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工部厂库须知(明代万历刻本)
定价:99.00元
售价:67.3元,便宜31.7元,折扣67
作者:何士晋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0101243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史料和基础文献,尤其对明代的官方建筑知识,特别是从宏观经济控制和度算方面做了相当清晰的记录与说明。既有官府专书的性质,也是个人和集体撰述的成果,更包括将早已在民间流传的口诀或抄本,加以摘录、集编而成手册或大全式的技术、经济资料集的特点。
工部厂库须知·引
工部厂库须知·叙
工部厂库须知·凡例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一
巡视提琉·工部复疏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二
厂库议约
节慎库条议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三
营缮司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四
三山大石窝
都重城
修仓厂
缮工司
见工灰石作
清匠司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五
琉璃黑窑厂
神木厂
山西大木厂
台基厂(以上皆营缮司分差)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六
虞衡司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七
宝源局
街道厅
验试厅(以上皆虞衡司分差)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八
盔甲王恭厂(虞衡司分差)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九
都水司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十
通惠河
六科廊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十一
器皿厂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十二
屯田司
柴炭台基厂
从装帧和刻印的特点来看,这本书带着浓厚的晚明气象,那种略显粗糙却又力求清晰的刻印风格,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触感。那种油墨的沉香,纸张的泛黄,无声地诉说着它在书房中被翻阅、被存放了数百年的光阴。虽然内容本身是关于“公事”,关于冷冰冰的规章制度,但作为“万历刻本”,它本身就具有了文物属性。我尝试去想象,在万历年间,工部某位负责校对的官员,是如何拿着毛笔在稿子上勾画批注,又是如何催促刻工将这些繁复的规矩镌刻上木板的。这种对实物载体的关注,让我对文本的内容产生了一种疏离感之外的亲近感。它提醒我,这些制度并非空中楼阁,而是被刻印出来,流传下去,影响着一代代人的具体操作。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侵蚀和流传过程中的损耗,某些页面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留下了无法弥补的空白,这也更加深了阅读的难度——你永远无法确定,你看到的全部是否就是作者原本想要表达的全部。
评分这部书,听名字像是工部那些衙门里专门管库房、管物料进出的规章制度汇编,想来应该挺枯燥乏味的,毕竟是官方文书,讲究的是规范和条文,缺少了些许人情味和故事性。我原本是抱着研究明代官僚体系运作或者材料管理制度的心态去翻阅的,期待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关于当时工程物资调配、账目核算流程的蛛丝马迹。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却让我有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收获可能不是我最初期望的那种“故事性”的收获。这部书的价值,更像是提供了一个观察明代中晚期国家机器如何处理“物”的侧面窗口。它不是那种引人入胜的史学专著,也不是那种描绘市井百态的小说,它更像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矿石,需要细心甄别才能发现其中蕴含的时代信息。如果期待从中读到戚继光练兵的轶闻,或者张居正改革的宏大叙事,那恐怕要大失所望了。它呈现的是基层的、执行层面的细节,那些看似繁琐的“须知”背后,藏着的是整个庞大帝国维持运转的微小齿轮是如何咬合的。初读时,光是那些复杂的品名和度量衡就足以让人头大,但深入下去,便能体会到古人办事的那种严谨与保守,以及在信息传递和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滞涩与混乱。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相当高,特别是对于一个非专业历史研究者来说。它不是那种能让你在茶余饭后随便翻翻,能获得即时满足感的读物。它需要你带着一个“历史侦探”的心态去审视每一个字、每一条规定。想象一下,翻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可能是一长串关于木材规格、矿石纯度或者布匹重量的精确要求,这些要求在今天的标准看来或许已经过时甚至难以考证,但在当时,这无疑是确保工程质量和防止贪腐的重要防线。我最初试图去理解这些条文背后的逻辑,比如为何某种木材只能用于屋顶的特定部位,或者某个库房的锁具必须采用何种材质。这种理解过程本身,就是一场与古人思维方式的对话。它让我意识到,古代的“须知”绝非简单的罗列,它们是权力结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相互作用下的产物。然而,这种对话是费力的,需要不断查阅其他相关文献来佐证和对比,否则很容易陷入对单一文本的片面解读。因此,这本书更像是一份严肃的学术资料,而不是轻松的消遣之作,它要求的是耐心,以及对“体制史”的浓厚兴趣。
评分这部《工部厂库须知》,在我看来,是研究明代社会对“秩序”的渴望与现实中“混乱”的张力的一份绝佳注脚。一方面,工部试图通过如此详尽的规章制度,将所有物质流动的环节纳入严密的控制之下,以期达到高效、廉洁、有序的目标;另一方面,我们都知道,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再完美的规章制度也常常被“人”的因素所侵蚀。所以,阅读这本书,我常常会忍不住进行一种“反向解读”——即推测,在哪些环节最容易出现漏洞?哪一条规定最容易被规避?比如,对于库房出入的层层审批,我们能看到政府对物资安全的重视,但也反向印证了当时盗窃或中饱私囊的可能性是长期存在的威胁。这种在条文的“应当如此”与历史的“实际如此”之间的对比和思索,才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乐趣。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做事,而是在教你如何理解制度的局限性,以及制度是如何被权力游戏所渗透的。
评分坦白说,如果让我向一个对明史毫无兴趣的朋友推荐这本书,我会非常谨慎。它缺乏一般意义上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它的语言是高度专业化和功能性的,充满了当时的官僚术语和计量单位,读起来就像在啃一块坚硬的干粮,需要大量的水分(即背景知识)来辅助消化。它不会让你捧腹大笑,也不会让你为英雄的命运扼腕叹息。这本书的价值,更像是为那些深挖历史细节的学者准备的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它让你得以近距离观察“治理”这一行为本身的复杂性。它没有提供宏大的哲学思考,却在最细微的物质管理层面,展现了一个帝国在维持自身存在时所付出的巨大心力。最终,合上这本书,我并没有获得一个清晰的、线性的叙事,而是在脑海中留下了一系列关于重量、尺寸、审批链条和责任划分的碎片化印象,这些碎片共同构成了一个沉重而又无比真实的、关于明代国家行政侧影的集体记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