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钟书国学精粹:三字经
定价:20.00元
售价:13.6元,便宜6.4元,折扣68
作者: 王应麟,洪镇涛,柳婷 注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67101876
字数:
页码:21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三字经》,为古代启蒙教育的教材,与《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合称“三百千千”,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三字经》不仅读来轻松愉快,而且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朝代更迭、人际交往、史地天文、伦理道德、理想信仰、民间传说等一一囊括其中,无怪乎它素有“袖里通鉴纲目”的美誉。
n《钟书国学精粹:三字经》是《三字经》的注译本,由王应麟编写,洪镇涛主编,柳婷注译。
目录
章 百年树人,贵有专方 n
人之初,性本善, n
性相近,习相远。 n
苟不教,性乃迁, n
教之道,贵以专。 n
昔孟母,择邻处, n
子不学,断机杼。 n
窦燕山,有义方, n
教五子,名俱扬。 n
养不教,父之过; n
教不严,师之惰。 n
子不学,非所宜, n
幼不学,老何为? n
玉不琢,不成器; n
人不学,不知义。 n
n
第二章 习礼知义,孝悌为本 n
为人子,方少时, n
亲师友,习礼仪。 n
香九龄,能温席, n
孝于亲,所当执。 n
融四岁,能让梨, n
弟于长,宜先知。 n
首孝弟,次见闻, n
知某数,识某文。 n
n
第三章 增广见闻,博闻强识 n
一而十,十而百, n
百而千,千而万。 n
三才者,天地人; n
三光者,日月星。 n
三纲者:君臣义, n
父子亲,夫妇顺。 n
日春夏,日秋冬, n
此四时,运不穷。 n
日南北,日西东, n
此四方,应乎中。 n
日水火,木金土, n
此五行,本乎数。 n
日仁义,礼智信, n
此五常,不容紊。 n
稻粱菽,麦黍稷, n
此六谷,人所食。 n
马牛羊,鸡犬豕, n
此六畜,人所饲。 n
日喜怒,日哀惧, n
爱恶欲,七情具。 n
匏土革,木石金, n
丝与竹,乃八音。 n
高曾祖,父而身, n
身而子,子而孙, n
自子孙,至玄曾, n
乃九族,人之伦。 n
父子恩,夫妇从, n
兄则友,弟则恭, n
长幼序,友与朋, n
君则敬,臣则忠, n
此十义,人所同。 n
n
第四章 经史子集,常读常新 n
凡训蒙,须讲究, n
详训诂,名句读。 n
为学者,必有初, n
小学终,至四书。 n
《论语》者,二十篇, n
群弟子,记善言。 n
《孟子》者,七篇止, n
讲道德,说仁义。 n
作《中庸》,子思笔, n
中不偏,庸不易。 n
作《大学》,乃曾子, n
自修齐,至平治。 n
《孝经》通,四书熟, n
如六经,始可读。 n
《诗》《书》《易》,《礼》《春秋》, n
号六经,当讲求。 n
有《连山》,有《归藏》, n
有《周易》,三易详。 n
有典谟,有训诰, n
有誓命,《书》之奥。 n
我周公,作《周礼》, n
著六官,存治体。 n
大小戴,注《礼记》, n
述圣言,礼乐备。 n
日《国风》,日《雅》《颂》, n
号四诗,当讽咏。 n
《诗》既亡,《春秋》作, n
寓褒贬,别善恶。 n
三传者,有《公羊》, n
有《左氏》,有《毂梁》。 n
经既明,方读子, n
撮其要,记其事。 n
五子者,有荀扬, n
文中子,及老庄。 n
n
第五章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n
经子通,读诸史, n
考世系,知终始。 n
自羲农,至黄帝, n
号三皇,居上世。 n
唐有虞,号二帝, n
相揖逊,称盛世。 n
夏有禹,商有汤, n
周文武,称三王。 n
夏传子,家天下, n
四百载,迁夏社。 n
汤伐夏,国号商, n
六百载,至纣亡。 n
周武王,始诛纣, n
八百载,长久。 n
周辙东,王纲坠, n
逞干戈,尚游说。 n
始春秋,终战国, n
五霸强,七雄出。 n
赢秦氏,始兼并, n
传二世,楚汉争。 n
高祖兴,汉业建, n
至孝平,王莽篡。 n
光武兴,为东汉, n
四百年,终于献。 n
魏蜀吴,争汉鼎, n
号三国,迄两晋。 n
宋齐继,梁陈承, n
为南朝,都金陵。 n
北元魏,分东西, n
宇文周,与高齐。 n
迨至隋,一土宇, n
不再传,失统绪。 n
唐高祖,起义师, n
除隋乱,创国基。 n
二十传,三百载, n
梁灭之,国乃改。 n
梁唐晋,及汉周, n
称五代,皆有由。 n
炎宋兴,受周禅。 n
十八传,南北混。 n
辽与金,帝号纷, n
迨灭辽,宋犹存。 n
至元兴,金绪歇, n
有宋世,一同灭。 n
并中国,兼戎狄, n
九十年,国祚废。 n
明太祖,久亲师。 n
传建文,方四祀。 n
迁北京,永乐嗣, n
迨崇祯,煤山逝。 n
清太祖,膺景命, n
靖四方,克大定。 n
至世祖,乃大同, n
十二世,清祚终。 n
廿二史,全在兹, n
载治乱,知兴衰。 n
读史者,考实录, n
通古今,若亲目。 n
n
第六章 为学之道,在勤在恒 n
口而诵,心而惟, n
朝于斯,夕于斯。 n
昔仲尼,师项橐, n
古圣贤,尚勤学。 n
赵中令,读《鲁论》, n
彼既仕,学且勤。 n
披蒲编,削竹简, n
彼无书,且知勉。 n
头悬梁,锥刺股, n
彼不教,自勤苦。 n
如囊萤,如映雪, n
家虽贫,学不辍。 n
如负薪,如挂角, n
身虽劳,犹苦卓。 n
苏老泉,二十七, n
始发愤,读书籍。 n
彼既老,犹悔迟, n
尔小生,宜早思。 n
若梁灏,八十二, n
对大廷,魁多士。 n
彼既成,众称异, n
尔小生,宜立志。 n
莹八岁,能咏诗, n
泌七岁,能赋棋。 n
彼颖悟,人称奇, n
尔幼学,当效之。 n
蔡文姬,能辨琴, n
谢道韫,能咏吟。 n
彼女子,且聪敏, n
尔男子,当自警。 n
唐刘晏,方七岁, n
举神童,作正字。 n
彼虽幼,身已仕, n
尔幼学,勉而致。 n
有为者,亦若是。 n
犬守夜,鸡司晨, n
苟不学,曷为人? n
蚕吐丝,蜂酿蜜, n
人不学,不如物。 n
幼而学,壮而行, n
上致君,下。 n
扬名声,显父母, n
光于前,裕于后。 n
