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围炉夜话(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处世谋略本)
定价:12.0元
售价:8.2元,便宜3.8元,折扣68
作者:(清)王永彬,申楠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6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围炉夜话》是清人王永彬所撰写的一部富有哲理的劝世之作,与明人洪应明的《菜根谭》、陈继儒的《小窗幽记》并称为“处世三大奇书”。它以“安身立业”为宗旨,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教子、忠孝、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人生的内在意义,自面世以来,盛传不衰。《围炉夜话》共有200余则人生哲理,作者在写作时汲取了历代思想和语言精华,并将融为一炉,极具启发性。
内容提要
《围炉夜话》是处世哲学的集大成者,言简意赅,但又字字发人深省,同时又具备情真意切的特点,犹如一位长者和后辈围着冬日之炉火,娓娓而谈人生。书中的哲理,无一不体现王永彬身上深刻的儒家思想的烙印。
本书以注释与评析相结合的方式,将这本著作诠释得全面而生动,通俗而严谨。
目录
作者介绍
王永彬,字宜山,人称宜山先生,一生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个时期。著有《围炉夜话》。
文摘
一、教子弟于幼时,检身心于平日
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①;检身心②于平日,不可无忧勤③惕厉④功夫。
【注释】
①气象:指人的言谈举止和态度。
②身心:言行和思想。
③忧勤:忧愁、劳苦。
④惕厉:警惕、畏惧。
【评析】
一个人是否能够取得成就,往往取决于他的人格。从小树立起来的品质与德行,会使人终身受益。因此,想教育出的孩子,必须从他们的幼年时开始,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光明磊落的人格,使他们拥有正直宽广的心胸。这样,在他们长大后,才会有高远的眼光和大度的气质。
日常生活中,在重视教育孩子的同时,还要注意自身修养的提高,常常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检查自己的言谈举止是否偏离正确的行为准则。正如曾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不断地在思考中保持清醒,严格要求自己,常怀忧患意识和戒律之心,让自己的修为逐渐得到提高。
二、学友之长,知行合一
与朋友交游①,须将他好处②留心学来,方能受益;对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
【注释】
①交游:交往、交流。
②好处:优点、长处。
【评析】
朋友往往是与我们性情相投的人,而且又会在生活中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每一位朋友都会为我们的生活打开一扇窗,为我们展现出不一样的世界。品德良好、博学多才的朋友,可以称得上是我们人生中的良师。因此,与身边的朋友交往时,要在言谈举止中,明察朋友的优点,并且诚心诚意地去学习,才能使自己有所进步。
读书使人明理,使人开阔眼界并得到心灵的滋养。因此,读书总是受到人们的热爱和崇尚,但怎样读书却是一门学问,对于古代圣贤所阐述的哲理,要学会体悟,并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做到读圣贤书、明圣贤理、做圣贤事,这样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读书。
三、俭以济贫,勤以补拙
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
【评析】
每个人的人生际遇都有所不同,有的人出身贫寒、生活清苦,有的人出身富贵、安乐富足。虽然潦倒困顿的日子会让人觉得煎熬,但在贫寒中勤俭持家,做到处处节俭,养成不随意浪费的良好习惯,境遇就会慢慢得到改变。
同样的道理,人的天资禀赋也各不相同,有的人天资聪颖,有的人愚钝笨拙。聪明的人读书、做事都能举重若轻,而愚钝的人想要取得同样的成就,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通过勤奋不断充实自己的经验。我们常说的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
四、话说稳妥,为人本分
稳当①话,却是平常话,所以听稳当话者不多;本分②人,即是快活人,无奈做本分人者甚少。
【注释】
①稳当:平实、妥当。
②本分:安分守己。
【评析】
语言是为了有效地表达与交流,没有必要一味追究华丽和奇特。平实的话语虽然会让人觉得平淡无奇,却往往蕴含着朴实而深刻的道理,但一般人都不喜欢听平实的话语。然而,积累了一定人生阅历的人往往能体会到平实背后的意蕴,因而他们才会用简洁、质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除了对平实的话感觉到兴味索然之外,人们大多也不喜欢过平淡的生活。因为,人们总以为快乐人生一定是富贵的,是拘无束、尽情享受的。太多人为了得到这样的生活使心灵受到腐蚀,并终陷入苦闷之中。其实,生活的快乐就在看似平淡而绵长的日子里,人生的幸福就在踏实与安心的自在之中。可惜的是,很多人都不会这样想。
五、处事为人想,读书自用功
处事要代人作想①,读书须切己②用功。
【注释】
①作想:为他人的处境着想。
②切己:自己切实地。
【评析】
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些利己的想法,很难自发地为别人着想,但我们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会发现,并不是处处斤斤计较就一定能得到好处。时时处处围绕自己的利益做打算,不肯帮助别人,甚至防范、利用别人的人,不仅很难得到快乐,更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如果人人如此,这世间岂不是变得毫无温暖可言了吗?因此,遇事要学会替别人着想,只有多给别人一些理解,才能获得发自内心的包容,才能拥有真诚友好的援助。
