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荀子全鉴
定价:38.00元
作者:(战国)荀子著 孙红颖解译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1802243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荀子》汇集了荀子一生的思想精华,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集大成者。全书共分三十二篇,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哲学思想、政治理论、治学方法、立身处世、学术论辩、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先秦文化极其珍贵的资料。《荀子全鉴》是《荀子》选译本,萃取了《荀子》*精彩的篇章,以原典、注释和译文三个部分展现,力求以精准通俗的语言接近《荀子》,便于您更好地品读国学精萃,感知先贤智慧。衷心希望《荀子全鉴》能成为您全方位感受和理解《荀子》这部传世名作的良师益友!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选本和校勘工作,无疑是下了一番大功夫的。作为研究古代思想的读者,我深知不同版本的差异可能导致对原意的理解出现偏差,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动词和助词的取舍上。翻阅这本《荀子全鉴》时,我注意到了编者在卷首提及的几处重要底本的对比说明,这让我感到非常踏实。它体现了一种对文本忠诚的态度,而不是随意拼凑或美化。举个例子,在涉及到“礼”的构建部分,某些字词的细微变化,在古文语境中可能意味着“形式”与“实质”的侧重不同,而这本书提供的版本,无疑是最能还原荀子原意的那个版本。再者,孙红颖老师在注释中对一些生僻的古代官职、器物或礼仪的解释,非常到位且简洁明了,避免了冗长拖沓的学院派叙述,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这种专业性与易读性的完美结合,使得这本书不仅是学者案头的参考书,更适合对先秦思想有浓厚兴趣的普通爱好者。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愉悦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阅读的载体越来越趋同,但好的书籍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表达。这本《荀子全鉴》在边距、留白的处理上,处理得极其讲究,符合中国传统书籍的审美习惯,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阅读氛围。尤其是在大段的引文和译文的切换处,采用了清晰的符号区分,使得读者可以快速地在原文和解析之间进行切换,这对需要反复比对的深度阅读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整体来看,无论是从纸张的触感、墨水的清晰度,还是从内容的组织结构上,这套书都体现了出版方对中华经典的尊重和匠人精神的追求。它让我意识到,阅读经典,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对古代智慧的“沉浸式”体验,而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沉浸体验的载体,让人愿意一次又一次地翻开它,从中汲取养分。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这本《荀子全鉴》的篇章之中,尤其对其中关于“性恶论”的论述部分印象最为深刻。以往阅读其他荀子研究的资料时,总感觉对这一核心思想的阐释往往流于表面,或者在引经据典时显得有些生硬。但在这本书的解读下,我仿佛看到了荀子在那个特定历史背景下,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他那宏大而严谨的伦理体系的。孙红颖先生的解译,不单单是简单的字面翻译,更像是对荀子思想脉络的一次深度梳理和重构。她似乎非常理解荀子强调的“伪”与“化性起伪”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得原本让人感到冷峻甚至有些悲观的“性恶”论,最终导向了一条积极的、充满实践精神的“教化”之路。书中的论证逻辑链条被梳理得极其清晰,每一个分论点都有原文支撑,同时又不失现代学术的严谨性。我甚至在阅读过程中,会忍不住停下来,对照着手边其他哲学著作进行思考和对比,这种引发深入思考的能力,正是衡量一本优秀学术普及读物的关键标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战国时代。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一种对经典的敬畏感。我一向注重书籍的实体体验,市面上很多经史子集的再版书,要么是印刷质量粗糙,要么就是排版过于现代化,读起来总觉得少了点“古意”。但《荀子全鉴》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字体清晰,疏密得当,阅读起来眼睛不容易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注释和译文部分的处理方式,既保留了原著的古奥和韵味,又用现代的语言进行了清晰的阐释,这种平衡掌握得恰到好处。初读时,我常常被那些深邃的哲理所震撼,但遇到晦涩难懂的句子时,孙红颖老师的解译就像一位引路人,不喧宾夺主,而是恰到好处地指明方向。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让原本可能成为阅读障碍的地方,反而成了理解和思考的跳板。对于像我这样,既想深入文本,又需要可靠引导的普通读者来说,这套书简直是理想的选择,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精心准备的文化之旅的起点。
评分老实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带着一点点“考古”的心态的,因为荀子的文本历来被认为比孟子等人的文本更难啃,更少有能让人一口气读完的畅快感。但《荀子全鉴》给我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它成功地将“全”与“鉴”字完美结合,既保证了文本的完整性,又提供了透彻的鉴别和解读。我特别欣赏其中对荀子“天论”部分的处理。以往总感觉荀子的自然观显得有些功利化,似乎一切自然现象都必须为人所用。然而,通过孙红颖的解读,我看到了一种更为成熟的、承认自然界独立性和规律性的思想萌芽。书中通过对“天不为尧存,天不为桀亡”的阐释,揭示了荀子试图将人的能动性置于宇宙秩序之上,强调“制天命而用之”的积极进取精神。这种引导,让我对这位被埋没在“性恶论”阴影下的伟大思想家,有了更立体、更人性化的认识,它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个刻板的教条主义者形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