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四库全书精华
定价:48.00元
作者: 纪昀,鸿雁 注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7-01
ISBN:978751137683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在保留四库的风格、韵味的基础上,在卷帙浩繁的四库书海中细心拾撷,精选篇目,按照经、史、子、集的四部编排发,进行了有重点、有选择地收入,力求既突出四库的博大、精神,又突出它的历史厚重感和凝重感,又基本上不遗漏各家代表作。
目录
经 部
n《大学》
n《中庸》
n《论语》
n学而篇
n为政篇第二
n八佾篇第三
n里仁篇第四
n公冶长篇第五
n雍也篇第六
n述而篇第七
n泰伯篇第八
n子罕篇第九
n乡党篇第十
n先进篇第十一
n颜渊篇第十二
n子路篇第十三
n宪问篇第十四
n卫灵公篇第十五
n季氏篇第十六
n阳货篇第十七
n微子篇第十八
n子张篇第十九
n尧曰篇第二十
n《孟子》
n梁惠王章句上
n梁惠王章句下
n公孙丑章句上
n公孙丑章句下
n滕文公章句上
n离娄章句上
n离娄章句下
n告子章句上
n告子章句下
n尽心章句上
n尽心章句下
n《诗经》
n关雎
n葛覃
n桃夭
n绿衣
n式微
n静女
n淇奥
n硕人
n氓
n木瓜
n黍离
n君子于役
n采葛
n风雨
n子衿
n出其东门
n野有蔓草
n伐檀
n硕鼠
n蒹葭
n七月
n鹿鸣
n采薇
n蓼莪
n《左传》
n郑伯克段于鄢
n曹刿论战
n子鱼论战
n烛之武退秦师
n蹇叔哭师
n史 部
n《战国策》
n苏秦以连横说秦
n邹忌讽齐王纳谏
n冯谖客孟尝君
n触龙说赵太后
n鲁仲连义不帝秦
n唐雎不辱使命
n李斯谏逐客书
n《国语》
n祭公谏征犬戎
n召公谏厉王止谤
n单子知陈必亡
n《史记》
n五帝本纪赞
n项羽本纪赞
n孔子世家赞
n外戚世家序
n《汉书》
n高帝求贤诏
n文帝议佐百姓诏
n《后汉书》
n光武帝临淄劳耿弇
n子 部
n《孙子兵法》
n《鬼谷子》
n捭阖
n反应第二
n内揵第三
n抵巇第四
n飞箝第五
n忤合第六
n揣篇第七
n摩篇第八
n权篇第九
n谋篇第十
n决篇第十一
n符言第十二
n《》
n道经
n德经
n《庄子》
n逍遥游
n齐物论
n集 部
n《楚辞》
n卜居
n宋玉对楚王问
n唐诗
n回乡偶书/ 贺知章
n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n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
n春晓/ 孟浩然
n月下独酌/ 李白
n将进酒/ 李白
n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n望岳/ 杜甫
n登高/ 杜甫
n登鹳雀楼/ 王之涣
n渭城曲/ 王维
n相思/ 王维
n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n山石/ 韩愈
n乌衣巷/ 刘禹锡
n江雪/ 柳宗元
n长恨歌/ 白居易
n赤壁/ 杜牧
n锦瑟/ 李商隐
n无题/ 李商隐
n金缕衣/ 杜秋娘
n宋词
n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n雨霖铃/ 柳永
n望海潮/ 柳永
n浣溪沙/ 晏殊
n蝶恋花/ 晏殊
n水调歌头/ 苏轼
n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n水调歌头 游览/ 黄庭坚
n鹊桥仙/ 秦观
n青玉案/ 贺铸
n兰陵王 柳/ 周邦彦
n一剪梅/ 李清照
n声声慢/ 李清照
n满江红/ 岳飞
n小重山/ 岳飞
n钗头凤/ 陆游
n卜算子 咏梅/ 陆游
n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n元曲
n骤雨打新荷/ 元好问
n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n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n哨遍 高祖还乡/ 睢景臣
n卖花声 怀古/ 张可久
n作者介绍
文摘
离娄章句上
n【原文】
n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a,所恶勿施,尔也b。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c。故为渊驱鱼者,獭也d ;为丛驱爵者,鹯也e,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f。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g。’此之谓也。”
nn
【注解】
na与:犹“为”,替。b尔:如此,这样;也同“耳”,解作“罢了”。这里兼有这两重意思。c圹:同“旷”,旷野。d獭(tǎ):像小狗,栖于水中,吃鱼,有水獭、旱獭、海獭之分,通常多指水獭。e为丛驱爵者,鹯(zhān)也:丛,密茂的树林。爵,同“雀”。鹯,古书中指鹞子一类的猛禽。f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艾,是一种可以用来治病的中草药。中医用燃烧的艾绒熏烤病人某一位来治某种病,叫作灸。这句话中的“七”和“三”不是实数,是年深日久的意思。g其何能淑,载胥及溺:这二句诗出自《大雅桑柔》篇。淑,善。载,语助词。胥,皆,都。
