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万卷楼国学经典 论语(升级版)
定价:29.80元
作者:孔子弟子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470349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本书为文白结合对照足本,全新修订,印制精美,囊括中国古代所有谋略经典,适合阅读和收藏。2.影响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经典之书,中国人的,读此书深入了解中国文化。3.本书通过对《论语》各章节进行解读,将孔子教学、为人的精髓,生动活泼地呈现给读者,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可读性极强。
内容提要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论语》中不仅有关于孔子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本书还设置注释、译文和读解心得。对生僻字进行注音,方便阅读。
目录
学而篇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作者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尼山镇)。东周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文摘
本篇共十六章。《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 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 名。《学而篇》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 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 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 范畴。
子①日:“学②而时③习④之,不亦说⑤乎有 朋⑥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⑦ 不知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①子:先生、老师。古代男子通称,《论语》中 “子曰”的“子”均指孔子。孔子 (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 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 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学的创始人。在《论语》中, 孔子弟子只有有子、曾子二人称子, 因此宋理学家认为,《论语》成书于有子、曾子的门 人。子曰:孔子说。《论语》中的 子日,都是这个意思。②学:学习,指学修己的道理 和为人的知识,今人以求知识为学, 古人则以修养为学,学必兼诵行,其义乃全。③时: 古意指适时,一定的时候。宋以后注 家有解作“时时”“时常”的,非古义。④习:一般 作复习、温习,引申为学习;古书中 还有实习、演习的意义。⑤说:通“悦”,高兴、喜 悦。⑥有朋:古本有作“朋友”“友 朋”的。旧注“同门曰朋”,“同志日友”。此“朋 ”字即指弟子,志同道合者。《史记 孔子世家》云:“定公五年,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 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 《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 业焉。”整句意谓以文会友、教学相 长是一件乐事。⑦人:当指人君,非一般概念的人, 即在高位的诸侯或卿大夫。不宜解作人 家、别人。⑧愠:恼怒、怨恨。意指心中稍有不平, 而非指大怒。⑨君子:《论语》中的君 子,一般指有道德、有学问、有地位的人。常与被统 治的所谓小人或野人相对。
孔子说:“学习以后,能时时温习它,不也感到 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 来,不也感到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埋怨 ,不也是一位有教养的君子吗” 读解心得 这是《论语》篇章,专论学习,着重讲 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两千多年来, 在知识分子中广为流传,影响甚深。孔子生平以“学 不厌而教不倦”自许,这一章可视为 孔子自学之自述,但不宜把它当作孔子毕生经历的写 照与总结,因为它不能概括孔子为礼 而奔走呼号的一生。
宋代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 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 也”。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提出以学习 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 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全书中多处 可见.。
有子④日:“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鲜 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 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⑤,本立而道⑥生。孝弟也 者,其为仁⑦之本与⑧!” ①有子:孔子学生有若。②孝弟:孝顺父母,敬 爱兄长。弟:通“悌”。③犯:冒 犯、触犯。鲜:少。务本:追求根本的道德规范。本 ,这里指孝悌。⑥道:道德、道 义。⑦仁:这是孔子心目中的一种高道德的名称, 有多种解释,这里指仁爱。⑧与:同 “欤”。语气助词.表示疑问。《论语》中的“欤” 都写成“与”。
有子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却喜欢冒犯上级,这种情况是很少 有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来没 有过。君子专心致志于根本的工 作,基本的东西有了,道就由此而产生了。孝顺父母 、尊敬兄长,这应该是仁爱的根本 吧!” 读解心得 《论语》多次提到“仁”字,这是次出现。
仁,是孔子的中心思想,被视为“治 国之宝鉴”。孔子所倡导的以孝悌为基础的仁,是宗 法血统性的仁,名分等级性的仁,受 礼制约的仁。没有礼,也就没有孝了,也就没有仁了 。
孔子认为的“仁”之根本,是从懂得珍惜自己身 边的人做起。俗语说,百善孝为先。
人的品德,应是从细微处见博大。在孔子眼中,懂得 孝与敬的人,是不会去做逆反之事 的。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这样的人已经太少了。很 多人的“孝”,早己不是孔夫子诠释 的“仁”,而是自私与一己功利的代名词。
子日:“巧言①令色②,鲜矣仁③!”
