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插图珍藏本 作家出版社国学典藏 中国文言文集大成者 历代名篇尽收于此 学习古文观

古文观止:插图珍藏本 作家出版社国学典藏 中国文言文集大成者 历代名篇尽收于此 学习古文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吴楚材,[清] 吴调侯,选,高高 注 著
图书标签:
  • 古文观止
  • 国学
  • 文言文
  • 经典
  • 名篇
  • 中华文化
  • 文学
  • 教材
  • 历代
  • 典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品读天下出版物专营店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86777
商品编码:2966773515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古文观止:插图珍藏本 作家出版社国学典藏 中国文言文集大成者 历代名篇尽收于此 学习古文观此可止

定价:49.80元

售价:33.9元,便宜15.9元,折扣68

作者: 吴楚材, 吴调侯,选,高高 注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06386777

字数:

页码:64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名社佳作,千年传承
  国民阅读经典作家版国学藏书
  该书入选之文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衡文标准基本上兼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是当代读者学习了解文言文的上佳读物之一。
  鲁迅:在文学上的影响,《古文观止》和《昭明文选》都一样的不可轻视。

内容提要


  《古文观止》是历代中国文言文散文总集。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吴兴祚审定。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高水平”。

目录


1前言
1序
1原序
古文观止卷一
《左传》
3郑伯克段于鄢
6周郑交质
8石碏谏宠州吁
10臧僖伯谏观鱼
12郑庄公戒饬守臣
14臧哀伯谏纳郜鼎
17季梁谏追楚师
19曹刿论战
21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24宫之奇谏假道
26齐桓下拜受胙
27阴饴甥对秦伯
29子鱼论战
31寺人披见文公
32介之推不言禄
33展喜犒师
35烛之武退秦师
37蹇叔哭师
古文观止卷二
《左传》
41郑子家告赵宣子
44王孙满对楚子
46齐国佐不辱命
48楚归晋知罃
50吕相绝秦
54驹支不屈于晋
56祁奚请免叔向
58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60晏子不死君难
62季札观周乐
65子产坏晋馆垣
68子产论尹何为邑
70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72子革对灵王
75子产论政宽猛
76吴许越成
古文观止卷三
《国语》
81祭公谏征犬戎
84召公谏厉王止谤
86襄王不许请隧
88单子知陈必亡
91展禽论祀爰居
95里革断罟匡君
96敬姜论劳逸
99叔向贺贫
101王孙圉论楚宝
103诸稽郢行成于吴
106申胥谏许越成
《公羊传》
108春王正月
110宋人及楚人平
112吴子使札来聘
《谷梁传》
114郑伯克段于鄢
594五人墓碑记
599图版目录

作者介绍


  《古文观止》的作者是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乘权、吴调侯叔侄俩。吴乘权,字楚材。他一生研习古文,好读经史。康熙十五年(1676年)就在福州辅助先生教伯父之子学习古文,后竟以古文观止上下册授馆终其一生。

