇,楚辞的篇数却没有固定的标准。如朱熹的《楚辞集注》一直收到宋代的辞赋作品。以后各种《楚辞》注本篇数也不一致。有的只收到《大招》为止,把汉人作品割掉。作为一个时代的某一文体的结集,在时间上应该有个界限。否则将漫无边际,容易引起混乱。一般研究楚辞,都以战国时期的楚国作品为对象。这本《楚辞译注》由董楚平撰,以王逸《章句》本为根据,裁去《惜誓》以下的汉人作品。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也可算是完整的楚辞读本了。各篇除译注外,都有题解。题解根据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原则,详略不尽一致。注解力图择善而从,尽可能广泛吸收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间或也有自己的千虑之一得。
内容提要
楚辞不同于《诗经》,《诗经》就是三百零五篇,楚辞的篇数却没有固定的标准。如朱熹的《楚辞集注》一直收到宋代的辞赋作品。以后各种《楚辞》注本篇数也不一致。有的只收到《大招》为止,把汉人作品割掉。作为一个时代的某一文体的结集,在时间上应该有个界限。否则将漫无边际,容易引起混乱。一般研究楚辞,都以战国时期的楚国作品为对象。这本《楚辞译注》由董楚平撰,以王逸《章句》本为根据,裁去《惜誓》以下的汉人作品。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也可算是完整的楚辞读本了。各篇除译注外,都有题解。题解根据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原则,详略不尽一致。注解力图择善而从,尽可能广泛吸收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间或也有自己的千虑之一得。
目录
前言离骚九歌 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 国殇 礼魂天问九章 惜诵 涉江 哀郢 抽思 怀沙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颂 悲回风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附录《史记·屈原列传》译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实用性也体现在它对阅读流畅度的维护上。许多古籍版本在注释的处理上,要么是满篇的脚注,让人阅读时不得不频繁地在正文和页脚之间来回切换,打断了情绪的连贯性;要么是将所有注释都堆砌在篇章末尾,导致读者在理解具体语境时,需要不断地回头查阅,效率极低。但此书的编排方式,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将必要的、针对性强的解释,巧妙地融入了文本结构中,使得读者在阅读核心诗句时,能够即时获得理解所需的信息,从而保证了阅读体验上的沉浸感。这种对阅读体验的细致关怀,在学术类出版物中是相对少见的,非常值得称赞。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古典韵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看得出来是精心制作的。封面采用的字体和色彩搭配,很符合《楚辞》那种源远流长、既磅礴又哀婉的基调。初次翻开时,那种油墨的清香夹杂着纸张特有的味道,让人立刻沉浸到一种庄重而怀古的氛围中去。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目录的编排,清晰而有条理,即便对于初次接触这种古籍的读者来说,也不会感到无从下手。整体而言,这是一本让人愿意细细品味、值得收藏的书籍,光是放在书架上,就觉得增添了一份文化气息。排版方面,注释的字体选择了适中的大小,与正文保持了良好的视觉平衡,使得阅读过程非常舒适,不会因为字太小而费神,也不会因为留白过多而显得单薄。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中华经典时,是倾注了心血的。
评分我一直觉得,阅读像《楚辞》这样的经典,最怕的就是翻译或注释过于板正、缺乏灵气,读起来如同嚼蜡。然而,这本书的译注恰恰展现出一种难得的“鲜活感”。它没有一味地拘泥于字面意义的生硬对应,而是努力去捕捉屈原那些复杂、跳跃的情感脉络和深沉的文化意象。有些篇章,原文本气势恢宏,感情跌宕起伏,译者处理时,那种对“骚”的理解,通过现代汉语的表达,依然能让人感受到那种忧国忧民的愤懑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尤其是对那些罕见词汇和典故的解释,处理得既专业又不失流畅性,没有那种“为了解释而解释”的生硬感,读起来像是与一位博学的朋友在旁细语讲解,非常自然,让人在理解古意的同时,也体会到了译者的匠心独运。
评分我个人对书籍的选材和收录标准非常挑剔,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和文化传承脉络的作品。这部《楚辞》的选本,给我带来的惊喜在于,它不仅收录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对于一些相对冷门但极具文献价值的篇章,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细致的梳理。这表明编者在选材上,是以一种对“楚文化整体风貌”负责的态度来对待这部著作的,力求呈现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楚辞》群像。这种广博的视野,使得本书不仅是一本阅读工具书,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先秦文学史与思想史的切片,每一次重读,都能在不同的角落发现新的关联和价值,是案头常备的佳作。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代文学有基础兴趣的读者,我最看重的是注释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不仅仅解释了“这是什么意思”,更进一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表达”,并且常常会引证其他先秦文献或后世文人的观点来佐证其解释的合理性。我注意到,对于一些关键的哲学命题和政治隐喻,译注者并未采取一锤定音的态度,而是提供了多角度的解读空间,这对于深度学习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去辨析,而不是被动接受单一的结论。这种开放性的探讨,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让原本就晦涩的篇章变得更加立体和耐人寻味,真正做到了“注释而不喧宾夺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