古往今来,读书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被视为安身立命乃至治国安邦的必然途径。然而,这件重要的事却没有人可以代劳,只能由自己勤恳地用功,才能学到知识和道理,并将其转化成自己的智慧。
六、以信立身,以恕接物
一“信”字是立身①之本,所以人不可无也;一“恕”字是接物②之要,所以终身可行也。
【注释】
①立身:为人处世,树立自身。
②接物:与别人交际。
【评析】
自古以来,讲诚信一直被人们视为美德,认为信用是人的立世之本。看重自身信誉的人往往言必行,行必果责任,人们都愿意与这样的人交往,并充分相信他们。而无视信誉的人则轻信寡诺,从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甚至为自己的利益欺别人。时间久了,势必会遭到别人的疏远。诚信除了对于个人很重要之外,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同样不可或缺。如果整个社会都缺乏信任感,必然会出现信任危机,造成人心冷漠的恶性循环。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古人自律的处世之道。意思是,要以极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同时要对他人保持宽容之心。宽容不是忍受,而是理解、尊重别人。因为怨恨和愤怒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倒使别人产生抵触的情绪,造成误解,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相反,怀一颗宽容之心,不仅能更好地处理问题,还能和别人和谐相处。
七、误言能杀身,积财可丧命
人皆欲会说话,苏秦①乃因会说而杀身;人皆欲多积财,石崇②乃因多积财而丧命。
【注释】
①苏秦(?—前317):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纵横家,相传为鬼谷子的学生,富有辩才,游说六国合纵联合抗秦。后来,苏秦在齐国任客卿,因与齐国大夫争宠而遇刺,重伤未死。为了捉拿凶手,他请求齐王以“燕国间谍”的罪名把自己处死,并悬赏捉拿行刺的人,以此诱刺客出现。齐王依计而行,把苏秦车裂于市,终抓到了凶手。
②石崇(249—300):字季伦,晋代人,曾任荆州刺史等职,因劫夺远使客商而致富。他生活豪奢,常与贵戚王恺等人斗富,每每争得上风,一时无人能比,后来遭到忌恨,被诬陷至死。
【评析】
口才好的都伶牙俐齿,令人羡慕,但事物总有两面性,所谓言多必失,发表言论时如果不够谨慎,就常常会祸从口出。所以古人说“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该说话的时候简洁精练,不该说话时保持沉默,才是智者的处世之道。同时,拥有的口才,还要看怎么运用,如果总想卖弄口舌之利,靠能言善辩来颠倒黑白、搬弄是非,一定会制造出事端,终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好口才运用不当,不仅会受人鄙视,使自己名誉受损,甚至还会招来灾祸。
拥有财富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事,可取得财富的手段一定要正当,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靠自己的才能和勤劳取得的财富才会让人心安理得。而且千万不要认为钱财越多越好,常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了钱财迷失心智的人,很容易众叛亲离,失去人生的快乐。所以,聪明的人懂得把钱财用于正途,多去做有利于社会的善事,而不是骄奢,夸富显耀。那样的话,不但让人反感,还会招来嫉妒和祸患。
……
序言
《围炉夜话》是一部儒家劝世的通俗读物,书中虚拟了一个在冬日里围着火炉与好友畅谈的情境,以平实亲切、自然流畅的言语,抒发了作者引人深思的独到见解。本书与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陈继儒的《小窗幽记》一起,被后人合称为“处世三大奇书”,是人们案头的读物。
作者王永彬(1792—1869),字宜山,湖北宜都人,清代学者。他不喜科举,生性率真。据记载,每当与朋友一起饮酒谈论,在说到古时的忠孝义烈之事时,他经常涕泪横流。王永彬深受儒家思想熏陶,重视高尚情操的培养,这一思想在《围炉夜话》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围炉夜话》分为两百多则,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从道德、修身、读书、教子、忠孝、勤俭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用大量的笔墨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的重要性,传达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并在理想、教育、、贫富、读书这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述。
关于理想,书中有许多激励人们奋发图强的论述。行走于人世间,如果没有理想和志向,人就会很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在亦步亦趋中浪费光阴。关于志向的论述,作者没有流于空洞和虚浮,而是提出了许多恳切的意见,鼓励人们要胸怀大志、脚踏实地,进而成就一番事业。
关于教育,书中多处提到了教育子弟的心得与感悟。作者指出,幼年时期是塑造和培养性格的关键时期,这时长辈的教育对孩子的前途和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中的谆谆教诲之言,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很有价值。
关于,书中告诫人们要谨慎对待。朋友对我们品德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书中提倡多结交能指出我们过失的正直之友,这样的朋友能让人明辨是非,促使人的修养不断提高。
关于贫富,孟子有“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经典论述,本书中也有“贫贱非辱,贫贱而谄求于人者为辱;富贵非荣,富贵而利济于世者为荣”的殷切教导。作者认为,人们要辩证地看待财富,一个人精神的富有、品德的高尚才是真正的富有。
