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90年中人与事 共和国成长轨迹
定价:23.00元
售价:15.6元,便宜7.4元,折扣67
作者:北京支部生活杂志社著
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53000311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22kg
“五年计划”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戋的总蓝图。60年来,中国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制定与实施了11个“五年计划”。
回顾一个个“五年计戋”的推进,探手经济展、国家进步背后的思想脉络,不仅能让人清晰地看到共和国成长的历史轨迹,而且能让人感受到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风风雨雨、一个社会主火共和国探索发展的曲曲折折。
◎题记门
◎奠基之役(1953年至l957年)
从稳定社会动荡中起步
要“四路进兵”,不要四面出击
怎么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条贯穿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个五年计划干什么
发展重点的争论
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选择
重点项目搭起工业体系的基本骨架
两个“一升一降”见端倪l
◎曲之必东(1958年至l965年)
提早完成工业化
反保守与反冒进的平衡
“二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计划指标一改再改
纠“左”与反右的反复
五年计划八年才完成
调整什么,怎么调整
发展亮点让世界瞩目
◎备战备荒(1966年至l970年)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
“两个拳头、一个屁股”
御敌除患建三线
有骨有肉的计划
打与不打进退自如
富有远见的重大战略
社会动荡中的经济前行
◎逆水行舟(1971年1975年)
一份先天不足的计划
“四五”期间的中心任务
整顿纠偏初见成效
“四三方案”向西方发达国家敞开国门
大刀阔斧进行第二次整顿
生育也是计划问题
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起步
◎转折(1976年至1980年)
没有独立文本的五年计划
中国发展道路的再选择
历史转折的思想先导’
共和国发展的新起点
调整是纠偏,更是为了加速发展
改革开放在自我反思中起步
◎探索新路(1981年至1985年)
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深刻转变
个以小康为目标的五年计划
从单纯发展经济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重视经济效益成为整个计划的灵魂
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由农村向城市推进
由单一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
……
◎攻坚破难(1986年至1990年)
◎加快推进(1991年至1995年)
◎两大转变(1996年至2000年)
◎全面发展(2001年至2005年)
◎和谐蓝图(2006年至2010年)
◎走向回眸(1949年至2010年)
◎后记
刘陈德,高级记者,现任前线杂志社总编辑,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委,北京市新闻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戏剧家协会会员。创作新闻作品600余篇,有90余篇分别获得全国和省市级新闻作品一、二等奖,担任国家重点出版项目《辉煌50年》中的子项目《辉煌50年北京》图书的总撰稿人和主编。著有长篇报告文学《丰碑》、《乙酉大洗礼》,长篇散文诗《感动》和作品选编《滴水集》等。创作话剧剧本《杨为民》,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公演。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没有采用完全线性的叙述方式,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不同视角的片段和主题性的章节,使得整体阅读体验如同拼图一般,需要读者主动参与构建完整的历史画面。这种非传统的叙事手法,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年代回顾变得富有探索的乐趣。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对照着地图或者查阅一些背景资料,来更好地理解特定事件发生的地域和背景,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互动。作者对史料的挖掘和整合能力令人赞叹,那些看似散落在时间碎片中的零星信息,被作者用一种极为融洽的方式编织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一张宏大而又脉络清晰的时代图景。读完一章,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急切地想知道下一个转折点将如何展开,如何影响后续的人生轨迹。
评分我喜欢这本书所透露出的一种谦逊而又坚定的历史观。它没有过度美化或妖魔化任何一个时间段,而是力求呈现出一种复杂性、矛盾性和人性的真实面貌。作者似乎深知历史记录的局限性,因此在关键的判断和结论上,总是留有一定的空间给读者自行思辨,而不是强行灌输某种单一的价值导向。这种开放性使得这本书具有很强的再阅读价值,随着我个人阅历的增长,或许会对书中某些情节产生全新的理解。它更像是提供了一份珍贵的“现场记录”,让后来者得以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历史认知框架。这本书的厚重感并非来自于篇幅的冗长,而是源于其对所涉猎时代精神的深刻把握和诚恳致敬。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极具年代感,厚重的纸张,泛黄的书页边缘,仿佛真的能触摸到时光的纹理。我特意选了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清茶,翻开它,立刻就被一种沉淀下来的历史气息所包裹。虽然我个人的记忆大多停留在更晚的时期,但通过文字,我仿佛能窥见那个特定年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不是宏大叙事下的冰冷记录,而是充满了鲜活的个体经历和细腻的情感波动。书中那些关于日常琐事的描摹,比如粮票的使用、邻里间的互助、特定时期流行的口号,都让我这个后辈感到既陌生又亲切。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一窥父辈们奋斗的足迹,体会他们面对时代洪流时的坚韧与乐观。这种真实感是很多官方文献无法给予的,它将那些遥远的事件拉回到了可感知的温度。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思考现代社会与那个时代的巨大差异。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集体行动和集体记忆,在如今这个强调个人主义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也令人唏嘘。那些描绘个体命运与时代背景交织的篇章,尤其引人入胜。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这些事件时所付出的心血,他/她似乎不仅仅是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在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对于当时的人意味着什么”。文字的张力在于它的克制与爆发并存,在叙述重大转折时,笔触冷静客观,但在描写个体情感冲击时,又能瞬间点燃读者的共鸣。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编年史,具备了更持久的文学价值。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一个物件、一句无心之语,都能成为解析那个时代精神内核的关键线索。
评分从文学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时而如同老一辈人讲述往事的娓娓道来,充满了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时而又转为一种冷静、近乎学术的分析笔调,对某些社会现象进行深刻剖析。这种风格的张弛有度,避免了叙事上的单一化疲劳。尤其是一些人物的侧写,刻画得入木三分,那些鲜活的面孔仿佛跃然纸上,让人相信他们是真实存在过,挣扎过,奋斗过。对我而言,阅读这些文字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能感受到前辈们在面对物质匮乏时的智慧,以及他们对未来抱有的那种近乎宗教般的信念。这种精神力量的传承,才是这本书给予现代读者最宝贵的财富,它提醒着我们,脚下的每一步,都承载着无数人的努力与牺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