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食到病除
定價:35.00元
售價:23.8元,便宜11.2元,摺扣68
作者:張燕立,王德順
齣版社:清華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05-01
ISBN:978730212693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本書以中醫傳統養生理論為指導,把人們常見常食之物按蔬萊類、果品類、榖類、豆類、肉類、蛋類、奶類、水産類、花卉類等進行歸類,每類各成一章,對其中的各種食物進行分彆介紹,講述其營養特點、藥用價值、藥用性能、食療方與保健配餐等。所介紹的食療方、保健配餐是基於中醫古籍及民間傳統常食常用之方荊,取料方便、經濟實用、操作簡便,且療效顯著。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所列食物的成分數據均采自*公布數據,這樣可使讀者對於所列食物的本質有更深入的瞭解。本書對廣大群眾,尤其是中老年人日常養生保健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1.蔬菜類
1.1 蔬菜類食物的藥用
1.1.1 蔬菜類食物的營養特點
1.1.2 蔬菜類食物的藥用價值
1.1.3 蔬菜類食物的藥用性能與食療方
1.白菜
2.菠菜
3.芹菜
4.韭菜
5.油菜
6.洋蔥
7.芥菜
8.蕹菜
9.茼蒿
10.馬齒莧
11.甜菜
12.大蔥
13.大蒜
14.茄子
15.黃瓜
16.苦瓜
17.鼕瓜
18.絲瓜
19.土豆
20.竹筍
21.蓮子
22.蓮藕
23.芋頭
24.慈菇
25.蔓菁
26.白蘿蔔
27.鬍蘿蔔
28.番茄
1.2 蔬菜類食物的保健配餐
1.炒閤萊
2.珊瑚蓮藕
3.陰陽蘿蔔球
4.土豆丸子
5.桃仁絲瓜
6.蔥豉湯
7.涼拌辣白菜
8.菠菜麻油拌芹菜
9.蓮子龍眼粥
10.首烏鬍蘿蔔
11.百蓮釀藕
2.果品類
2.1 果品類食物的藥用
2.1.1 果品類食物的營養特點
2.2.2 果品類食物的藥用價值
2.2.3 果品類食物的藥用性能與食療方
1.蘋果
2.梨
3.杏仁
4.桃子
5.大棗
6.黑棗
7.酸棗
8.山楂
9.楊梅
10.櫻桃
11.枇杷
12.橘子
13.橙子
14.柑子
15.柚子
16.金橘
17.香櫞
18.柿子
19.西瓜
20.白果
21.桑葚
22.羅漢果
23.芒果
24.無花果
25.檸檬
26.葡萄
27.番石榴
28.橄纜
29.獼猴桃
30.菠蘿
31.香蕉
32.椰子
33.甘蔗
34.荸薺
35.栗子
36.榛子
37.鬆仨
38.鬍桃仁
39.花生
40.葵花子
41.黑芝麻
……
3.榖類
4.豆類
5.肉類
6.蛋類
7.奶類
8.水産類
9.花卉類
10.保健藥茶、藥酒
我最近在讀的一本關於分子烹飪技術與營養吸收效率的專業書籍,徹底刷新瞭我對“吃進去”和“真正吸收”之間差異的認知。這本書的作者是兩位知名的食品化學博士,內容充滿瞭復雜的化學結構圖、酶解反應麯綫以及各種實驗數據圖錶,基本上就是一本高階的大學教材。它沒有談論任何傳統意義上的“養生”,而是專注於如何通過物理和化學手段,比如超低溫烹飪、微乳化技術,來最大化某些關鍵營養素(如脂溶性維生素或特定多酚類物質)在人體腸道中的生物利用率。我個人對於這種冷峻的、以數據為王的論證方式情有獨鍾,因為它將“食療”從一種模糊的經驗學,提升到瞭精確的工程學層麵。比如,書中對不同食物基質中抗氧化劑的穩定性分析,清晰地指齣瞭哪些傳統烹飪方式是在“毀滅”營養,哪些是通過“重組”在增強效果。這本書讀起來非常費腦,需要一定的化學基礎纔能跟上思路,但每攻剋一個難點,都會帶來巨大的成就感,它讓我開始用“效能最大化”的思維來規劃我的日常飲食結構,追求的是科技驅動的精準營養攝入。
評分這本《食到病除》的裝幀設計簡直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中帶著一絲溫暖的色調,讓人在翻開書頁之前,就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對於健康飲食那份深入骨髓的理解與關懷。我特彆喜歡扉頁上那句引言,寥寥數語,卻道盡瞭“病從口入”的古老智慧在新時代背景下的重塑與升華。書中的排版極其考究,字體的選擇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透露齣一種嚴謹的學術氣息,絕非市麵上那些粗製濫造的養生手冊可比。光是翻閱目錄,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構建知識體係上的用心良苦,從基礎的營養學原理,到針對不同係統疾病的食療方案,脈絡清晰,層層遞進。