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全鑒 [西漢] 劉安,東籬子

淮南子全鑒 [西漢] 劉安,東籬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西漢] 劉安,東籬子 著
圖書標籤:
  • 先秦諸子
  • 道傢
  • 淮南子
  • 劉安
  • 東籬子
  • 古籍
  • 典籍
  • 哲學
  • 曆史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讀者科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紡織齣版社
ISBN:9787518022489
商品編碼:29691508404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淮南子全鑒

定價:38.00元

作者: 劉安,東籬子

齣版社:中國紡織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18022489

字數:

頁碼:32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淮南子全鑒》以道傢為宗,博采眾傢之長
  西漢淮南王劉安組織門客集體編撰,被鬍適稱為“絕代奇書”

內容提要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是我國西漢時期創作的一部論文集,由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故而得名。內容著錄內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內篇論道,外篇雜說。今現存隻有內二十一篇。該書以道傢思想為指導,在吸收諸子百傢學說基礎上,做到瞭融會貫通,是戰國至漢初黃老之學理論體係的代錶作。該書對天文、地理、節令等方麵都有廣泛深入的探討,並以道論為根本,解釋各種自然現象,為我國古代科技發展作齣瞭不可磨滅的貢獻,也對後世研究秦漢時期文化起到瞭重要的橋梁作用。《淮南子全鑒》在原典的基礎上進行瞭精準的注釋和白話翻譯,便於廣大讀者輕鬆閱讀。

目錄


捲 原道訓 / 1
第二捲 俶真訓 / 38
第三捲 天文訓 / 71
第四捲 地形訓 / 93
第五捲 時則訓 / 106
第六捲 覽冥訓 / 131
第七捲 精神訓 / 141
第八捲 本經訓 / 155
第九捲 主術訓 / 166
第十捲 繆稱訓 / 182
第十一捲 齊俗訓 / 198
第十二捲 道應訓 / 211
第十三捲 氾論訓 / 220
第十四捲 詮言訓 / 230
第十五捲 兵略訓 / 241
第十六捲 說山訓 / 256
第十七捲 說林訓 / 267
第十八捲 人間訓 / 276
第十九捲 修務訓 / 285
第二十捲 泰族訓 / 295
第二十一捲 要略 / 303
參考文獻 / 313

作者介紹


遲雙明,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鄲市人。1992年畢業於吉林大學中文係漢語言文學專業,曾在邯鄲鋼鐵公司任子弟中學教師、《邯鋼報》編輯等。主要作品有:《首席執行官》(中國商業齣版社,2002年)、《諸葛亮日記》(九州齣版社,2004年)、《邊讀邊悟<菜根譚>》(中國華僑齣版社,2006)、《素書全鑒》(中國紡織齣版社,2009)等。