文摘


  古文观止卷一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
  初,郑武公(庄公之父)娶于申(国名),曰武姜(“武”是丈夫武公的谥号,“姜”是娘家的姓),生庄公及共(gōng,国名)叔段。庄公寤生(胎儿脚先出),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指庄公)。爱共叔段,欲立之。亟(qì,屡次)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wèi)之请制(地名)。公曰:“制,岩(险要)邑也,虢(guó)叔(东虢国国君,周成王之弟)死焉(死在那里)。他邑唯命。”请京(地名),使居之,谓之京城大(tài)叔。祭仲(祭,zhài。郑大夫)曰:“都城(城墙)过百雉(量词,长三丈,高一丈),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都邑)不过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参同“三”);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不合法度),非制(先王的制度)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哪里)辟(通“避”)害?”对曰:“姜氏何厌(满足)之有)选不如早为(安排)之(指共叔段)所(处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选”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姑且)待之。”
  既而(随后)大叔(即共叔段)命西鄙(边地城邑)、北鄙贰(两属)于己。公子吕(郑大夫,字子封)曰:“国不堪贰(有两属之心者),君将若之何?欲与(把国家给)大叔,臣请事之(为他效劳);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同“用”),将自及(将会自己赶上祸害)。”大叔又收贰(指前两属的地方)以为己邑,至(到)于廪延(地名)。子封曰:“可矣。厚(指土地扩大)将得众(民心)。”公曰:“不义不昵(不义于君,不亲于兄,就不能笼住民心),厚将崩(崩溃)。”
  大叔完(修成城郭)聚(聚集百姓),缮甲兵,具(准备)卒(步兵)乘(shèng,战车),将袭郑,夫人(指武姜)将启之(开城门)。公闻其期(段袭击郑的日期),曰:“可矣)选”命子封帅(通“率”)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之于)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避难)共。
  书(指《春秋》)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叔段不遵弟道,所以《春秋》不以弟称他)。如二君,故曰克(庄公与叔段如同对立的两国国君,所以《春秋》用“克”字)。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郑伯之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同“置”,弃置)姜氏于城颍(地名)而誓之(向她发誓)曰:“不及黄泉(这里指墓(),无相见也)选”既而悔之。颍考叔(郑大夫)为颍谷(地名)封人(管理疆界的官),闻之,有献(有所献,或献谋,或献物)于公。公赐之食。食舍(放旁边)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肉汁,这里指肉食),请以遗(wèi,留给)之。”公曰:“尔有母遗,繄(yì,句首语气词)我独无)选”颍考叔曰:“敢(表谦敬)问何谓也?公语(yù,告诉)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选若阙地(掘地。庄公之父名掘突,所以颍考叔有意不用掘字)及泉,隧(挖隧道)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yìyì,和“融融”都是形容和乐的样子)。”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作者的假托,《左传》中习惯用的发表评论的方式)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yì,即为“扩大影响”)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kuì,断绝,缺乏),永锡(同“赐”,给予)尔类。’其是之谓乎(大概是说这种情况吧))选”
  郑庄志欲杀弟,祭仲、子封诸臣,皆不得而知。“姜氏欲之,焉辟害”“必自毙,子姑待之”“将自及”“厚将崩”等语,分明是逆料其必至于此,故虽婉言直谏,一切不听。迨后乘时迅发,并及于母。是以兵机施于骨肉,真残忍之尤。幸良心忽现,又被考叔一番救正,得母子如初。左氏以纯孝赞考叔作结,寓慨殊深。
  (原本《古文观止》)
  周郑交质《左传·隐公三年》
