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处世悬镜诠解
定价:46.00元
作者:傅昭,郑广发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52805642
字数:
页码:3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普通大众
《处世悬镜》短小精悍,却汇集人生百态,囊括人生的是是非非,细细品味,才会看清人生,前方的道路才能走得更好。在当今的商业社会,人与人之间合作密切,竞争激烈,处世学这门实用且高深的学问,谁掌握得好,谁就能占得先机,获得更多、更便捷的发展机遇。《处世悬镜》正是这样一部开启人们心智的读物。
内容提要
《处世悬镜》是一本教人如何做人做事的经典古书。尽管是本古书,但其中的为人处世哲理对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仍具有现实意义。当我们读着这本书的时候,恰如一位慈祥而睿智的老者,在一点一滴地向我们讲授人生的甘苦、做人的学问、处世的真经。
目录
作者介绍
郑广发,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毕业后到吉林大学工作,现为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一直致力于对古典文化小说研究工作,著有《老残游记》、《今古奇观》、《读懂易经》、《中国古代见人秘诀》、《增广贤文》等。
文摘
过了不久,有人举荐舜给尧,舜姓姚,名重华。舜为人正直厚道,虽然父母兄弟对他不好,但他还是很孝顺父母,关怀弟弟象。 n
有一天,瞎父亲叫舜到屋顶上去抹顶篷,然后他悄悄地在下面放火,想烧死舜。舜见浓烟四起,火焰往上蹿,急忙一手举着一顶斗篷,好像张开翅膀一样跳了下来,脱离了危险。 n
一计未成,又施一计。过了几天,瞎父亲叫舜去挖井,等到井快挖好的时候,就把泥土倒进井里,想活埋舜。他们没想到舜在井底挖了一条斜巷,在里面休息。井被填死后,舜急中生智,从斜巷里挖开了一个出口,爬出来了。 n
象以为这次舜必死无疑,于是满心欢喜地跑进舜的房里,躺在床席上,自得其乐地弹起琴来。不料,舜平平安安地进屋来了,象大吃一惊,继而假惺惺地说:“哥呀,你怎么挖井挖半天也不上来,我真为你担心呢”舜并没有责怪象,反而说:“谢谢你这么关心我,我没事。” n
尧听了舜的这些事迹后,非常感动,于是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舜结婚后,带着两个妻子一起种地干活,仍旧孝顺父母,关心弟弟。舜的名气也开始往四面八方传播。 n
舜在历山脚下种地,本来那里的农民经常为了争夺土地而发生械斗,舜的事迹传到那里后,农民们开始相互谦让,你让我,我帮你,社会风气大变。舜到雷泽一带去捕鱼,本来那里的渔民经常为了一些蝇头小利而打得头破血流,舜一来,渔民们纷纷向他学习,相互礼让。和睦得像一家人。 n
尧听说后,认为舜确实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德大才之人,于是将部落联盟的职位让给了舜,自己退居一旁养老。 n
舜担任部落联盟八年后,尧去世了,尧活了一百多岁。舜更加勤勤恳恳地工作,把天下治理得比尧的时候更好。舜经常到各地去巡视,关心人民的生活。 n
后一次,舜巡视到南方苍梧地区时,不幸染病去世。娥皇和女英悲痛万分,赶至南方,也死于江湘之间。相传,她们常常扶着竹子悲切地痛哭,眼泪滴到竹子上,久而久之,凝成了斑斑点点的美丽的花纹。这种有花纹的竹子,后来即被人们称为“湘妃竹”。 n
陈元方妙言解难题 n
陈元方小时候就聪明伶俐、能言善辩。他还在11岁时,有一次家人领他去袁公府上做客。这位被称作“袁公”的人,是当朝的大官,同时也是位学识渊博、勤政爱民的人。到了袁公府上,陈元方彬彬有礼的举止深得大家的喜爱。 n
袁公很喜欢陈元方,他疼爱地拉着元方的小手和颜悦色地道:“我素闻你勤奋好学、聪慧过人,想问你一个问题,你父亲在太丘做父母官,为什么能深得民心?” n
陈元方不假思索地回答:“回袁大人:家父为人清正廉明,秉公执法。在治理太丘时本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原则管理,对那些倚仗权贵而作威作福的人,进行严厉地制裁;对贫困交加的百姓,去关心和帮助,使他们的生活得到切实改善。这样恩威并重、执法严明的管理,天长日久就赢得了百姓的尊重和拥护。” n
袁公听后,欣喜地说道:“想不到你小小年纪,就有如此一番见解,果真是名不虚传啊!”袁公沉吟片刻后,语重心长地说:“我以前曾任邮县县令,当时也是用这样的方法来治理的。要是所有的父母官都能这样做,那天下才会太平无事,百姓才能丰衣足食啊。” n
陈元方道:“您和家父是智者所见略同。” n
袁公高兴地把元方搂在怀里说:“你如此善于词辩,来考考你如何?”元方道:“等会儿畅所欲言时,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袁大人见谅。” n
袁公微笑着说:“依你看,我和你父亲理政的策略是谁先向谁学的?” n
陈元方想了想说:“大人,您可记得古代政治家周公和孔子吗?他们先后出生在不同的年代,可是他们都有共同的目标,都为百姓而造福,都推行了仁政。为了国家的富强,为了百姓的安居乐业而奉献一生的心血。因此,他们也都深受民众的敬仰。他们的理论至今都受到拥护,谁又能分清周公和孔子两位圣人的治理之策是谁跟谁学的呢?”说完后,元方看看袁公的脸色,发现并没有责怪自己的意思,才长舒了一口气。 n
只见袁公哈哈大笑,他一把抱起元方,不住地点头称赞道;“好!很好!回答得恰如其分,今后你不要浮躁,要踏实做人,将来必是国家的栋梁呀!”又转身对陈元方的家人说:“真是后生可畏,可喜可贺呀!” n