文摘


捲 原道訓
  【原文】
  夫道者①,覆天載地,廓四方,柝八極②;高不可際,深不可測。包裹天地,稟授無形③;原流泉滂,衝而徐盈;混混滑滑,濁而徐清。故植之而塞於天地,橫之而彌於四海;施之無窮,而無所朝夕;舒之幎於六閤④,捲之不盈於一握。約而能張,幽而能明;弱而能強,柔而能剛;橫四維而含陰陽,紘宇宙而章三光⑤。甚淖而滒,甚縴而微;山以之高,淵以之深;獸以之走,鳥以之飛。日月以之明,星曆以之行;麟以之遊,鳳以之翔。泰古二皇⑥,得道之柄⑦,立於中央;神與化遊,以撫四方。
  【注釋】
  ①夫:句首語氣詞,錶示下文要發錶議論。②柝(tuò):通“拓”,開拓。八極:八方很遠的地方。③稟授無形:是說有形的萬物是由無
  形的道産生的。④幎(mì):本來指帳幔,這裏引申為覆蓋。⑤紘(hóng):維係。宇宙:上下四方為宇,古往今來為宙。⑥泰古:遠古。泰:同“太”,。二皇:即伏羲氏、神農氏。⑦柄:比喻根本、樞紐。
  【譯文】
  “道”,覆蓋天承載地,擴展至四麵八方,高不可觸及,深無法測量。它包裹天地,養育著萬物蒼生。像泉水從源頭處渤湧齣來,開始時虛緩,慢慢地盈滿,滾滾奔流,逐漸由濁變清。所以,它竪直起來能充塞天地,橫躺下去能充斥四方,施用不盡而無盛衰;它舒展開來能覆蓋天地四方,收縮捲起卻又不滿一把。它既能收縮又能舒展,既能幽暗又能明亮,既能柔弱又能剛強。它橫貫著天地而包含陰陽,維係宇宙而使日月星辰發光。它極其柔和而又細微。因此,山嶽依靠它而高聳,潭淵憑藉它而變深,野獸依靠它纔能奔走,鳥類憑藉它纔能展翅高飛,日月依靠它纔能光明,星辰憑藉它纔能運行,麒麟依靠它而齣遊,鳳凰憑藉它而翱翔。是故遠古伏羲、神農兩位帝王,掌握瞭道的樞要,而處在天地的中央;將精神和萬物變化相結閤,來安撫天下之民。
  【原文】
  是故能天運地滯①,輪轉而無廢②,水流而不止,與萬物終始。風興雲蒸,事無不應;雷聲雨降,並應無窮。鬼齣電入③,龍興鸞集;鈞鏇轂轉④,周而復匝。已雕已琢,還反於樸,無為為之而閤於道;無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無矜,而得於和,有萬不同,而便於性。神托於鞦毫之末,而大與宇宙之總。其德優天地而和陰陽,節四時而調五行;呴諭覆育⑤,萬物群生;潤於草木,浸於金石;碩大,豪毛潤澤,羽翼奮也,角觡生也,獸胎不贕⑥,鳥卵不毈⑦。父無喪子之憂,兄無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婦人不孀;虹蜺不齣,賊星不行;含德之所緻。
  【注釋】
  ①滯:停止。②廢:休止。③鬼齣電入:是說速度極快,沒有蹤跡。④鈞:陶匠製作陶器的轉輪。轂:車輪中心可以插軸的部分。這裏起比喻作用。⑤呴(gòu)諭:通“煦嫗”,這裏是關懷培養的意思。⑥贕:胎不成獸曰“贕”。⑦毈(duàn):卵不成鳥曰“毈”。
  【譯文】
  因此天能運行,大地能得以積蓄,像車輪鏇轉那樣一直不停,像流水一瀉韆裏那樣永不休止,並與天地萬物一起生長。就像風一興起雲就會翻湧,雷響就開始下雨,這些都是與道相呼應的,這種呼應是沒有窮盡的,像鬼神閃電瞬間即逝那樣迅速;像神龍興起、鸞鳥聚集那樣氣勢非凡;還像鈞輪鏇轉車轂運行那樣,周而復始。雖然經過雕琢刻畫,卻仍然保持著質樸本色。二王不加做作而做齣的事情,都符閤道的規律,不加修飾而發錶的言論,都和德相通;恬靜愉悅而不自傲,上下都能和諧;萬事萬物雖有不同,但都符閤人的天性。精神雖然有時處在細微之處,但擴大時卻能超過整個宇宙之和。其美德使天地柔順而陰陽和諧,節製四時而調和五行;煦育萬物,讓萬物一起生長。滋潤草木,浸透到金石之中;飛禽走獸長得碩大肥壯,羽毛豐澤光亮,鳥類翅膀強硬,鹿糜之類得到生養;野獸不懷死胎,鳥兒孵卵無不齣;父無喪子悲痛,兄無失弟哀傷;孩童不會成孤兒,女子不會成寡婦;虹霓不會齣現,彗星不會運行。這些都是二王含懷的德澤造成的。
  【原文】
  夫太上之道①,生萬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②。跂行喙息③,蠉飛蠕動④,待而後生,莫之知德;待之後死,莫之能怨。得以利者不能譽,用而敗者不能非;收聚畜積而不加富,布施稟授而不益貧;鏇縣而不可究⑤,縴微而不可勤;纍之而不高,墮之而不下;益之而不眾,損之而不寡;斫之而不薄,殺之而不殘;鑿之而不深,填之而不淺。忽兮怳兮,不可為象兮;怳兮忽兮,用不屈兮;幽兮冥兮⑥,應無形兮;遂兮洞兮⑦,不虛動兮;與剛柔捲舒兮,與陰陽俯仰兮。
  【注釋】
  ①太上:高的。②化像:自然形成的物象。③跂行:用足行走。喙息:用嘴呼吸。④蠉(xuān)飛:指蟲類飛行。⑤鏇縣:微妙的樣子。縣,同“懸”。⑥幽兮冥兮:渺茫的樣子。⑦遂兮洞兮:幽深難測的樣子。
  【譯文】
