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季刊(第8期)

国学季刊(第8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泽逊 编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学术期刊
  • 文化
  • 历史
  • 哲学
  • 文学
  • 中国文化
  • 思想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山东人民
ISBN:9787209106719
商品编码:29705970118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国学季刊(第8期)
  • 作者:编者:杜泽逊
  • 定价:32
  • 出版社:山东人民
  • ISBN号:978720910671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12-01
  • 印刷时间:2017-1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94
  • 字数:180千字

内容提要

《国学季刊》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尼山学 堂主办的学术季刊,每年四期,繁体横排,16开本, 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季刊主要登载与我国古代 传统学术相关的各种专门性研究论文,内容涵盖经、 史、子、集四大部分。刊登文章一律以学术质量为标 准,推崇实学,鼓励创新,不拘形式,不限文体,字 数一般在15000字以内。目的是按照古典学术自身的 特点和发展规律,能够培养出一批学科基础宽厚,能 够潜心中国古典学术研究,继承、研究、创新中国古 典学术和传统文化,能够“继*学、铸新知”的拔尖 人才。
     本书为第8期,由杜泽逊主编。
    

目录

特稿
再谈宋刻十行本《十三经注疏》
十六国时期河陇地区郭刘学派考论
《尚书·梓材》解读三则
“黄泉”词义演变考
论王念孙校《战国策》“触聋”之误的意义
先秦西京博士制度考
《世说新语》的文本话语与被制造的女性意识觉醒
略论六朝佛意“神”与中国“形神”
南宋书棚本《唐女郎鱼玄机诗》递藏述略
山魈、木客与汉文化的异族叙事:宋前山魈传说演变研究
邵雍评司马光“九分人”考论
振兴与僵化
——元仁宗时期国子教育的改革及其影响
杨慎事迹系年考辨
从弘光朝顺案看明清之际的士人抉择
整理《灵岩山志》札记
国学人物
学人的真实与学术的究竟
——尚永亮先生学术传略
关於何孟春《孔子家语注》八卷初刻暨孔胤植刻本非初刻本的补正
说明
《国学季刊》稿约


