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第二集) 9787101125115 中华书局

掌故(第二集) 9787101125115 中华书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俊,严晓星 执行 著
图书标签:
  • 掌故
  • 文学
  • 历史
  • 文化
  • 传统
  • 中国古典文学
  • 中华书局
  • 散文
  • 随笔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5115
商品编码:2973564237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掌故(第二集)

定价:49.00元

作者:徐俊、严晓星 执行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1011251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掌故》聘请钟叔河、董桥、陈子善、赵珩、白谦慎五位先生为顾问,由百年中华书局诚意推出。一方面,从文章体式和趣味上而言,希冀可以延续晚清民国以来掌故写作的传统,甚而上接宋元明清笔记文体的气脉,打通文史,强调文人高雅的趣味与不俗的境界。另一方面,从内容材料上而言,或亲闻亲历,或考订有据,避免道听途说,希冀采之可以裨信史,丰富我们对相关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了解。

内容提要


  2016年《掌故》di一集出版,半年内连续印行三次,可以说颇获读者好评。2017年,我们推出《掌故》第二集。本集中更是名家云集,如白谦慎、许礼平、艾俊川、范旭仑、胡文辉、柳向春等十几位当代知名作者,再次聚焦近代以来百余年内的文坛、学林、政界、艺苑的人物与故实。

  如刘聪先生的《吴湖帆和周鍊霞的订交与相识》,通过吴氏的《佞宋词痕》、吴周二人合作的书画及题跋,以及同时代人物的日记、年谱等资料,详细钩沉了吴周二人的订交与相识。艾俊川先生的《小万柳堂纪事》,条分缕析,运用海内外多种资料,披露了廉南湖、李经迈公案真相与小万柳堂始末,并比勘、考证吴芝瑛书法的亲笔和代笔等爱好者关心的内容,让闻名于近世鉴藏史的小万柳堂“走出旧掌故,显露真面容”。柯愈春先生与学者谢兴尧为至交,用十七个片段写出前辈风貌,非外人所能道者。许礼平、白谦慎两位追记各自交游的长者往事,其文醇,其思远。同为一代人的范旭仑、雷燮仁关注看似不足道的细节,却都着意由外而内描摹人物,星花旧影,耐人寻味。我们还在中国大陆发表已故画家周昌谷先生的未刊旧作,并期待挖掘更多有价值的同类稿件。

  而在di一集精彩亮相、读者已不陌生的“老作者”们,这回也都出手不凡。尤其是备受赞誉的雪克老人,回忆一代词宗夏承焘,距离、角度都恰到好处,趣味情致更微妙可喜。柳向春、胡文辉、励俊都从艺术史上的名作入手,聚焦人与物在历史中的浮沉进退。“掌故界”的后起之秀宋希於,仍是本集中zui年轻的作者,这次贡献的是《〈沁园春·雪〉在延安的流传》。继*集追溯“掌故”的源流之后,此番还特意邀请何家干先生介绍四十年前香港的《掌故》月刊,一来向这本同名刊物致敬,二来也正视掌故易于“给夹带私货的人开方便之门,拔高自己、添油加醋,或无中生有、罔顾史实”的不足,作为警醒。

  封面照片为掌故大家高伯雨(1906-1992)、林翠寒夫妇与友人来维思及古琴家汪孟舒、郑颖孙等合影(1934年摄于北平东兴楼)。

目录


1 吴湖帆和周鍊霞的订交与相识/刘 聪

吴湖帆既夸赞周鍊霞有女词人兼女画家的才华,同时又不无以赵明诚和赵孟頫自许并暗表君子好逑的意思。我们知道,赵明诚是金石收藏家,赵孟頫是书画家,均极贴合吴氏的身份。而周鍊霞与吴湖帆相较,诗词虽过之,书画却不逮,恰如李清照之于赵明诚、管道昇之于赵孟頫。因此,这两个典故可谓使用得十分巧妙。

28 小万柳堂纪事/艾俊川

掌故家的笔下,时常会出现廉泉、吴芝瑛夫妇的身影,而他们的事迹,多赖掌故以传。不过细究起来,现在读到的小万柳堂故事,几乎都和真相有些距离,云环雾绕,难言信史。这固然是掌故的局限,却难免终成读者的遗憾,因此有必要让小万柳堂走出旧掌故,显露真面容。

