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茶经译注(外三种)
定价:22.00元
售价:15.0元,便宜7.0元,折扣68
作者:(唐)陆羽,宋一明注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3257806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陆羽编*的《茶经译注(外三种)(精)》既是中国茶学的拓荒之作,又是后世茶书的楷模。《茶经》的出现,对唐代饮茶风气的进一步流行,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书中详细描述了复杂、细致的制茶、煎茶、饮茶的方法,使人倍感雅致;记载的饮茶史料,也增添了饮茶的趣味。《茶经》共十篇,分别论述了茶的起源与鉴别方法、制造饼茶的工具、饼茶的制作、煎茶与饮茶的器具、煎茶的方法、茶的饮用、有关茶的史料、茶叶的产区、简单的制作方法、茶图等十个大的方面。在其中的《一之源》、《二之具》等前六篇中,陆羽提出了自己创设的一整套涉及采茶、蒸青、焙制、碾末、煎饮乃至鉴别的方法。这是《茶经》中*为核心的部分。
前言
凡例
茶经
一之源
二之具
三之造
四之器
五之煮
六之饮
七之事
八之出
九之略
十之图
茶录
序
上篇 论茶
下篇 论茶器
后序
品茶要录
序
一、采造过时
二、白合盗叶
三、入杂
四、蒸不熟
五、过熟
六、焦釜
七、压黄
八、渍膏
九、伤焙
十、辨壑源、沙溪
后论
茶疏
产茶
今古制法
采摘
炒茶
齐中制法
收藏
置顿
取用
包裹
日用顿置
择水
贮水
舀水
煮水器
火候
烹点
秤量
汤候
瓯注
荡涤
饮啜
论客
茶所
洗茶
童子
饮时
宜辍
不宜用
不宜近
良友
出游
权宜
虎林水
宜节
辨讹
考本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类古籍的解读会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文字流畅自然,完全没有那种“老学究”式的说教腔调。尤其是那“外三种”的补充内容,简直是神来之笔,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中国茶文化全貌的认知。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宋代点茶法和斗茶习俗的描述,那场景想象起来都让人热血沸腾,充满了文人墨客间的风雅较量。译者在处理这些对比鲜明的饮茶方式时,非常注重文化背景的衔接,使得不同时期的茶文化演变脉络清晰可见。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季节采摘的茶叶特性的分析也极其精准,让我对不同种类的茶有了更具象的认识。我甚至按照书里的指导,尝试了书中提到的一种古代的“煎茶法”,虽然过程繁琐,但最终品尝到的茶汤味道确实与现代冲泡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品味,纸张的质感和排版都很舒服,读起来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评分作为一个对传统工艺有着执着追求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我的“精神食粮”。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其技术层面的细致讲解。书中对茶叶制作过程中“杀青”、“揉捻”、“烘焙”等关键步骤的描述,简直就是一本微型的制茶工艺教材。它不仅告诉你“怎么做”,更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背后蕴含的物理和化学原理被阐述得深入浅出。我曾尝试在自家的后院里种上几株茶苗,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尤其是在发酵程度的把控上,书中提供的经验值对我帮助极大。此外,外附的三种文献,各有侧重,有的偏向于药用价值,有的侧重于茶与禅宗思想的结合,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我对“茶”这个简单的概念有了宏大而立体的理解。读完后,我不再是单纯地品味茶汤的甘甜,更能体会到背后凝聚的人类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这绝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反复咀嚼、常读常新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其学术的严谨性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前人文字,而是在现代审视下对经典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考古发掘”。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典故,译注者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既保留了原文的古朴风貌,又通过现代语言进行精准点拨,做到了雅俗共赏。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茶文化中“和、静、清、寂”这些核心精神的提炼和阐释,这些超越了饮茶本身的概念,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美学的方方面面。我发现,许多现代生活中被忽略的“慢”与“静”,恰恰是古人饮茶时追求的最高境界。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在匆忙的工作间隙,用一种仪式感来对待手中的一杯茶,这极大地缓解了我的焦虑。它就像一位沉静的智者,引导着读者回归本心,审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比任何物质上的收获都来得珍贵。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主要是冲着“译注”二字去的,期望能看到对经典文本的精准解读。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它在文本校对和注释的准确性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细节控如我,对其中引用到的其他古籍的出处标注、版本差异的比较等都进行了仔细查阅,发现编者在考证工作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很多地方的考据甚至比我手头的一些专业资料还要详尽。更难能可贵的是,外附的三种材料,视角独特,一篇侧重于茶在文学创作中的意象流变,另一篇则探讨了茶与边疆民族文化的交流史。这种将纯粹的文献学研究与跨学科的文化探讨相结合的编排方式,使得整本书的知识密度非常高,信息量巨大却不显杂乱。对于有志于深入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学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书,它提供的扎实基础和广阔的延伸思考空间,是其他任何泛泛之作所无法比拟的。我打算把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以便随时翻阅。
评分这本《茶经译注(外三种)》实在是让我爱不释手,简直是茶道爱好者的宝典!我最近迷上了研究茶的历史和文化,从最基础的茶叶种植、采摘,到精妙的冲泡技艺,都想一探究竟。这本书的译注部分做得非常到位,把原文中的一些古老词汇和复杂的礼仪都解释得清晰明了,即便是像我这样刚入门的新手也能轻松理解。特别是对于那些关于唐宋时期饮茶风俗的描述,简直像一幅生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我特别喜欢它对茶具的细致考究,从煮茶的铜罐到品茗的茶盏,每一样器皿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使用讲究,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感受到古人的雅致生活。作者的注释功力深厚,引经据典,将《茶经》的深远影响和在茶文化史上的地位阐释得淋漓尽致。读完后,我对茶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解渴”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和文化传承。每一次泡茶,我都会不自觉地回想起书中的片段,那种将日常行为提升为艺术实践的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