  高的道,生育瞭萬物卻不據為己有,化生成萬物的形象卻不去主宰。各種奔走、飛翔、蠕動、爬行的動物靠道而生,但是沒有什麼動物感戴它的恩德;依賴它而後死去,也沒有哪一物類怨恨它。而因道得利者也不贊譽“道”,用道失敗者也不非議“道”;也不因收斂積聚而增加財富、施捨救助他人而增加貧窮;道理有時是極其細微而無法探究的,極其渺細而難以窮盡的。纍積它也不會變高,墮毀它也不會倒下;使它增加卻不見多,使它削弱而不會減少;削它不會變薄,傷害它不會變殘;開鑿它不會變深,填充它不會見淺。惚惚恍恍,難見形象;恍恍惚惚,功能無限;幽幽冥冥,感應無形;幽深難測,不會虛妄行動;隨剛柔一起伸屈,和陰陽一起升降。
  【原文】
  昔者馮夷、大丙之禦也①,乘雲車,入雲蜺;遊微霧,騖怳忽②;曆遠彌高以極往,經霜雪而無跡,照日光而無景;扶搖挶а蚪嵌�上③,經紀山川,蹈騰昆侖;排閶闔,淪天門。末世之禦,雖有輕車良馬,勁策利鍛,不能與之爭先�
  【注釋】
  ①馮夷、大丙:都是古代得道能夠駕馭陰陽的人。禦:乘駕。②騖:奔馳。③挘▃hěn):鏇轉。
  【譯文】
  從前馮夷、大丙,乘坐雷公之車,用六條彩虹為馬,遨遊於微霧之中,馳騁在浩渺的太空,曆經高遠而馳往無極;經過霜雪而不留痕跡,日光照射而沒有影子;隨著鏇轉的扶搖、羊角大風嚮上飛行,經過高山大川,跨越昆侖之巔,推開天門,進入天帝的宮廷。末世的駕禦者,即使有輕便的車子和上等好馬,馬鞭很有力,鞭刺極為鋒利,也是無法與馮夷、大丙他們兩人相比的。
  【原文】
  是故大丈夫恬然無思,澹然無慮;以天為蓋,以地為輿;四時為馬,陰陽為禦;乘雲淩霄,與造化者俱;縱誌舒節,以馳大區;可以步而步,可以驟而驟;令雨師灑道,使風伯掃塵;電以為鞭策,雷以為車輪;上遊於霄雿之野①,下齣於無垠之門;劉覽偏照,復守以全;經營四隅,還反於樞。故以天為蓋,則無不覆也;以地為輿,則無不載也;四時為馬,則無不使也;陰陽為禦,則無不備也。是故疾而不搖,遠而不勞,四支不動,聰明不損,而知八紘九野之形埒者②,何也?執道要之柄,而遊於無窮之地。是故天下之事,不可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萬物不變,不可究也,秉其要歸之趣。夫鏡水之與形接也,不設智故,而方圓麯直弗能逃也。是故響不肆應,而景不一設;叫呼仿佛,默然自得。
  【注釋】
  ①霄雿:虛無幽深的樣子。②八紘(hóng):即八極。九野:中央及八方。形埒:構形,界域。
  【譯文】
  所以大丈夫應該恬淡安適,無憂無慮;把蒼天作為車蓋,將大地作為車子,將四季看成良馬,以陰陽為禦手;駕駛著白雲飛上高空,與自然造化一起生存。放開思緒,隨心舒性,馳騁於太虛之區,想緩行就緩行,想疾馳就疾馳,隨心所欲。讓雨師來清灑道路,讓風伯來打掃塵埃;用閃電來鞭策,以雷霆做車輪;嚮上周遊於虛無縹緲的原野,嚮下齣入於沒有邊際的門戶。雖然觀覽照視高渺之境,卻始終保守著純真;雖然周遊經曆四麵八方,卻仍然返還這“道”之根本。所以,用天作車蓋就沒有什麼不能覆蓋瞭;以地做車廂就沒有什麼不能承載瞭;用四季作良馬就沒有什麼不可驅使的瞭,用陰陽做禦手就沒有什麼不完備的瞭。所以疾行而不搖晃,遠行而不疲勞,四肢不會感到疲憊,耳目不損傷而能知道整個宇宙天地的界域。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掌握瞭“道”的根本而暢遊於無窮無盡之中。所以天下之事是不能有意人為地去做的,隻能順著事物的自然規律去推導;萬物的變化是不能憑人的智慧去探究的,隻能按事物發展趨勢來把握其真諦。鏡子和明淨的水能映照物體的外形,沒有任何奧妙的設置就能將方圓和麯直都照得清清楚楚。因此迴音也不是聲音要它迴應,影子也不是物體特意設置,這迴音呼聲、影子都是自然而然産生的。
  【原文】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而後動,性之害也;物至而神應,知之動也;知與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知誘於外,不能反己,而天理滅矣①。故達於道者,不以人易天;外與物化,而內不失其情。至無而供其求,時騁而要其宿②;小大修短,各有其具。萬物之至,騰踴肴亂③,而不失其數④。是以處上而民弗重,居前而眾弗害,天下歸之,奸邪畏之。以其無爭於萬物也,故莫敢與之爭。
  【注釋】
  ①滅:衰滅。②要:即“邀”,從中攔截,這裏有對其加以控製讓其朝著方嚮發展的意思。③肴:通“淆”,雜亂。④數:法度,規律。
  【譯文】
  人天生喜歡恬靜,這是人的天性。受瞭外物感化而後有活動,這樣本性也就受到瞭傷害。與外物接觸使精神上有瞭反應,這是人的智慧活動所造成的。智慧與外界事物接觸後,好惡、愛憎之情也就産生,而好惡、愛憎之情一旦形成,這說明人的智慧已受到外物迷惑,人也就不能返迴本性而天性就要泯滅瞭。所以,通達於道的人是不以人間利欲而改變天性的,即使外隨物化而內心都不會喪失原有的本性。要知道這“道”盡管虛無至極,但它卻能滿足萬物之需求,時時變化卻能使萬物歸返自身。這“道”又具備應付萬物的大小長短之能力,所以當萬物紛至遝來、紛亂騰湧時,“道”都能處置有序。所以,得“道”者身居上位時民眾不會感到有欺壓之感,身處前麵時民眾不會感到有傷害之感,這樣天下能歸附他,奸邪要懼怕他。正因為他不和萬物爭先,所以也就沒有什麼能與他爭。
  ……

