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古文观止
定价:29.8元
售价:20.3元,便宜9.5元,折扣68
作者:(清)吴楚材,(清)吴调侯,墨香斋评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18013357
字数:25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所选文章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本书入选文章皆语言精练,短小精悍,便于传诵,内容兼顾了思想性与艺术性。读者可通过本书增加的注释和翻译进一步了解《古文观止》的精妙之处。
吴楚材,名乘权,字子舆,号楚材,清,浙江山阴州山(今绍兴)人。
吴调侯,清朝康熙年间人,籍贯属绍兴府山阴县。吴楚材侄子。
墨香斋,图书策划人,擅长社科国学和励志类图书策划。
我想象北风摇撼着沙漠,胡兵乘机来袭。主将骄傲轻敌,敌兵已到营门才仓促接战。原野上竖起各种战旗,河谷地奔驰着全副武装的士兵。严峻的军法使人心惊胆战,当官的重大,士兵的性命微贱。锋利的箭镞穿透骨头,飞扬的沙粒直扑人面。敌我两军激烈搏斗,山川也被震得头昏眼花。声势之大,足以使江河分裂,雷电奔掣。何况正值极冬,空气凝结,天地闭塞,寒气凛冽的翰海边上,积雪陷没小腿,坚冰冻住胡须。凶猛的鸷鸟躲在巢里休息,惯战的军马也徘徊不前。绵衣毫无暖气,人冻得手指掉落,肌肤开裂。在这苦寒之际,老天假借强大的胡兵之手,凭仗寒冬肃杀之气,来斩杀屠戮我们的士兵,半途中截取军用物资,拦腰冲断士兵队伍。都尉刚刚投降,将军又战死了。尸体僵仆在大港沿岸,鲜血淌满了长城下的窟穴。无论高贵或是卑贱,同样成为枯骨。说不完的凄惨哟!鼓声微弱啊,战士已经精疲力竭;箭已射尽啊,弓弦也断绝。白刃相交肉搏啊,宝刀已折断;两军迫近啊,以生死相决。投降吧?终身将沦于异族;战斗吧?尸骨将暴露于沙砾!鸟儿无声啊群山沉寂,漫漫长夜啊悲风淅淅,阴魂凝结啊天色昏暗,鬼神聚集啊阴云厚积。日光惨淡啊映照着短草,月色凄苦啊笼罩着白霜。人间还有像这样令人伤心惨目的景况吗?
我听说,李牧统率赵国的士兵,大破林胡的入侵,开辟疆土千里,匈奴望风远逃。而汉朝倾全国之力和匈奴作战,反而民穷财尽,国力削弱。关键是任人得当,哪在于兵多呢!周朝驱逐玁狁,一直追到太原,在北方筑朔方城防御,尔后全军凯旋回京,在宗庙举行祭祀和饮宴,记功授爵,大家和睦愉快而又安适。君臣之间,端庄和蔼,恭敬有礼。而秦朝修筑长城,直到海边都建起关塞,残害了无数的人民,鲜血把万里大地染成了赤黑;汉朝出兵攻击匈奴,虽然占领了阴山,但阵亡将士骸骨遍野,互相枕藉,实在是得不偿失。
……
古文观止
前言
《古文观止》成书于清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是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两人选编的古代散文选集。吴乘权,字楚材,浙江清山阴州山(今浙江绍兴)人。他酷爱研习古文,熟读经史,但是屡试不中,以授馆终其一生。除参与选编《古文观止》外,他还主编了的历史普及读本——《纲鉴易知录》。吴大职,字调侯,嗜古学而才器过人,但是与叔父一样,他一生的主要经历也是授馆教书。起初,二吴只是为给童子讲授古文而编了一些讲义,后来逐年讲授,对古文的见解越来越深,讲义越编越精,于是他们“辑平日之所课业者若干首”为一书。为此书作序的吴楚材族伯吴兴祚称编选此书的目的是“正蒙养而裨后学”,作为家塾的训蒙读本。
“古文”一词出自唐代文豪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是与六朝时期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的概念。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流行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文风,韩愈又提出“有道即有文”、“文以载道”的思想,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极大影响。后世“古文”遂成为文言文的代称。值得注意的是,《古文观止》虽然以古文为号,但并不排斥骈文,一些精彩的骈文如《阿房宫赋》等也收录其中,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观止”则典出《左传》的“季札观周乐”一节: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韶箾》乐舞之后,赞叹道:“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意指《韶箾》是音乐水平的。二吴将文集取名“古文观止”意指收录的文章代表了文言文的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则观止矣。事实也证明了这一说法,自此书付印问世以来,流传甚广,雅俗共赏,影响极为广泛。书中选编了上启东周下至明代的二百二十二篇散文作品,其中绝大多数为古文,个别为骈文中的经典作品,题材涉及史传、策论、游记、书信、笔记等。由于入选作品题材广泛、代表性强、语言简洁,篇幅短小精髓,言辞优美,非常适合初涉古文的儿童,至今我国的文言文教材中,仍有很多篇章由此书辑录。鲁迅先生认为《古文观止》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与《文选》以来的古文选本相比,它包括的时代既长,卷帙又不甚多,而且文章的体裁多样,较少派别的偏见,可谓广收博采,而又繁简适中。
《古文观止》所选基本上均为历代传诵名篇,不仅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代散文大观,也是一部活生生的散文发展史。全书按时代先后排列,每个时期都有重点作家和作品。由此可以纵观古文发展的源流,也可以分析各个作家的不同风格。每篇文章又都有简要的评注,辅助读者理解文义,掌握行文的章法。虽然是为蒙童和普通古文爱好者所选编,但一点也没有媚俗的气息,这些不朽的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成熟的人生经验、精深的文章美学,乃至博远的宇宙哲理。在中国浩淼的散文之海里,之作实在太多了,而《古文观止》所选作品真是做到了蒙童读来不高,学人读来不低,堪称雅俗共赏。