国学季刊(第八期)—— 编者寄语 尊敬的读者: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国学季刊》的第八期已经如约而至。每一次的刊发,都承载着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拳拳之心,也凝聚了众多学者、同仁的智慧与心血。本期季刊,我们继续秉持“梳理经典、探讨前沿、启迪智慧、服务社会”的办刊宗旨,精选了一系列具有学术深度与思想价值的文章,力求为广大国学爱好者提供一场丰富而深刻的文化盛宴。 本期《国学季刊》的内容,旨在多维度、深层次地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时代价值。我们深知,国学博大精深,其内涵的挖掘与阐释,需要持之以恒的探索与不懈的努力。因此,本期编委会集思广益,从历代典籍中汲取养分,关注当代国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力邀在各个学术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撰稿,力求在理论研究、历史考证、文化解读、艺术评论等多个层面,呈现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我们深信,优秀的学术著作,不仅在于其对传统文化的忠实呈现,更在于其能否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对当下的理性审视,以及对未来的积极展望。因此,本期季刊在选题策划上,尤其注重文章的原创性、思想性以及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文字,能够点燃您对国学的热爱,激发您探索中华文明智慧的火花,并从中获得启迪,丰富您的精神世界。 本期精选内容导读 本期《国学季刊》的精彩内容,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国学研究的广阔天空。我们精心挑选的每一篇文章,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与智慧,代表了当前国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和深刻见解。 一、 经典重释与思想深耕: 《论语》新解:仁爱精神的当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本篇文章深入剖析《论语》中“仁”的核心思想,结合现代社会语境,探讨仁爱精神在个人修养、社会伦理、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具体体现与实践意义。作者不仅梳理了历代学者对“仁”的解读,更着重于挖掘其超越时空的普适性,为应对当今社会种种挑战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想资源。文章从“仁”的内在德性、外在表现、以及与“礼”、“智”、“勇”等范畴的辩证关系出发,层层递进,揭示了儒家智慧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作者通过大量史实和现实案例的引入,使抽象的仁爱思想变得生动鲜活,易于理解和接受。 《道德经》中的“道”与“无”:宇宙生成论与人生智慧的辩证统一 作者对《道德经》中“道”与“无”这两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独到而深刻的阐释。文章认为,“道”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更是指导人生行为的根本原则。“无”并非虚无,而是孕育万物的潜能与可能性。通过对《道德经》相关篇章的细致解读,作者阐述了老子如何从宏观的宇宙生成论,过渡到微观的人生处世智慧,揭示了“柔弱胜刚强”、“知足不辱”、“大巧若拙”等朴素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为现代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启示。文章引用了大量道家经典原文,并结合现代物理学、哲学等相关理论,进行跨学科的对话与融汇,展现了道家思想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二、 历史钩沉与文化溯源: 唐代长安的城市规划与文化融合:一座世界性都城的历史画卷 本篇文章以唐代长安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这座伟大都城的城市规划理念、空间布局及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文章不仅详细介绍了长安城的里坊制度、街巷格局、宫殿园林等物质空间的构建,更着重分析了其作为当时世界最大、最繁华都市之一,如何通过开放包容的政策,汇聚了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并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唐代文化。作者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细致梳理和考古发现的解读,为我们重现了唐代长安作为丝绸之路东端起点,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的壮丽景象。文章的论述严谨,史料翔实,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开放与自信。 宋代文人画的兴起及其审美意趣: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寄托与时代风貌 文章聚焦于宋代文人画的独特发展,探究了其兴起的社会背景、艺术特色以及所体现的审美意趣。作者认为,宋代文人画的繁荣,是士大夫阶层在政治失意或官场之外,寻求精神寄托、表达个人情怀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山水画、花鸟画等具体画种入手,分析了宋代文人画注重写意、强调笔墨情趣、追求格调高雅的艺术特点,并结合当时社会思潮、哲学观念,解读了其中所蕴含的清雅、含蓄、寄情山水的审美取向。作者通过对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代表性画家的作品分析,勾勒出了宋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与精神世界,为理解宋代社会文化风貌提供了重要的艺术视角。 三、 哲学思辨与现代视域: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解读与实践意义 本篇论文对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这一重要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现代解读。作者阐释了“天人合一”并非简单的自然崇拜,而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以及个体与宇宙的内在联系。文章探讨了这一思想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当代议题中的价值,并提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重新审视和践行“天人合一”的理念,以期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作者结合了儒、道、释等不同思想流派对“天人合一”的论述,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实践路径。 “知行合一”在现代教育中的反思与创新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强调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本文着重探讨了这一思想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应用与反思。作者分析了当前教育中存在“重知轻行”的现象,指出了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局限性。文章从理论层面剖析了“知行合一”的深刻内涵,并结合教育实践,提出了如何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环节中,有效促进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作者引用了大量教育案例,论证了“知行合一”原则在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 文学评论与艺术鉴赏: 《红楼梦》中的女性命运悲剧:权力、家族与个体意识的冲突 本篇文章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中的女性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作者以曹雪芹原著为依据,聚焦于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主要女性角色的命运走向,探讨了她们在封建社会大家族体制下,个体意识的觉醒与命运的不可抗拒之间的深刻矛盾。文章分析了权力结构、家族规训、社会习俗等多种因素如何交织作用,最终导致了这些鲜活生命体的悲剧结局。作者的解读细腻入微,富有同情心,揭示了《红楼梦》在揭示封建社会对女性压迫方面的深刻洞察力。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写景艺术与抒情方式: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文章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写景艺术与抒情方式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鉴赏。作者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在于其“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寄托和表达作者的情感。文章从意境的营造、意象的选择、笔法的运用等方面,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诗词的写景特色,并结合具体诗篇,阐述了如何实现景物之美与情感之美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作者的鉴赏角度新颖,语言生动,引导读者深入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含蓄蕴藉与深沉意境。 编者结语: 本期《国学季刊》的内容,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洋中的几滴珍贵的露珠。我们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够抛砖引玉,激发更广泛的学术讨论与民间传承。国学研究任重道远,其魅力永恒,其价值无限。我们诚挚地感谢所有作者的辛勤付出,也期待着广大读者的支持与反馈。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在阅读本期季刊的同时,我们也热切期盼您能够与我们分享您的阅读心得与学术见解。您的每一次反馈,都将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让我们一起,在这条探索国学智慧的道路上,携手同行,共襄盛举。 祝您阅读愉快! 《国学季刊》编委会 敬上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资源整合的角度来看,这份刊物无疑是做了一次高质量的知识筛选和汇集工作。我发现它收录的几篇译注类文章,选取的都是那些在中文世界中不易获取或流传不广的异域文献的片段,并且配有详尽的校勘和比对。这对于我这种需要进行跨文化研究的学者来说,简直是节省了无数的图书馆奔波时间。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文献来源的追溯极为严谨,很多细节注释都直接指向了原始档案或善本的页码,这为后续的学术验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不是简单地展示研究成果,更像是提供了一份可供复制和检验的‘研究工具包’,体现了极高的学术诚信度,让人不得不佩服其编辑团队的细致与专业。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厚实的纸张,泛着温润的微光,摸上去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度。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古韵,那种留白的处理和字体选择,恰到好处地烘托出内容的深邃。我特意找了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上好的龙井,小心翼翼地翻开扉页。初读便被那种扑面而来的书卷气所吸引,仿佛一下子穿越回了那个文人墨客济济一堂的年代。里面的排版也十分考究,注释清晰,引文准确,看得出编辑团队在校对和细节处理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对于一个像我这样追求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光是捧着它、翻阅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尤其欣赏它对古籍原貌的尊重,没有过度现代化的处理,保留了那种原汁原味的学术气息,让人在阅读时能更专注于文本本身的力量。