序言


捲 原道訓 / 1
第二捲 俶真訓 / 38
第三捲 天文訓 / 71
第四捲 地形訓 / 93
第五捲 時則訓 / 106
第六捲 覽冥訓 / 131
第七捲 精神訓 / 141
第八捲 本經訓 / 155
第九捲 主術訓 / 166
第十捲 繆稱訓 / 182
第十一捲 齊俗訓 / 198
第十二捲 道應訓 / 211
第十三捲 氾論訓 / 220
第十四捲 詮言訓 / 230
第十五捲 兵略訓 / 241
第十六捲 說山訓 / 256
第十七捲 說林訓 / 267
第十八捲 人間訓 / 276
第十九捲 修務訓 / 285
第二十捲 泰族訓 / 295
第二十一捲 要略 / 303
參考文獻 / 313


《河圖洛書:天人之道的密碼》 《河圖洛書:天人之道的密碼》並非一本直接闡述《淮南子》全文或其某個特定注解的著作。它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國古代早期宇宙觀、哲學思想以及這些思想如何體現在神秘的河圖與洛書中的學術性讀物。本書力求揭示隱藏在這些古老圖式背後的深刻內涵,並將其置於中國文明早期思想史的宏大背景下進行審視。 一、 刨根問底:河圖洛書的源起與早期文獻追溯 本書的開篇,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次曆史的溯源之旅。我們將詳細考察關於河圖、洛書的最早文獻記載,從《尚書》中的《洛書》篇,到《論語》中孔子對其的贊嘆,以及《易傳》、《管子》、《屍子》等早期著作中零星的提及。我們將辨析這些記載的可靠性,梳理不同學派對河圖洛書起源的神話與傳說,例如大禹治水時洛水神龜負書,以及伏羲氏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時,龍馬齣河而背負河圖的說法。 本書的目的並非將這些神話作為信史,而是要理解在那個信息不發達的時代,古人是如何通過這些敘事來錶達他們對宇宙秩序的初步認知和對智慧的尊崇。我們將深入分析早期文獻中關於河圖洛書描述的細節,例如數字的排列、五行屬性的關聯等,並探討這些細節在後世解釋體係中的演變。 二、 圖中有道:河圖洛書的結構與象徵意義解析 本書的核心章節將集中於對河圖、洛書本身結構的細緻解析。我們會逐一呈現河圖與洛書的經典圖像,並從多個角度對其進行解讀: 數字與五行: 詳細講解河圖中1-10的數字如何與五行(水、火、木、金、土)以及八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相對應。例如,河圖以黑點和白點代錶陰陽,並通過特定方式組閤,揭示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的生成邏輯。我們將探討這種數字與五行之間的對應關係,是如何構建齣一個早期宇宙生成的模型。 方圓之象: 對比河圖的圓(或方),洛書的方,分析這種圖形差異背後可能蘊含的宇宙觀。河圖被認為是“象天”,體現瞭宇宙生成演化的動態過程;洛書則被認為是“象地”,體現瞭大地運行的規律與治理之道。我們將探討“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的洛書數字排列,如何象徵著中宮的“五”土,以及四方、四隅的相生相剋關係,構成瞭一個相對靜態但又蘊含變易的地理與政治模型。 陰陽與八卦的關聯: 深入挖掘河圖洛書中數字與陰陽、八卦之間的深層聯係。我們將梳理後世如邵雍、硃熹等學者如何依據這些對應關係,構建齣更為復雜的宇宙模型,例如“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的生成邏輯,以及這些卦象如何與天地萬物相呼應。 多維度的象徵解讀: 本書不會拘泥於單一的解讀框架,而是會引入曆史學、符號學、民俗學等多學科的視角,嘗試從不同的文化層麵去理解河圖洛書的象徵意義。例如,它們可能被視為占蔔的工具、統治閤法性的象徵、道德規範的載體,甚至是早期數學與天文學的萌芽。 三、 思想的脈絡:河圖洛書與早期中國哲學 河圖洛書作為中國早期思想的結晶,深刻影響瞭後世的哲學發展。《河圖洛書:天人之道的密碼》將著重分析它們與以下幾個重要思想流派的關聯: 道傢思想: 探討河圖洛書中蘊含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思想萌芽。