我必须承认,《都市植物图鉴:城市角落里的生命力》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对一本“科普读物”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物种识别手册,但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城市生态的田园牧歌。作者的观察力极其敏锐,他关注的不是那些大花园里精心培育的观赏花卉,而是那些顽强地在人行道裂缝、废弃墙角、甚至是屋顶水泥板下生长的“野草”和“杂卉”。书中对苔藓、蒲公英、车前草这些“不起眼”的植物的描述,充满了赞美和敬意。他不仅详细描述了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命周期,更深入挖掘了它们在人类历史中的隐秘用途,比如某些路边的嫩芽曾是饥荒年代的救命粮,某些看似低矮的植物却是精妙的生物指示剂。这本书改变了我对“美”的定义,让我开始留意脚下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微小生命。它教会我,真正的生命力往往在最贫瘠的环境中展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每次走在街上,我现在都会不由自主地寻找那些“书上说的”生命,这无疑丰富了我对日常生活的感知。
评分坦白说,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才购入这本《风物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秘录》的。起初我有点抗拒,因为我对这类“记录性”的读物总觉得缺少故事性。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记录的不是冷冰冰的流程和技艺,而是渗透在技艺背后的“人”。作者走访了全国各地,记录了那些坚守传统的老匠人、老艺人的生活侧面。比如关于徽州木雕的那一章,不只是描述了榫卯结构的精巧,更着墨于一位传承人如何平衡商业需求与艺术坚持的内心挣扎,那种对“慢工细活”的执着与无奈,读来令人动容。这本书的摄影和插图质量也堪称一流,那些手工绘制的图样和现场拍摄的特写,仿佛能让人闻到木料的清香,听到锤子的敲击声。它让我意识到,非遗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生生的、需要我们去理解和尊重的文化血脉。它成功地将宏大的文化遗产保护议题,落脚到了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身上,极富温度和人文关怀。
评分对于一个常年与数据和代码打交道的技术人员来说,阅读《宇宙简史:从奇点到未来》简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炉火纯青,从大爆炸的瞬间开始,娓娓道来,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一支蜡烛,引导我们穿越上百亿年的时空。最难能可贵的是,它在保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门槛。作者对于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解释,往往采用类比和隐喻的手法,而不是堆砌复杂的数学公式,这使得像我这样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领略到宇宙学的宏大魅力。我尤其欣赏其后半部分对“时间本质”的探讨,书中将时间不仅仅看作物理维度,更融入了信息论和熵增的概念,引发了我对存在意义的重新思考。读完后,你会感到一种奇妙的谦卑感——你对宇宙的了解何其渺小,但同时又有一种强烈的联结感——你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诞生于那场伟大的爆炸之中。这本书让人在仰望星空时,不再感到孤独。
评分这本《中华诗词鉴赏录》简直是诗词爱好者的福音!我原本以为自己对古典诗词已经有了不错的了解,但翻开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知识的匮乏。作者的眼光独到,不像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选本,而是将选取的篇目进行深入的、多维度的剖析。它不光是简单地讲解字面意思,更是挖掘了每一首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作者心境,甚至是当时社会风气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比如,对唐代边塞诗的解读,作者没有停留在“气势磅礴”的表象,而是细致地分析了盛唐与中晚唐边塞诗在基调上的微妙转变,那种家国情怀的承载与时代焦虑的投射,读来让人拍案叫绝。再比如,婉约派词作的赏析部分,其细腻程度令人叹服,将那些看似柔弱的文字中蕴含的坚韧与深情,剖析得淋漓尽致。排版设计也十分用心,古朴又不失现代的清晰度,阅读体验极佳。每读完一篇赏析,都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被拓宽了一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又加深了一层。这本书绝不是快餐式的读物,它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方能体会其中三昧。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我的书架,无意中重新发现了这本《哲思之径:西方经典思想导读》。说实话,初次拿到这本书时,我对它的期待值并不高,觉得这种入门级的导读类书籍无非就是对康德、柏拉图这些大人物的生平做一个简单的罗列。可实际阅读下来,我的看法彻底颠覆了。这本书的叙事逻辑非常高明,它没有采用严格的年代顺序,而是根据思想流派的核心问题进行穿插对比,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在不同的思想家之间互相映照,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作者的笔触十分凝练,尤其在阐述“存有论”和“认识论”的演变时,他总能用一两个精妙的比喻,将抽象的概念瞬间具象化。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自由意志”的讨论,作者巧妙地引入了现代神经科学的观点来对照古希腊的思辨,这种跨学科的对话,让古老的哲学焕发出了惊人的生命力。读完这本,我感觉自己对“我是谁?我如何认识世界?”这两个最根本的问题,有了一个更清晰的框架去思考,它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更深层次思辨的大门,绝对是学术新人的必备良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