评分

说实话,我平时阅读学术性刊物,最大的障碍往往在于行文的晦涩和术语的堆砌,读起来像是在啃一块硬邦邦的石头。然而,这本书的几篇札记和短评却展现出了一种难得的灵动性。它们的内容虽然基于严谨的考据,但文字的表达却颇为流畅,充满了学者的洞察力和一种近乎散文的趣味。我特别喜欢其中一篇关于古代文人笔墨习惯的小品文,作者用非常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不同朝代士大夫的书写姿态和用印偏好,读起来轻松愉悦,却又字字珠玑,让人在会心一笑之余,对历史细节有了更立体、更人性化的感知。这种在严肃与活泼之间游刃有余的平衡感,使得阅读过程中的疲劳感大大降低,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兼顾了专业性和可读性。

评分

我最近对某个特定时期的思想流变特别感兴趣,希望能找到一些深入的、非主流的解读视角。这本刊物给我的感觉是,它并没有停留在对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进行简单复述,而是非常大胆地切入了几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并且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论据支撑。比如,其中一篇关于宋代理学中“气”与“理”辨析的文章,作者不仅梳理了朱熹和陆九渊的脉络,还引入了对当时社会经济背景的考量,将抽象的哲学讨论拉回到了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我甚至不得不暂停阅读,去查阅了一些作者引用的生僻史料,这种‘被驱动着去探索’的感觉,正是顶尖学术期刊的魅力所在。它不喂养你预设好的答案,而是为你提供足够坚实的阶梯,让你自己攀登到更高的思想制高点去审视问题。

评分

这期刊物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对话平台”。几位不同学派背景的学者,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了观点交锋,他们的论述视角虽然各有侧重,但互相之间又形成了有益的张力。我注意到,其中一篇批判性的文章,在提出质疑的同时,也对被质疑者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种‘既有锋芒又不失风度’的学术风范,是当代学界非常需要弘扬的。阅读这样的论辩,就像旁观一场智力上的精彩对弈,它激发了我对既有结论进行反思的欲望,迫使我必须用更全面的框架去审视那些我曾深信不疑的理论基础。这种智力上的刺激和思想上的碰撞,远比被动接受信息更有价值,它真正体现了一份学术季刊应有的思想穿透力和引领作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