例如,河圖的生成邏輯體現瞭自然而然的演化過程,而洛書的結構則暗示瞭遵循規律纔能實現和諧。我們將考察這些思想如何與《道德經》、《莊子》等道傢經典相互印證,以及它們如何為後世的道傢哲學奠定基礎。 儒傢思想: 分析河圖洛書如何被儒傢學派所吸收和闡釋,並成為其政治哲學、倫理思想的重要支撐。尤其是洛書,其“戴九履一”等結構被視為治理方略的象徵,與儒傢提倡的“中庸之道”、“政通人和”等理念相契閤。我們將探討儒傢學者如何利用河圖洛書來論證君權神授、天人感應,以及其在“修齊治平”實踐中的地位。 陰陽傢與天人感應: 詳細闡述河圖洛書與陰陽五行學說的緊密聯係,以及這種聯係如何催生瞭“天人感應”的觀念。我們將追溯鄒衍等陰陽傢如何係統化地運用五行相生相剋理論來解釋自然現象和社會變遷,以及河圖洛書如何在其中扮演瞭重要的理論符號角色。 早期數學與天文學: 考察河圖洛書中隱藏的數學原理和天文觀測的痕跡。例如,數字的組閤與排列是否暗示瞭早期數學計算的雛形?圖形的對應是否反映瞭對星象或地理的初步認識?本書將嘗試在這些古老的圖式中發掘早期科學萌芽的綫索。 四、 傳承與演變:河圖洛書的後世影響 本書的結尾部分,將聚焦於河圖洛書在中國曆史上的傳承與演變。我們將審視: 曆代學者對其的解讀: 梳理曆代重要學者如鄭玄、李約瑟、勞乃宣等對河圖洛書的經典解讀,分析不同時代、不同學派的理解差異與時代背景。 在方術、讖緯中的應用: 探討河圖洛書如何被廣泛應用於占蔔、風水、煉丹、讖緯等方術之中,以及這些應用如何影響瞭民間信仰和社會文化。 對文化符號的貢獻: 總結河圖洛書作為重要的文化符號,對中國藝術、建築、文學、乃至現代設計等領域産生的深遠影響。 《河圖洛書:天人之道的密碼》旨在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富有啓發性的視角,去理解中國古代早期思想的智慧結晶。它並非對某一具體古籍的復述,而是試圖通過對河圖洛書這一獨特載體的解讀,來窺探中華文明早期對宇宙、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深刻洞察。本書希望能夠喚起讀者對中國古代智慧的興趣,並引發對“天人之道”這一永恒命題的進一步思考。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都在尋找那種能真正觸及思想內核的文本,這本讀下來,感覺像是經曆瞭一場思想的“深度清潔”。它不像有些理論著作那樣故作高深,晦澀難懂,反而用一種近乎寓言和哲理的口吻,娓娓道來,但每一句話都像被錘煉過的精鐵,直擊要害。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方術”和“道法自然”的論述,那種超脫於日常功利心之外的宏大視野,讓人在讀完之後,看待周遭事物的角度都會發生微妙的轉變。它沒有直接給齣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思考的框架,引導你去探索事物運行的底層邏輯。讀完某幾篇後,我常常需要閤上書本,安靜地坐一會兒,讓那些散落的思緒重新聚閤,形成自己對“無為”或“應變”的新理解。這是一種漸進式的、需要主動參與的閱讀體驗,絕不是一次性的消遣。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吸引人瞭,拿到手沉甸甸的,那種紙張的質感,摸上去就讓人心生敬意。封麵那古樸的字體,配上那種淡淡的宣紙色調,仿佛真的能從指尖感受到曆史的厚重。我特彆喜歡它在版式上的處理,每一頁的留白都恰到好處,不會讓人覺得擁擠,閱讀起來非常舒適。那種排版帶來的儀式感,讓人在翻閱時,都不由得放輕瞭動作,生怕驚擾瞭書頁中沉睡的智慧。而且,注釋和原文的對照設計也非常人性化,即便是初次接觸這類古籍的讀者,也能很快找到閱讀的切入點,不會被復雜的古文卡住。這種對細節的打磨,看得齣齣版方是真正用心瞭,絕非應付瞭事。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放在書架上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每次看到都會被它散發齣的那種寜靜而深邃的氣質所吸引。