  郑武公(庄公之父,名掘突,前770—前720年在位,死后谥“武”)、庄公为平王(指周平王,名宜臼,幽王之子,前770—前720年在位)卿士(即执政大臣,诸侯往往供职于周王朝兼掌王室实权,称卿士)。王贰(偏重)于虢(指西虢),郑伯(郑庄公)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周平王的儿子,名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郑庄公的儿子,名忽)为质于周。王崩(周平王死),周人将畀(bì,给予)虢公政。四月,郑祭足(祭仲,郑国大夫。祭,zhài)帅师取温(地名)之麦。秋,又取(割取)成周(周都城,故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同“衷”),质无益(用处)也。明恕(互相谅解)而行,要(yāo,约束)之以礼,虽(即使)无有质,谁能间(离间)之?苟有明信(互信互谅),涧、溪、沼(池塘)、沚(水中小洲)之毛(野草),蘋(大萍)、蘩(白蒿)、蕰藻(聚生的藻)之菜,筐、筥(jǔ,竹的容器,方形为筐,圆形为筥)、锜(jí)、釜(均为烹饪器,有足为锜,无足为釜)之器,潢污(huángwū,低洼积水处)、行潦(lǎo,路上的积水)之水,可荐(供奉祭品)于鬼神,可羞(同“馐”,进献美食)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均为《国风·召南》篇名,写妇女采集野菜用作祭祀),《雅》有《行苇》《泂酌》(均为《大雅》篇名,《行苇》叙述宴享老人,歌颂忠厚和睦。《泂酌》谈到路上积水亦可用于祭祀),昭(表明)忠信也。”
  通篇以“信”“礼”二字作眼。平王欲退郑伯而不能退,欲进虢公而不敢进,乃用虚词欺饰,致行敌国质子之事,是不能处己以信而驭下以礼矣。郑庄之不臣,平王致之也。曰“周郑”,曰“交质”,曰“二国”,寓讥刺于不言之中矣。
  (原本《古文观止》)
  石碏谏宠州吁《左传·隐公三年》
  卫庄公(卫国国君,名扬,前757—前735年在位)娶于齐东宫(太子所居之处)得臣(齐太子名)之妹,曰庄姜(“姜”是姓,“庄”是谥号),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诗经·卫风》篇名)也。又娶于陈,曰厉妫(妫,guī。“妫”是姓,“厉”是谥号,下文“戴妫”同)。生孝伯,蚤(同“早”)死。其娣(妻之妹随妻来嫁,称“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宠姬。嬖,bì)之子也。有(得到)宠而好兵(兵器),公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卫国大夫。碏,què)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做人的正道),弗纳(使之进入)于邪。骄、奢、淫、佚(逸乐),所自邪(乃邪之所自起)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引导)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心,抑制心志),降而不憾(怨恨),憾而能眕(zhěn,安稳镇定的样子)者,鲜(xiǎn,少)矣。且夫贱妨(妨害)贵,少陵(侵犯)长,远间(离间)亲,新间旧,小加(欺凌)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抛弃)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务必消除祸害),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交往),禁之,不可(听从)。桓公立(继承),乃老(告老退休)。
  “宠”字,乃此篇始终关键。自古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未有不败。石碏有见于此,故以教之义方为爱子之法。是拔本塞源,而预绝其祸根也。庄公愎而弗图,辨之不早,贻祸后嗣,呜呼惨哉)选
  (原本《古文观止》)
  臧僖伯谏观鱼《左传·隐公五年》
  春,公(鲁隐公)将如棠(鲁边境)观鱼(同“渔”,捕鱼)者。
  臧僖伯谏曰:“凡物(鸟兽之类)不足以讲(讲习)大事(祭祀和战争),其材(指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足以备器用(军国之资),则君不举(举动)焉。君,将纳民于轨(法度)、物(准则)者也。故讲事以度(duó,衡量)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同“彰”,彰明)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qì,屡次)行,所以(是……的原因)败也。故春蒐(sōu)、夏苗、秋狝(xiǎn)、冬狩(分指四季的打猎活动),皆于农隙以讲事(讲习军事)也。三年(每三年举行一次大规模军事演习)而治兵(和“振旅”都是整顿军队之意),入而振旅。归而饮至(归乃告至于庙而饮),以数(计点)军实(军用物品和战利品)。昭(显示)文章(不同级别的官员所使用的旌旗,其色彩和花纹各自不同),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出则少者在前,趋敌之义;还则少者在后,殿师之义),习威仪(以讲习上下的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放置)于俎(zǔ,祭祀时盛牛羊祭品的礼器),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表转折)山林、川泽之实(出产),器用之资(供给),皂隶(服贱役的人)之事,官司之守(职守),非君所及(参加)也。”
  公曰:“吾将略地(巡视边境)焉。”遂往,陈(陈设)鱼而观之。
  僖伯称疾不从。
  书(指《春秋》)曰“公矢(shǐ,施布、陈列)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并讥刺他是跑到离国都很远的地方去的)。