60 唐孙位《高逸图》轶事/柳向春

虽然杨宽认为将《高逸图》公开展出三日达到了“辟谣”的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正如杨宽自己所述,这场风波并没有就此结束。1957年7月2日陈梦家在给徐森玉信中,就对杨宽的做法极不以为然……

79 狄平子的鉴藏生涯/励 俊

民国时期,海上书画鉴藏活动十分活跃。收藏家以庞虚斋、狄平子、叶遐庵、吴湖帆和张葱玉为知名。如今,庞、叶、吴、张皆有表彰,唯独狄平子声名式微。其身后惨淡如此,不免令人唏嘘。

99 梁鸿志“三十三宋”钩沉/胡文辉

梁鸿志用力于收藏,不超过三十余年,于时代,于个人,都只是片时春梦而已。不过,他以失败的政治家之身,而能坐拥“三十三宋”,终是私人收藏史上的壮观,也是名士史上的艳谈,也足可傲骄了。

119 沪上学书摭忆——从傅山《哭子诗卷》说起/白谦慎

卷子还没打开,我问陈先生,此卷是否有何绍基的题跋。陈先生答:“有。”我马上意识到,这即是我十七年前曾经见过的那件《哭子诗卷》。于是,我站了起来,兴奋地和陈先生握了握手,告诉他,这是一件我苦寻多年的艺术精品,它和我多年前在上海学习书法的经历有一段难忘的因缘。

135 画坛轶趣(上)/周昌谷

那时的学生,很关心洋的东西,创作是极力提倡“单线平涂”的时候。而黄老先生在台上,大谈三代六朝,说:“昆仑山上有块五彩斑斓的石头,就有了水彩画。”台下就轰轰然,听的人很少了。

148 钱默存收女弟子/范旭仑

1992年到1994年,何灵琰年年回乡,“数次回国想探望先生,而每次都被告知,先生一直住院不见访客”。“我遵奉大夫嘱托,为他谢客谢事,努力做‘拦路狗’,讨得不少人的厌嫌”(杨绛《钱锺书手不释卷》)。

162 在夏瞿禅承焘先生身边的岁月/雪 克

夏公从不冬烘,亦时尚。闲暇之时,偶与二三知己饮酒小酌,赋诗唱和,听听戏曲,看电影和汇演外,尤喜跳舞,且乐此不疲。上世纪50年代,社会上一度兴起交谊舞,一次夏公乘兴,在校礼堂跳到夜半仍不肯休,师母在家久等不归,亲身前往,满脸怒容,硬把先生找回了家中。知其事者,一时传为笑谈。

173 读书种子谢兴尧/柯愈春

沈兼士先生见这个青年埋头档案做学问,以为路子对头,指着谢兴尧对单先生说:“年轻人的脑子灵,聪明外露。”沈先生几次说谢“聪明外露”,谢以为这四个字是难得的表扬,细细琢磨沈先生的意思,也是含蓄的批评。在谢以后的治学中,特别注意厚积少露。

201 金“译匠”与沈仲章的人间“天缘”——金克木与沈仲章:难忘的影子(二) /沈亚明

《译匠天缘》发表于1997年,算来又有二十年了。我想象父亲和金克木伯伯,如今正在“天”上续“缘”,指点星宿,戏谈“译”趣,笑议“匠”、“家”之功败得失,回顾“黄金的青春与希望”。

223 “走出疑古时代”的背后——从《日记》看顾颉刚与李学勤的交往/雷燮仁

顾李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学术思想还是个人交往,都是学术界经常关心的话题。尤其是“”中顾李之间的关系,李如何有“特别的机会”通读顾的日记,李如何成为顾的邻居,以及顾的书籍被抄而失散等问题,特别引发好奇之士的关注,包括我这样的非学界人士。

243 《沁园春·雪》在延安的流传/宋希於

柳亚子的那篇“考证”文章只说:“写在纪念册的一份,当然在我那儿保存着。我从重庆还到上海,这纪念册便带了过来。”他隐去了一个重要关节未提,那就是他曾将这本纪念册托人带去延安,请各方面的负责人题字留念。

