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译注 9787532563951 董楚平

楚辞译注 9787532563951 董楚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楚平 著
图书标签:
  • 楚辞
  • 先秦诗歌
  • 文学
  • 古典文学
  • 译注
  • 董楚平
  • 中国古典文化
  • 诗歌
  • 文化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和生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3951
商品编码:2966738377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2-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楚辞译注

定价:18.00元

作者:董楚平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325639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楚辞不同于《诗经》,《诗经》就是三百零五篇,楚辞的篇数却没有固定的标准。如朱熹的《楚辞集注》一直收到宋代的辞赋作品。以后各种《楚辞》注本篇数也不一致。有的只收到《大招》为止,把汉人作品割掉。作为一个时代的某一文体的结集,在时间上应该有个界限。否则将漫无边际,容易引起混乱。一般研究楚辞,都以战国时期的楚国作品为对象。这本《楚辞译注》由董楚平撰,以王逸《章句》本为根据,裁去《惜誓》以下的汉人作品。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也可算是完整的楚辞读本了。各篇除译注外,都有题解。题解根据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原则,详略不尽一致。注解力图择善而从,尽可能广泛吸收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间或也有自己的千虑之一得。

内容提要


楚辞不同于《诗经》,《诗经》就是三百零五篇,楚辞的篇数却没有固定的标准。如朱熹的《楚辞集注》一直收到宋代的辞赋作品。以后各种《楚辞》注本篇数也不一致。有的只收到《大招》为止,把汉人作品割掉。作为一个时代的某一文体的结集,在时间上应该有个界限。否则将漫无边际,容易引起混乱。一般研究楚辞,都以战国时期的楚国作品为对象。这本《楚辞译注》由董楚平撰,以王逸《章句》本为根据,裁去《惜誓》以下的汉人作品。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也可算是完整的楚辞读本了。各篇除译注外,都有题解。题解根据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原则,详略不尽一致。注解力图择善而从,尽可能广泛吸收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间或也有自己的千虑之一得。