小元方的精妙之处在于他以周公、孔子的事迹作比袁公和父亲,对二者同时称赞,不曾厚此薄彼,才博得喝彩。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仿佛能让人一下子穿越回那个讲究章法的年代。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子精良制作的诚意。打开扉页,那熟悉的古籍排版风格,让人倍感亲切。尤其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无论是字体选择还是版式布局,都透露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考究。印刷清晰度很高,即便是细小的文字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阅读体验来说至关重要。能感受到出版社在选材和制作工艺上下的功夫,这绝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普及本,而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可以常置书案的佳作。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它就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带着历史温度的物件,让人爱不释手,忍不住想去探究其中深藏的智慧。这种用心打磨出来的实体书,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在我看来,呈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感。它既不全然是佶屈聱牙的古文,让人望而却步,也绝非那种过于现代化的口语化解读,显得轻飘。作者似乎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切入点,用现代读者的视角去“转译”古老的智慧,但又小心翼翼地保留了原著的韵味和力量。特别是他们在处理一些具体案例或情境分析时,那种抽丝剥茧的逻辑推演,让人感到非常信服。阅读时,我发现自己很少需要频繁地去查阅注释,这表明作者在构建阐释体系时考虑得非常周全,他们预设了读者可能产生的困惑,并提前在行文中巧妙地给予了回应和铺垫。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远比生硬的说教来得有效,它引导着读者自己去悟,而不是被动接受结论。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对于“度”的探讨,这种“度”的把握,渗透在每一个章节的细微之处。它教导的不是权谋术,而是关于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个既能保有自我,又不至于显得格格不入的平衡点。读完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工作和社交中所扮演的角色,许多曾经觉得难以处理的尴尬境地,现在似乎有了一条清晰的脉络可以遵循。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心灵鸡汤,只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更像一位严厉却公正的老师,指出你的盲点,告诉你“过犹不及”的道理。这种冷静、理性的分析视角,让人在面对情绪化决策时,能多一分冷静的审视,从而做出更符合长远利益的选择。它不是教你如何取胜,而是教你如何“不败”,在人世间的风浪里站稳脚跟。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确实存在,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对传统文化基础概念的开放态度。它不是那种适合在通勤路上随便翻翻的书,而更像是一份需要静心研习的“案头书”。初次接触时,可能会因为术语的陌生感而略感吃力,但这恰恰是其价值所在——它强迫我们走出舒适区,去接触那些被现代社会遗忘的深度思考。我个人认为,如果能结合一些历史背景知识来辅助阅读,效果会更佳。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为人处世”的肤浅理解,认识到真正的智慧往往深藏于那些看似陈旧的文本之中。这本书的价值,不是体现在它能给你带来即时的成功,而是它能潜移默化地重塑你的认知结构,让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变得更加深邃和富有层次感。
评分阅读体验的过程,简直是一场思维的马拉松。作者们似乎拥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古人处世哲学,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呈现出来,却又在不经意间留下大量的想象空间。我常常需要在某个关键的节点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反复咀嚼那些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意。这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像是一场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当我自以为抓住了作者的某种意图时,下一段文字又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颠覆我的认知,迫使我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框架。这种持续的挑战性,正是阅读此类经典书籍的魅力所在——它拒绝被轻易概括,要求读者付出心神去“磨合”。长时间的沉浸后,我感觉自己对复杂人际关系的理解,似乎有了一种更具韧性和弹性的处理方式,不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而是多了几分周旋与从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