261 高贞白与来维思/许礼平

来维思生日时留下的照片,让我们今日得以瞻见当年大师风采。而更难得的是照片题识上保留了高贞白在1935年前的用名“Ko Nu Shih”。高曾透露“我在上海、南京做事,用的是另外一个名字,后来在1935 年废去不用了”。

274 香港的《掌故》月刊/何家干

一般来说,用真名发表的和记录文艺界人物、风土习俗的文章,真实性都比较可靠;以笔名发表的,事关政治事件和军政界人物的回忆录,读者需要十分小心。刊物的封面说得很清楚,收集“野史,轶闻”,这很容易给夹带私货的人开方便之门,拔高自己、添油加醋,或无中生有、罔顾史实,自然不可避免。

284 艺林烟火录(二)/唐吟方

海派艺术家皆自信,勇于自我肯定。其中以刘海粟、张大千突出,不光常送别人高帽子,亦善择高帽自戴。

296 编后语/严晓星

作者介绍


编者、主要作者介绍

徐 俊,1961年生,江苏扬中人。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同年到北京中华书局工作,现任中华书局总经理。著有《敦煌诗集残卷辑考》、《鸣沙习学集》等,另撰有《书札中的雪泥鸿迹——中华书局所藏向达致舒新城书札释读》、《附逆之外的梁鸿志——爰居阁谭屑》等。

严晓星,1975年生,江苏南通人,媒体人、学者。著有《近世古琴逸话》、《金庸识小录》、《七弦古意:古琴历史与文献丛考》等,编有《高罗佩事辑》、《民国古琴随笔集》等。

雪 克,1927年生,山东济南人,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辑校有《十三经注疏校记》,点校有《籀庼述林》(《孙诒让全集》之一)等。

柯愈春,1939年生,湖北鄂州人,曾任人民日报社图书馆馆员、高级记者。著有《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等。

许礼平,1952年生于澳门,祖籍广东揭阳。早岁于东瀛编纂《货币书目知见录》、《中国语文索引》。上世纪70年代为香港中文大学编《中国语文研究》。80年代创办问学社、翰墨轩。90年代创办《名家翰墨》月刊、丛刊。现为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总编辑。著有《旧日风云》等。

白谦慎,1955年生于天津,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教授,现为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著有《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等,编有《张充和诗书画选》、《张充和诗文集》等。

唐吟方,1963年生,浙江海宁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主要从事近现代艺术史、收藏鉴定研究,兼及书画印创作实践。著有《雀巢语屑》等。

艾俊川,1964年生,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献学、出版史研究学者。著有《文中象外》等。

柳向春,1973年生,陕西绥德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著有《陈奂交游研究》、《笺边漫语:近现代学人手札研究》等。