nn
【译文】
n孟子说:“桀、纣之所以会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拥护;失去了老百姓拥护的,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有办法:得到百姓的拥护,就能得到天下。得到百姓拥护有办法:得到民心,便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得到民心有办法:他们所需要的替他们收聚起来,他们所憎恶的不强加给他们。如此而已。百姓的归向于仁政,就像水往低处流,兽朝旷野跑。所以替深水赶来游鱼的是水獭,替森林赶来飞鸟的是鹞鹰,替汤王和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中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都会替他把百姓赶来。(这样的国君)哪怕他不想称王于天下,也是办不到的了。现在妄想称王于天下的人,好比是患了七年的病而需要找到数年的陈艾来医治一样,如果平时不积蓄,那就终身也得不到。(一个国君)如果对施仁政没有兴趣,那他就要终身忧愁受辱,直到他死亡。《诗经》里说:‘(这样胡作非为)怎能把事情办好?后终究会沉下深渊。’说的就是这种人。”
nn
【原文】
n孟子曰:“ 自暴者a,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b, 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nn
【注解】
na暴:犹“害”。b非:毁坏。
nn
【译文】
n孟子说:“一个自暴的人,不可能跟他谈有价值的话;一个自弃的人,不可能跟他有所作为。一个人说话诋毁礼义,叫作‘自暴’;自认为不能怀仁行义,叫作‘自弃’。仁是人们舒坦的住所;义是人们正确的道路。一个人放着舒坦的住所不住,丢下正确的道路不走,真是可悲呀!”
nn
【原文】
n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nn
【译文】
n孟子说:“治理天下的道理就在眼前,却要向远处去寻找;治理天下的事本是轻而易举的,却要向难处去寻找。如果人人都爱各自的父母、尊敬各自的长辈,天下自然就能够治好了。”
nn
【原文】
n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a,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nn
【注解】
na获于上:从“居下位”至“不诚其身矣”,见《礼记中庸》篇。获于上,是说得到上司的信任。
nn
【译文】
n孟子说:“身处在下面的职位却不能得到上司的信任,便不可能治理好百姓。获得上司的信任有方法,一个人不被朋友所信任,便得不到上司的信任了。得到朋友信任有方法,一个人侍奉父母却不能得到父母的欢心,便不会被朋友信任了。得到父母的欢心有方法,一个人反省自身,缺乏诚意,便得不到父母的欢心了。要使本身具备诚心有方法,一个人不懂得什么是善,本身也就不会具备诚心了。所以诚心善性是天所赋予人的优良本质;考虑保持和发扬这种诚心善性是人为的努力。一个人做到了至诚无伪而人们却不被感动,是没有的事;缺乏诚心的人是不能感动别人的。”
nn
【原文】
n淳于髡曰a :“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
n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n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b。”
n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n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nn
【注解】
na淳于髡:战国时齐国人,先后在齐威王、宣王朝做过官。为人滑稽善辩论,机智善讽。屡次奉命出使诸侯国,从不曾受辱。b权:凡对事情衡量得失利弊,以变通处理便叫权。
nn
【译文】
n淳于髡问(孟子)道:“男女之间不能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法的规定吗?”
n孟子说:“是礼法的规定。”
n淳于髡又问:“如果嫂子掉河里了,那么用手去拉她呢?”
n孟子说:“嫂子掉进河里而不用手去拉,这简直是豺狼了。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法的规定;嫂子掉进河里,用手拉她上岸,这是变通的办法。”
n淳于髡说:“如今天下的人都像掉进了深渊中,先生您却不去援救,为什么呢?”
n孟子说:“天下的人都掉进深渊,要用道去援救;嫂子掉进了河里,要用手去拉她——难道您想用手去救援掉进深渊里的天下人吗?”