关于读书,本书反复阐明了它的重要性。“天地无穷期,生命则有穷期,去一日便少一日;富贵有定数,学问则无定数,求一分便得一分。”读书可以修身养性,作者提倡在阅读中得到乐趣,如果能把书中的智慧与精神内化于心,就更能体现读书的价值了。
作为一部短小精悍、富有哲理的经典读物,《围炉夜话》中还有许多关于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至理名言。翻阅这本通俗易懂、道理深刻的著作,你可以从古人那里汲取更多的精神财富,远离人生的迷茫与困惑,迎来内心的彻悟与畅达。
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国学经典”这个标签有时候会让人望而却步,总觉得需要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才能领会。然而,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和字体选择,却让人感到意外的亲切。它似乎在努力搭建一座连接古老智慧与现代读者的桥梁,努力让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精读每一个字,但初步的浏览中,我感觉到一种精心编排的条理性和清晰度。它不是简单地堆砌古籍原文,而是更像经过了现代视角梳理和提炼,力求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降低读者的阅读门槛。这对于像我这样,对国学有兴趣但基础不扎实的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过程充满了信心,相信自己能够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精髓,而不是被生僻的词句所困扰。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版本选择上所体现出的那种“匠心精神”。它不是简单地复刻某一部古代典籍,而更像是一个知识体系的精选与整合。我留意到扉页上写着对不同流派观点的兼收并蓄,这显示出编者在面对庞大国学宝库时的审慎与广博。这种不偏不倚、力求全面的态度,让读者在学习“谋略”时,能够看到一个更加立体和平衡的世界观,避免了陷入单一学派的局限性。这种兼容并包的编辑理念,本身就是一种高明的处世之道——懂得吸收不同的声音。虽然我还没时间去细究每一条谋略背后的具体出处和典故,但仅凭这种严谨和开阔的视野,就足以让我相信,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经典之作。它不是一锤子买卖的快餐读物,而是一辈子的精神伙伴。
评分最近一段时间,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比较大,总感觉自己的心性有些浮躁,处理事情容易冲动,缺乏长远考量。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希望能在这些古老的智慧中找到一些安顿心灵的良方。我翻到其中一小节,虽然没记住具体名字,但其意境却让我心头一震:似乎在强调顺势而为、懂得取舍的重要性。这种论调与我目前急于求成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谋略”并非一味进取,更在于对时机的把握和内心的沉静。这种引导人向内求索,调整生命节奏的智慧,比任何外部的成功技巧都来得重要和深刻。这本书仿佛提供了一个慢下来的理由,让我在喧嚣中找到一个可以沉淀自己、反思人生的“夜话”之所,即使只是短暂的翻阅,也已经带来了片刻的清明。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讲究了,拿到手里就觉得沉甸甸的,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封面的设计古朴典雅,印着烫金的图文,透着一股子传统文化的韵味。我特地挑了个闲暇的午后,沏上一壶新采的碧螺春,慢慢翻开这本被誉为“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的书。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带着淡淡的书卷气,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页。虽然内容本身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这份用心制作的实体感,就已经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这不单单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显得格调非凡。现在的出版物里,能做到这种程度的已经不多见了,出版社对“精粹”二字的理解,显然是体现在了每一个细节上。那种厚重感,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分量,让人在尚未开启阅读之旅前,就已经对未来的心智之旅充满了敬意。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传统文化抱着好奇心的人,尤其对那些流传下来的处世智慧特别感兴趣。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古人的经验是不是已经过时了?但这本书的“处世谋略本”这个副标题,却激起了我强烈的求知欲。我试着翻阅了其中的一些引言和章节标题,虽然具体的段落细节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但从那些简洁而富有哲理的标题中,我仿佛已经窥见了古人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和应对世事变迁的精妙之处。它不像是一些现代管理学书籍那样直白地说教,而是更倾向于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用历史的沉淀来教人如何圆融周到地立足于世。这种含蓄而深刻的表达方式,正是国学魅力的体现,它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远比直接的答案来得珍贵和持久。这种对生活艺术的提炼,是任何速成指南都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