評分

說實話,剛開始翻閱時,我有點擔心裏麵的內容會不會過於陳舊,畢竟年代久遠。但很快我就打消瞭這個疑慮,因為它探討的很多命題,在今天看來非但沒有過時,反而更具現實意義。特彆是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君王治世的權衡,以及個人修養的探討,那些關於“德行”與“權術”的辨析,即便放在現代社會,依舊能引人深思。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總能在看似平淡的描述中,蘊含著對人性和社會結構的深刻洞察。我感覺自己像是在和一位跨越韆年的智者對話,他並不急於指責,隻是平靜地陳述他所見證的真理,而這些真理,恰恰是現代人常常在快節奏生活中忽略掉的基石。這就像是一麵古老的鏡子,照見的卻是我們當下迷失的方嚮。

評分

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簡直是無法估量的。它不僅僅是漢代思想的集大成者,更像是一個巨大的文化熔爐,展示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如何融匯百傢之長,形成自己獨到的體係。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儒、道、墨、名等諸子思想的相互激蕩與吸收,那是一種思想的“閤奏”,而非單調的重復。對我而言,這本“全鑒”提供瞭一個難得的平颱,讓我得以窺見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體係的復雜性和包容性。它不隻是一本講述道理的書,它本身就是一段活生生的曆史,記載著一個文明在構建自身精神傢園時的探索與抉擇。每次掩捲,總感覺自己與曆史的連接又深瞭一層,這種對文化根源的追溯,遠比閱讀任何熱門的新理論都來得踏實和有力量。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難度,對於我來說,是一次富有挑戰性的攀登。雖然有好的注疏輔助,但古文的跳躍性和跳脫的邏輯結構,依然需要集中十二分的精神去梳理脈絡。我發現,如果隻是走馬觀花地快速瀏覽,很容易錯過那些關鍵的轉摺點,導緻對整體思想體係的誤解。我采取的策略是,精讀一小段,然後立即去查閱相關的現代譯文和學者解析,然後再迴頭重讀原文,試圖捕捉那種原汁原味的韻味。這個過程是緩慢的,有時甚至會感到挫敗,但每當成功解開一個復雜的句子,或者理清一個抽象的概念時,那種成就感是無可替代的。這不再是單純地“獲取信息”,而是在重新構建一種古人的思維模式,非常考驗耐心和專注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