序言



《文心雕龙·知微篇》:洞察文字奥秘,精研文章之道 在中国浩瀚的古典文学星河中,有如璀璨星辰般闪耀的作品,它们不仅是语言艺术的巅峰,更是思想智慧的宝库。《文心雕龙》便是其中一颗耀眼明珠,而其“知微篇”,更是整部巨著的点睛之笔,以其深邃的洞察力,揭示了文字背后蕴含的无穷力量与文章创作的精微之处。 一、 “知微”之义:见微知著,洞察言语之源 “知微”二字,顾名思义,即是“知道微小之处”,引申开来,便是“见微知著”,从小处着眼,窥探事物本质。在“知微篇”中,刘勰将此义延展至文字与文章的领域。他认为,任何宏大精深的篇章,其根基皆在于最微小的“字”。字是文章的基石,是思想情感的载体,是意义传递的最小单位。只有深刻理解了字的本义、演变、组合规律,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脉络,领略其深层含义。 刘勰在“知微篇”中,并非仅仅罗列文字的训诂,而是深入探讨了文字的“体”与“用”。“体”指字的本源、形体、声音;“用”则指字在组合成词、词组成句、句构成章时所产生的意义与功能。他强调,掌握文字的“体”,是理解其“用”的前提。例如,一个字的音韵如何,会影响到诗歌的节奏美;一个字的部首结构,有时能暗示其含义的渊源。这些看似细微之处,却是构成文章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 他将文字的微小之处与文章的宏大结构联系起来,指出“文之本,出于声;声之传,出于字;字之载,出于文。” 声音是文字产生的基础,而文字则承载着声音,最终组成了文章。因此,他对文字的每一个细节都予以高度重视,从单字的形、音、义,到不同字的组合所产生的微妙变化,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这种“知微”的精神,贯穿了整篇,也构成了《文心雕龙》整体的精髓。 二、 文章之道:形、数、动、静,万象皆藏于笔端 “知微篇”的核心,在于揭示文章创作的“道”。刘勰认为,文章之道,并非仅凭灵感或辞藻堆砌,而是遵循着某种内在的规律与逻辑。他将这种规律归纳为“形、数、动、静”四个基本要素,认为这四个要素贯穿于文章的方方面面,从遣词造句到篇章结构,无不体现。 形(形状、体式): 指文章的整体结构、段落布局、句式长短以及字词的形态。刘勰认为,一篇好的文章,其“形”应当是清晰、匀称、和谐的,如同建筑一般,有其合理的骨架与比例。不同的文体,如赋、颂、论、诗等,都有其独特的“形”,这种“形”的塑造,决定了文章的体量感和整体风格。他提倡文章的“意”与“形”的相得益彰,避免“形”的空洞或“意”的杂乱。 数(数量、章法): 指文章的篇幅、字数、句数,以及内在的逻辑层次和章法安排。刘勰强调文章的“数”并非拘泥于数字本身,而是指一种内在的比例与节奏。恰当的“数”,能够使文章疏密得当,有张有弛,引人入胜。他反对“繁文缛节”的堆砌,也反对“短句滥调”的单调,提倡在数量的运用上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动(动势、气韵): 指文章的起伏、转折、波澜以及作者情感的流动与表达。一篇有生命力的文章,必然是有“动势”的,能够牵引读者的情绪,使之随文而动。刘勰认为,“动”体现在文章的语势、情感的渲染、情节的推进等方面。他鼓励作者在文章中注入真挚的情感,使之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做到“情动而言形”,言语因情感而生动。 静(静止、意境): 指文章的沉淀、回味、以及作者情感的收束与升华。文章的“静”并非枯燥乏味,而是指在喧嚣之后,能够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使之在品味中获得更深的感悟。刘勰认为,“静”可以体现在文章的意境营造、哲理的蕴含、以及情感的凝练之处。这种“静”,能够使文章更具深度与隽永。 刘勰将这“形、数、动、静”四者看作是文章创作不可或缺的四大要素,它们相互关联,相辅相成。文章的“形”决定了其“数”的安排,而“动”与“静”则贯穿于“形”与“数”的运用之中,共同构成了文章的生命力与艺术价值。 三、 传承与启示:知微知著,方能成就文章大家 《文心雕龙·知微篇》所揭示的道理,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它教会我们,要成就一篇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深入探究其内在的逻辑与精微之处。 对文字的敬畏之心: 刘勰的“知微”精神,提醒我们对每一个文字都应怀有敬畏之心。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其本义、引申义、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特殊含义,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这种对文字的敏感与尊重,是提升语言功力的基础。 文章的整体观: “形、数、动、静”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审视文章的宏观框架。它强调了文章的结构、节奏、情感流动以及思想深度都是构成一篇佳作的关键。我们在创作时,不仅要关注遣词造句的精妙,更要注重文章的整体布局与艺术感染力。 实践的指导意义: “知微篇”并非空泛的理论,而是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无论是以往的文人墨客,还是当代的文学爱好者,都可以从中学到如何更深入地理解和创作文章。它鼓励我们,在阅读时要“知微”,在写作时要“见著”,通过对细微之处的把握,达到对整体的掌控。 总而言之,《文心雕龙·知微篇》以其精辟的论述,为我们揭示了文字的奥秘与文章的艺术规律。它不仅仅是一篇文学批评的经典,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理解和创作的智慧之书。通过“知微”,我们得以窥见文章的灵魂;通过对“形、数、动、静”的把握,我们得以窥见文章的生命力。研读此篇,必能使我们在文学的道路上,行得更远,看得更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没得挑,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厚重与典雅。封面采用的仿古纹理,配上烫金的书名,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每次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来,都像是在触摸一件流传已久的文物。纸张的质感也处理得非常到位,不是那种廉价的雪白,而是略带米黄色的那种,印刷的油墨似乎都带着一股墨香,即便是触摸都能感受到文字的温度。尤其是那些精心挑选的插图,简直是点睛之笔。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配图,更是对原文意境的一种视觉化诠释。比如描绘《滕王阁序》的那些亭台楼阁,线条流畅又不失古朴的韵味,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立刻就能抓住作者描绘的那个盛大场面。阅读体验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毕竟,古文的晦涩之处,有时一张恰到好处的图画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省去了我频繁查阅注释的麻烦,让沉浸感大大增强。这份对细节的执着,足见出版社在“珍藏本”这三个字上的用心良苦。