目录


前言离骚九歌 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 国殇 礼魂天问九章 惜诵 涉江 哀郢 抽思 怀沙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颂 悲回风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附录《史记·屈原列传》译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楚辞》:一篇穿越千年的华美史诗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瑰宝,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另一座高峰。它以其独特的地域色彩、瑰丽的想象、深沉的情感以及与神话、宗教的密切联系,在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宝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部作品不仅是了解楚国文化、社会风貌、思想信仰的重要窗口,更是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 历史的烙印:楚国风韵与文人心声 《楚辞》的诞生,深深植根于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楚国的沃土之上。这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独特文化、强大国力的南方大国。楚国人民崇拜鬼神,热衷于巫术祭祀,其音乐、舞蹈、服饰、建筑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和奔放的气息。这种地域文化,如同甘美的溪水,滋养了《楚辞》独特的艺术风格。 《楚辞》的作者,最著名的当属屈原。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才华横溢,心系国家,却屡遭排挤,最终怀抱理想,投江自尽,以身殉国。屈原的作品,如《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对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对黑暗现实的愤慨控诉,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他的悲愤、他的孤独、他的不屈,都化作了文字,在《楚辞》中回荡千年。 除了屈原,宋玉、唐勒、景差等楚国文人也为《楚辞》增添了色彩。他们继承了屈原的精神,在文学创作上各展所长,使得《楚辞》的篇章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多元。 艺术的盛宴:奇诡的想象与瑰丽的语言 《楚辞》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其汪洋恣肆、瑰丽奇幻的想象力。它大胆地打破了现实的束缚,将神话传说、民间歌谣、个人情感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超凡脱俗、光怪陆离的艺术世界。 在《楚辞》中,我们可以看到香草美人般的意象。屈原将自己的高洁品格比作不染尘埃的香草,如兰、芷、蕙、荪;将美好的理想和爱慕的对象比作美丽的女子。这种“美人香草”的象征手法,成为后世文人表达情志的重要途径。 《楚辞》的语言,也极具特色。它大量运用楚国方言,吸纳了民歌的质朴与浪漫,并辅以“兮”字的语气助词,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抑扬顿挫的独特韵律。这种语言,既有南国音乐的婉转缠绵,又有奔放热烈的激情,极具感染力。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句,寥寥数语,道尽了求索真理的艰辛与执着,成为千古名句。 思想的洪流:家国情怀与人生哲思 《楚辞》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承载着深刻思想的载体。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楚辞》最核心的主题之一。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为国家的衰败、人民的苦难而忧虑;他“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污浊的政治环境中坚守自己的节操。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 《楚辞》也展现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屈原在遭受挫折、人生失意时,并没有沉沦,而是通过对神话、历史的追溯,以及对宇宙、自然的体悟,寻求内心的慰藉和精神的超越。《天问》一篇,更是穷极天地、古今之问,充满了对宇宙万物的探索精神和对生命哲理的追问。 同时,《楚辞》也体现了楚国人民原始的宗教情感和对自然的敬畏。在《九歌》中,作者描绘了对各种神灵的祭祀和歌颂,展现了人与神、人与自然之间的神秘联系,充满了浪漫的宗教色彩。 传承与影响:一座文学的丰碑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从《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向浪漫主义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的乐府诗,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楚辞》的民歌传统和抒情方式。《古诗十九首》等作品,也受到了《楚辞》浪漫主义精神的启发。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诗歌的创作,更是大量借鉴了《楚辞》的比兴手法、象征意义以及对个体情感的抒发。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楚辞》的影响力依然不减。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地融入了《楚辞》的某些元素,或是在意境、或是在情感表达上,都能看到《楚辞》的影子。 到了宋代,词的兴起,虽然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但在抒发情感、寄托情怀方面,依然能看到《楚辞》的遗风。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形式,也从《楚辞》中汲取了营养。 《楚辞》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学,还对东亚汉字文化圈的文学产生了影响,如日本、朝鲜半岛等地的文学作品,都能看到《楚辞》的痕迹。 译注的价值:让经典重焕光彩 《楚辞》原文,尤其是一些古老的楚语词汇和典故,对于当代读者而言,存在一定的阅读障碍。因此,优秀的译注本,对于理解和欣赏《楚辞》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本精良的《楚辞》译注,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准确的翻译: 译文应尽可能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同时也要兼顾文采,力求流畅自然,能够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 详实的注释: 注释是理解古籍的关键。好的注释应该解释清楚生僻字词、典故、历史背景、文化习俗等,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深入理解作品。 深刻的解读: 除了字面意思的解释,好的译注还可以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文学价值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帮助读者建立起对《楚辞》的全面认识。 严谨的学术态度: 译注的作者应该具备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严谨的学术精神,对研究成果有清晰的考证和辨析,避免以讹传讹。 通过精心翻译和深入注疏,《楚辞》这部古老而伟大的作品,得以跨越时空的阻隔,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让更多的读者能够领略其独特的魅力,感受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和艺术价值。它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瑰宝,值得我们代代相传,细细品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也体现在它对阅读流畅度的维护上。许多古籍版本在注释的处理上,要么是满篇的脚注,让人阅读时不得不频繁地在正文和页脚之间来回切换,打断了情绪的连贯性;要么是将所有注释都堆砌在篇章末尾,导致读者在理解具体语境时,需要不断地回头查阅,效率极低。但此书的编排方式,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将必要的、针对性强的解释,巧妙地融入了文本结构中,使得读者在阅读核心诗句时,能够即时获得理解所需的信息,从而保证了阅读体验上的沉浸感。这种对阅读体验的细致关怀,在学术类出版物中是相对少见的,非常值得称赞。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古典韵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看得出来是精心制作的。封面采用的字体和色彩搭配,很符合《楚辞》那种源远流长、既磅礴又哀婉的基调。初次翻开时,那种油墨的清香夹杂着纸张特有的味道,让人立刻沉浸到一种庄重而怀古的氛围中去。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目录的编排,清晰而有条理,即便对于初次接触这种古籍的读者来说,也不会感到无从下手。整体而言,这是一本让人愿意细细品味、值得收藏的书籍,光是放在书架上,就觉得增添了一份文化气息。排版方面,注释的字体选择了适中的大小,与正文保持了良好的视觉平衡,使得阅读过程非常舒适,不会因为字太小而费神,也不会因为留白过多而显得单薄。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中华经典时,是倾注了心血的。

评分

我一直觉得,阅读像《楚辞》这样的经典,最怕的就是翻译或注释过于板正、缺乏灵气,读起来如同嚼蜡。然而,这本书的译注恰恰展现出一种难得的“鲜活感”。它没有一味地拘泥于字面意义的生硬对应,而是努力去捕捉屈原那些复杂、跳跃的情感脉络和深沉的文化意象。有些篇章,原文本气势恢宏,感情跌宕起伏,译者处理时,那种对“骚”的理解,通过现代汉语的表达,依然能让人感受到那种忧国忧民的愤懑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尤其是对那些罕见词汇和典故的解释,处理得既专业又不失流畅性,没有那种“为了解释而解释”的生硬感,读起来像是与一位博学的朋友在旁细语讲解,非常自然,让人在理解古意的同时,也体会到了译者的匠心独运。

评分

我个人对书籍的选材和收录标准非常挑剔,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和文化传承脉络的作品。这部《楚辞》的选本,给我带来的惊喜在于,它不仅收录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对于一些相对冷门但极具文献价值的篇章,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细致的梳理。这表明编者在选材上,是以一种对“楚文化整体风貌”负责的态度来对待这部著作的,力求呈现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楚辞》群像。这种广博的视野,使得本书不仅是一本阅读工具书,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先秦文学史与思想史的切片,每一次重读,都能在不同的角落发现新的关联和价值,是案头常备的佳作。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文学有基础兴趣的读者,我最看重的是注释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不仅仅解释了“这是什么意思”,更进一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表达”,并且常常会引证其他先秦文献或后世文人的观点来佐证其解释的合理性。我注意到,对于一些关键的哲学命题和政治隐喻,译注者并未采取一锤定音的态度,而是提供了多角度的解读空间,这对于深度学习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去辨析,而不是被动接受单一的结论。这种开放性的探讨,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让原本就晦涩的篇章变得更加立体和耐人寻味,真正做到了“注释而不喧宾夺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