人遗子,金满篙, n
我教子,惟一经。 n
勤有功,戏无益, n
戒之哉,宜勉力。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个人的学习习惯偏向于结构化的梳理,希望对知识点能够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后再进行深入研究。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似乎深谙读者的求知心理,总能在关键节点提供清晰的脉络图或逻辑框架,帮助读者快速定位当前学习内容的上下文和历史地位。这种“先搭骨架,再填血肉”的编排思路,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我发现自己不再需要频繁地在不同章节之间跳转来建立联系,因为作者已经在前面为我铺垫好了清晰的认知路径。这对于系统性地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是至关重要的,更何况是博大精深的国学领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集合,更像是一套经过精心设计的学习方法论的载体。
评分从装帧的细节来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准完全称得上是“传世”级别。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拿在手里有沉甸甸的质感,阅读时也不会反光刺眼,长时间阅读下来对眼睛也十分友好。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版式设计上巧妙地融入了传统美学元素,比如行距、字体的选择,都经过了细致的推敲,使得整体视觉效果既古朴又不失现代的清晰度。许多传统书籍为了追求复古而牺牲了可读性,但这本却完美地避开了这个陷阱。它做到了古为今用,在继承传统韵味的同时,完全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可以说,从触觉到视觉,这本书都在不断地向读者传递一种“敬畏”和“珍视”的信号,这本身就是对国学精神的一种无声弘扬。这种对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无疑提升了整套书的收藏价值。
评分这本《钟书国学精粹》系列的书籍,光是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典雅的气息,让人一上手就感觉抓住了传统文化的脉络。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内容编排上的匠心独运,虽然我这次拿到的是其中一本,但从它的整体气质就能推测出整个系列的严谨性。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浮躁的快餐读物,试图用花哨的排版和夸张的标题来吸引眼球,而是选择了最朴素、最能体现国学深厚的文字和布局。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书房,空气中弥漫着墨香,耳边响起的是先贤的教诲。这种氛围的营造,对于想真正沉浸式学习传统文化的人来说,是极其珍贵的。它更像是一份引路图,指引你进入更深层次的学问殿堂,而不是急于给出肤浅的结论。那些精心挑选的章节和注释,都体现了编者深厚的学术功底,绝非简单的资料堆砌,而是经过了细致的打磨和深度的思考。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感悟,这种持续的价值输出,是衡量一本优秀国学读物的重要标准。
评分与其他一些强调“速成”和“技巧”的国学读物相比,这套《钟书国学精粹》系列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对知识本源的尊重和敬畏。它不急于灌输任何时髦的“成功学”或“人生哲理”,而是耐心地引导读者去品味古人文字中蕴含的深层智慧和历史的厚重感。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一种沉淀下来的力量,那是一种历经时间淘洗后依然闪耀光芒的真实学问。它要求读者付出时间和心力去咀嚼和消化,而不是囫囵吞枣。这种对阅读者心性的磨砺,或许比直接获取到的知识本身更为宝贵。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启迪心智,让人在阅读中反思自我,并对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它是一剂清心丸,能让浮躁的心灵得以安顿。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对这类“精粹”类书籍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总觉得它们为了追求“精”而牺牲了“深”,最终流于表面。然而,翻开这本书的内页后,我的顾虑被彻底打消了。它在处理那些经典文本时,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保证了原汁原味的呈现,又通过精准到位的解读,消除了现代读者在理解上的隔阂。尤其是在对某些晦涩难懂的古代语汇和历史典故进行阐释时,作者没有采用那种故作高深的学院派术语,而是选择了清晰、流畅且富有逻辑性的白话来梳理脉络,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这种平易近人的讲解方式,让那些原本觉得国学遥不可及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跨入这扇大门。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先贤的思想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可以被现代人理解和应用的智慧结晶。这种对读者体验的重视,体现了编纂者真正的仁爱之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