评分

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插图珍藏本”绝对是物超所值。首先是它的装帧设计,那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质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收藏属性。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内容——“历代名篇尽收于此”——确保了它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因为篇目过时而被轻易替代。对于一个对传统文化抱有敬畏之心的人来说,拥有一本内容权威、形制精美的经典读物,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我不会把它当作快速翻阅的工具书,而是把它郑重地放在书架上,偶尔拿出某一卷,细细品味其中一二篇佳作。它更像是一个长期的学习伙伴,随着我心境和学识的变化,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其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凸显。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一点,在于它对不同文体的兼顾和展示。很多文言文选本,往往过于偏重散文或诗赋,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文体,比如奏折、铭文、或者一些优秀的书信。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全面,我从中看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身份的人们是如何运用这种凝练的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这不仅仅是文学学习,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比如,通过几篇气势磅礴的史论,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激昂抱负;而穿插其中的几封家书,则流露出细腻的温情,文字的张力在不同文体间切换自如,让我对文言文的适应性和表现力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种全景式的展现,是提升文学素养的关键所在。

评分

作为一名自诩对文言文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我最关注的其实是注释和译文的质量。很多版本为了追求篇幅,注释往往过于简略,甚至有些地方的解释生硬牵强。但这本《古文观止》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的注释部分,一方面保留了原文的典雅,没有过度“口语化”地去“翻译”每一个字,而是侧重于解释那些影响理解的文化背景、历史典故和特殊词义。我特别留意了对一些僻字的解释,比如某些专有名词或古代官职的称谓,讲解得既精确又不冗长。而译文部分,则采用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了忠实于原文的结构,又让现代读者能够轻松领会其神韵。这使得我在阅读那些需要深度思考的篇章时,能够快速理解作者的深层用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少走了很多弯路。

评分

我之所以会选择这本“古文观止”,主要是冲着它“国学典藏”的名头去的,毕竟市面上的版本太多了,质量参差不齐,很容易买到那些删减过多或者注释粗糙的盗版货。然而,这本书的内容编排,真正体现了“集大成者”的底气。它收录的篇目之广,几乎涵盖了从先秦到清代的经典名篇,做到了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王勃、韩愈、苏轼,也有一些相对冷门但文学价值极高的佳作。更让我欣赏的是,它在选篇的侧重点上把握得相当精准,没有陷入单纯追求篇幅的误区,而是真正做到了“观止”——即达到了文学鉴赏的巅峰状态。对于一个想系统学习和领略中国文言文精髓的人来说,这套书提供的知识框架是极其坚实可靠的,它就像一位资深的国学导师,为你规划好了研习的路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