尤其是對食材功效的闡述部分,不僅僅停留在簡單的“這個補那個”,而是結閤瞭現代生物化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讓人讀來既信服又有所啓發。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場與深諳食療之道的智者之間的深度對話,每一個章節的過渡都自然流暢,仿佛在引導著讀者一步步揭開身體健康的奧秘。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不偏激、不誇大的敘事風格,即便涉及到一些比較前沿的健康理念,也總能用最樸實易懂的語言進行闡釋,讓人在享受知識盛宴的同時,也感到無比的安心和踏實。這本書的印刷質量也值得稱贊,紙張的觸感溫潤,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足見齣版社在細節處理上的專業與精到。
評分我最近對中醫的整體觀感有瞭顛覆性的認識,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我閱讀的另一本關於“生命能量流轉”的著作。那本書從一個宏大的哲學層麵切入,探討瞭人與自然、天地之間的微妙平衡,它強調的不是具體到某一種食物的藥用價值,而是我們生活節奏、情緒狀態與身體機能的整體性互動關係。書裏通過大量的古代經典案例和哲思,構建瞭一個關於“氣”與“神”如何影響健康的理論框架,讀起來非常燒腦,但又引人入勝,它要求讀者跳齣現有的西方醫學視角,用一種更具包容性的眼光去看待疾病的成因。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心神安定則百病不生”的論述,作者用近乎詩意的語言描繪瞭精神世界對物質身體的塑造力,與那些隻關注卡路裏和微量元素的書完全是兩個極端。這本書的論證方式非常側重於邏輯推導和曆史溯源,語言古奧典雅,偶爾需要停下來細細揣摩其中的深層含義,但一旦領會,便會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愉悅感。它教會我,真正的健康管理,首先是對自我心性的校準,食療固然重要,但若心性不寜,再好的藥石也難以持久。這種高度的精神追求,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不僅僅是“吃什麼”,更是“如何生活”。
評分近期翻閱的一本講述“情緒管理與腸道菌群平衡”的心理生理學專著,帶給我的啓發是關於身心連接的全新視角。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像一部偵探小說,層層剝繭地揭示瞭“腦-腸軸”上的復雜通訊網絡,重點探討瞭長期壓力和負麵情緒是如何通過神經遞質,直接影響到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和代謝産物的。作者引用瞭大量雙盲實驗數據,證明瞭通過冥想、正念練習,甚至特定的聲音頻率,可以間接改善腸道菌群的構成,從而影響到情緒穩定性和認知功能。這本書最打動我的是它將“心理健康”與“消化係統健康”進行瞭不可分割的綁定,它指齣,很多不明原因的消化不良,根源可能在於未被察覺的焦慮。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語言流暢,帶有很強的科普性和啓發性,它不像藥理學書籍那樣冰冷,而是充滿瞭對人類復雜情感世界的理解和同情。它提醒我,如果隻是機械地遵循食譜,而忽略瞭進食時的心境——是狼吞虎咽還是細嚼慢咽,是帶著壓力還是放鬆愉悅——那麼再完美的食物配方也可能功虧一簣,真正的療愈,需要心與胃的同步和諧。
評分最近沉迷於一本講述全球“失落文明”飲食模式的考古學報告集,這套書完全是從人類學的角度切入,考察瞭數個已經消亡的古代部落或文明在他們的鼎盛時期是如何進行食物采集、儲存和烹飪的。它充滿瞭田野調查的第一手資料,配有大量手繪圖和碳十四測年數據,數據嚴謹到令人咋舌。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展現瞭一種極緻的“地域性”飲食——即他們的食譜完全是當地生態係統所能承載的極限,沒有外部乾預,食物與環境的契閤度達到瞭完美的和諧狀態。比如,書中對安第斯山脈早期文明如何利用不同海拔的微氣候來種植和保存藜麥的詳細描述,簡直就是一場活生生的生態農業教科書。閱讀這些內容時,我常常會産生一種強烈的“時間錯位感”,想象著那些古老的人們,如何在沒有任何現代科技輔助的情況下,精準地把握瞭植物的生長周期與藥性。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偏嚮於學術報告,客觀冷靜,但字裏行間透露齣的對自然規律的敬畏感是極其強烈的。它讓我明白,許多現代所謂的“健康食品”,很可能隻是曆史長河中偶然的幸存者,而真正的健康奧秘,或許早已被那些與土地共生的古老智慧所掌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