……
序言
最近几年,关于国学复兴的讨论很多,市面上充斥着各种鱼龙混杂的版本,让人难以抉择。我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其出版机构的信任,以及书名中“升级版”所暗示的细致校订和现代解读。实际阅读体验也证明了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这本书的注释系统做得非常到位,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和典故,都有清晰详尽的解释,这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阐述“仁爱”思想时,没有陷入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将其落实在具体的社会责任上,比如如何对待弱势群体、如何管理团队等,让“仁”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可以衡量的行为标准。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感觉自己的心胸开阔了一度,仿佛被注入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让我能够更从容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不完美。这本书无疑是我今年阅读清单中最有分量的收获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和对知识的敬畏感。我原本以为这种经典解读类的书籍会显得有些枯燥乏味,但事实恰恰相反。作者的叙述方式充满了活力,他没有生硬地堆砌典故,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历史小故事和现代案例分析,使得那些两千多年前的智慧仿佛穿越了时空,直接与我们当下的困惑对话。特别是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读,不再仅仅是死记硬背的课文,而是被赋予了动态的生命力——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持续的、自我更新的乐趣,而非功利的手段。这种深入浅出的阐释,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接触传统经典的门槛。我甚至会特意在睡前翻阅几页,那种缓慢、沉静的阅读节奏,帮助我清空了一天的杂念,让心灵得到了难得的休憩。它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引导,教会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如何慢下来,去品味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真知灼见。
评分最近读完了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虽然不是专门研究古代哲学的,但它对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处理和个人修养的提升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本书的文字非常流畅,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深奥的道理用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克己复礼”时,并没有把它说成是束缚,反而阐释为一种更高层次的自由——在理解了规则和界限之后,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自己的言行举止,对比书中的描述,发现了许多自己过去不曾察觉的盲点。比如,书中关于“君子和而不同”的论述,让我深刻理解了在保持自我观点的同时,如何与持有不同见解的人和谐相处,这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观点碰撞日益激烈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内心深处的浮躁与偏执,引导我向内求索,寻求真正的平静与智慧。它的结构安排也很巧妙,像是跟随一位智者在山间漫步,每走一步都有新的风景和感悟,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比较注重实用主义的人,一开始对这种“形而上”的书籍抱有怀疑态度。我更倾向于看那些直接给出操作指南的“成功学”之类的书。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没有提供任何立竿见影的“秘诀”,但它提供的却是更深层次的“地基”。通过对书中人物言行的剖析,我开始意识到,真正的强大不是来源于外界的资源堆砌,而是源于内在的修养和定力。例如,书中描绘的那些人物在面对困境时的从容和坦荡,让我反思自己过去在遇到挫折时那种焦虑和急躁。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没有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塑造一个理想的人格模型,激发我主动去向那个方向靠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教你如何赢在起跑线上,而是教你如何确保自己跑在正确的赛道上,并且能持续地跑下去。对我这种需要长期规划的人来说,这种“内功心法”远比一时的技巧更有价值。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挑剔的读者,尤其对那些翻译腔过重或者文风过于酸腐的读物深恶痛绝。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的文字既保留了古典的韵味,又充满了现代的张力,读起来朗朗上口,毫无隔阂感。作者在处理那些涉及道德、伦理的复杂议题时,展现了极高的智慧和中立性,他没有一味地褒扬或贬低历史人物,而是客观地分析了他们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选择和局限。这种平衡的视角,让读者可以更理性地吸收其中的精髓,而不是盲目地崇拜。我特别喜欢它对“信”这个概念的探讨,它将“信”从简单的“守诺”扩展到了“对自我认知和价值的坚守”,这对我这种经常在身份认同上感到迷茫的年轻人来说,简直是一剂强心针。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它不是对古籍的简单复述,而是与古老智慧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深度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