nn
n
……
n序言
这本书,怎么说呢,拿到手的时候,那沉甸甸的分量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感觉像是抱了一块砖头。我本来是冲着“精华”两个字来的,想着能有个精炼的版本,方便我这种对古典文献望而生畏的普通读者啃一下。结果呢,这“精华”的份量,比我预想中要“精华”得多——它更像是一部厚重的索引,或者说,是一本为已经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学人准备的工具书。 印刷质量倒是没得挑剔,纸张摸着挺舒服,装帧也算得上是传统典籍的稳重风格。但是,当我真正翻开正文,试图寻找那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时,却发现自己像掉进了一片茂密的森林,周围都是高大挺拔的古树,我却找不到那条清晰的林间小路。 注释部分,署名是“鸿雁”,看得出下了不少功夫,对于一些晦涩的典故和生僻字都有详细的解释,这一点值得肯定。然而,对于像我这样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来说,这些注释本身构建了一个新的知识壁垒。你得先理解了“精华”所引用的那些核心概念,才能真正理解这些注释的价值所在。所以,这本书更像是连接初级认知和专业研究之间的一座桥梁,但这座桥的引桥部分建得有点高,初学者得先鼓足勇气爬上去才行。整体感觉,它更偏向于学术参考而非大众普及读物,对于想快速领略《四库全书》风貌的人来说,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和毅力。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给我的冲击是比较大的,因为它完全颠覆了我对“普及读物”的刻板印象。我原本期待的是那种带有大量白话翻译、结构清晰的导读性质的编排,能让我轻松地进入到清代文人构建的知识体系中去。结果,这本书给我的体验是“原汁原味,慎入”。它的选篇逻辑,如果你不了解《四库全书》的体例和其时代背景下对“经史子集”的划分,很容易产生迷茫感。它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文化素养,能够自行在大部头中抓住重点。我尝试着从目录入手,发现目录本身的结构也是高度浓缩的,每一个条目下面往往跟着的是大段的原文摘录,文字风格古朴凝练,一个句子就能涵盖过去一个领域的思想精华。这种精炼固然是其魅力所在,但对于我这种习惯了现代叙事节奏的读者而言,阅读起来就像是在品尝高度浓缩的咖啡精华,味道极其强烈,但需要慢慢咂摸,否则容易呛到。它的价值在于保存了原貌,但代价是极大地提高了阅读门槛。我更倾向于把它放在书架上,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威慑力——提醒自己,这座知识的高峰还未被完全征服。
评分从装帧设计来看,出版社显然希望赋予这本书一种厚重的历史感,这方面做得是成功的。封面设计低调而内敛,字体选择也很有古典韵味,拿在手里确实有种“捧着文物”的感觉。然而,这种厚重的气质,似乎也无意中加剧了内容上的疏离感。我注意到,排版上似乎更偏向于“复古”而不是“易读”。比如,很多段落的留白控制得非常紧凑,这在古典文献中常见,但在需要频繁查阅和对比的现代阅读场景下,就显得有些吃力了。每次我试图在不同篇章间进行比较阅读时,都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适应这种紧凑的布局。鸿雁先生的注释,虽然内容扎实,但注释的样式和正文的界限有时候处理得不够清晰,导致初读时会混淆哪些是原文的延伸,哪些是作者的评述。这使得阅读过程中的“心流”非常容易被打断。这本书更像是一件精美的、需要被小心翼翼供奉起来的艺术品,而不是一本可以随时携带、在咖啡馆里轻松翻阅的读物。它的价值在于其典范性,但普及性在这方面确实有所牺牲。
评分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古代文人知识结构的宏大与细密。它不是那种“一本书读懂所有”的口号式产品,而是实实在在地展示了《四库全书》作为中华文明知识宝库的冰山一角。这本书的“精华”体现在它对原著结构和语言风格的忠实保留上,它没有对内容进行过度的“现代化改造”,这一点值得点赞,因为它维护了历史的真实感。但正如前文所述,这种真实感对于现代读者构成了巨大的挑战。我甚至觉得,如果能配上一套详尽的“阅读指导手册”,专门讲解如何使用这本书,或许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价值。例如,指导读者如何从这浩如烟海的摘录中建立起自己的知识脉络。目前来看,它更像是一份极其详尽的原料清单,而不是一道已经烹饪好的佳肴。对于那些对中国古典学术有深度研究兴趣的人来说,它无疑是一份极有价值的案头参考书,能让你在短时间内领略到不同领域大师们的核心观点,但对于仅仅想了解一下《四库全书》到底讲了些什么的普通读者,这份“精华”的密度可能过高,需要极强的自学能力和强大的专注力才能真正消化和吸收其中的精髓。
评分我花了周末整整两天的时间,试图“攻克”其中前三个章节,说实话,收获是片段式的,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系统性理解。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与其说是“精华”,不如说是“精粹的并置”。它没有采用现代编纂书籍常用的那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并列的方式,将不同学科、不同体裁的文本片段直接罗列在一起,中间仅靠简洁的引文说明来区分。这就要求读者自己在大脑中建立起不同知识模块之间的联系。举个例子,当你从一篇关于宋代理学的论述,一下子跳跃到一篇关于清代水利工程的奏折摘录时,中间的转换成本非常高。这让我感觉,与其说是在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在翻阅一个巨大的、未经整理的卡片目录,每张卡片都记录了极高浓度的信息。我猜想,这本书的定位可能更多的是面向已经完成基础学习,需要进行跨领域知识点快速回顾或交叉印证的研究者。对于我这样的普通爱好者,它更像是一个藏宝图,标明了宝藏的位置,但没有提供挖掘工具和具体的挖掘路线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