文摘


序言



《掌故(第二集)》 一部温情回望的史料散文集 “掌故”,一词本身便带着几分旧时文人的雅致与情怀,它不同于正史的严肃庄重,也非野史的奇闻异事,而是游走于字里行间,寻访那些被历史的洪流裹挟、却又未曾被彻底淹没的鲜活片段。中华书局出版的《掌故(第二集)》,便是一部集结了此类精妙篇章的读物,它如同一扇扇开启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褪去宏大叙事光环后,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寻常人事、生活细节,以及那些在时光流转中依旧闪烁着人性的微光。 本书并非一次严肃的学术考证,而是一次充满人情味的文化漫步。它聚焦于特定时代、特定人物,或是某个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通过作者的笔触,以一种温情且细腻的方式,将零散的史料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幅生动而立体的历史画卷。阅读《掌故(第二集)》的过程,更像是在与一位饱学多识的老友对谈,他娓娓道来,时而引经据典,时而插入一两句辛辣的白话,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沉浸于历史的韵味之中。 内容探索:微观视角下的宏大回响 《掌故(第二集)》的书名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它所收录的文章,往往取材于一些不为人注意的角落。也许是某位名士不为人知的癖好,也许是某个民间传说中隐藏的真实线索,又或者是某个失传的技艺的片段记忆。这些“掌故”,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学养,将它们一一拾起,加以打磨,使之重现光彩。 阅读本书,你会发现,历史的温度并非只存在于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中,更多的时候,它弥漫在市井的喧嚣、文人的闲谈、或是寻常百姓的悲欢离合里。书中可能涉及的议题广泛,例如: 文人的雅趣与困境: 探讨古代文人如何在仕途的跌宕起伏中,寻求解脱之道,或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为人知的雅好,如品茗、赏画、弈棋、抚琴等。这些细节往往能展现出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与追求,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氛围。 官场的潜规则与人情世故: 历史的进程,往往与官场上的博弈息息相关。本书可能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件或人物,揭示出那些隐藏在明面上规章制度之下的复杂人际关系和权力运作,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真实面貌。 社会风俗与民情百态: 饮食、服饰、节日、婚丧嫁娶……这些构成了一个时代最直观的印记。本书可能会深入挖掘一些特定时期或地域的民俗习惯,通过生动的描写,还原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 学术的演变与流派: 思想的火花在历史的碰撞中产生,学术的脉络也因此得以延续。本书可能追溯某些学术思想的起源与发展,或是介绍一些不那么显赫但极具影响力的学者及其贡献。 器物与工艺的背后故事: 一件瓷器、一幅字画、甚至一把古老的工具,都可能承载着一段历史的记忆。本书可能通过对这些器物的考证,引申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或制作工艺,展现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紧密联系。 文字风格:知性与温度并存 《掌故(第二集)》的文字风格,是其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之一。作者并非一味地堆砌史料,而是将考证的严谨与叙事的生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们的语言,既有学者的严谨与准确,又不失文人的情趣与雅致。 考据精审,但不枯燥: 作者在引用史料、考辨真伪时,力求精确,但绝不会让枯燥的注释和繁复的论证占据主导。他们懂得如何将考据的成果,巧妙地融入到叙事之中,让读者在了解事实真相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探究过程的乐趣。 叙事生动,如在眼前: 通过对细节的捕捉和场景的描绘,作者仿佛拥有“穿越”的魔法,将我们带回到历史现场。人物的言谈举止,事件的来龙去脉,都仿佛历历在目,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 情感充沛,温情脉脉: 作者在叙述中,常常流露出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与同情,对逝去时代的眷恋与感怀。这种情感的注入,使得这些“掌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触动。读者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人生的况味。 行文流畅,节奏得当: 无论是在叙述一个长篇故事,还是描绘一个短暂的瞬间,作者都能把握好文章的节奏,让读者在流畅的阅读中,逐渐进入到作者构建的历史世界。 价值与意义:重拾被遗忘的珍贵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更容易被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件所吸引,而那些细微之处,那些构成我们文化基因的“掌故”,却常常被忽略。《掌故(第二集)》的价值,恰恰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去重新审视和珍视这些被遗忘的宝藏。 丰富历史的维度: 它让我们看到,历史并非只有英雄史诗,也有家长里短;并非只有权谋斗争,也有诗酒风流。这种多维度的历史观,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过去。 传承文化的不竭源泉: 许多“掌故”中蕴含着独特的文化智慧、生活哲学和民族精神。通过阅读本书,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养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激发人文关怀与思考: 作者对历史人物的细致描摹,往往能够引发读者对人性、命运、时代变迁等问题的深入思考。这种人文关怀,是任何冰冷的数据或抽象的理论都无法替代的。 满足“寻根”的情感需求: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人们渴望与历史建立更深的连接,寻找文化上的归属感。《掌故(第二集)》提供了一个温和的途径,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血脉的传承与文化的根基。 适合阅读的群体: 《掌故(第二集)》适合所有对历史、文化、人文感兴趣的读者。它既可以作为普通读者了解历史的入门读物,也可以成为历史研究者和文化爱好者的案头必备。无论你是希望在茶余饭后,品读一番旧时风情;还是希望在静谧的夜晚,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亦或是希望在阅读中,获得知识的启迪和情感的共鸣,《掌故(第二集)》都能满足你的期待。 总而言之,《掌故(第二集)》是一部充满智慧与温情的书,它以微观的视角,折射出宏大的历史图景;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鲜活的人物群像。它邀请我们放慢脚步,去倾听历史的声音,去感受那些曾经存在过的生命温度,去品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魅力。这部作品,不仅是对过去的追溯,更是对当下的一种启示,它提醒着我们,在熙熙攘攘的现代生活中,永远不要忘记那些支撑着我们走到今天的,深沉而隽永的“掌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对“细节控”的认同。总觉得,真正能体现一个时代、一个人物的,往往是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细枝末节。宏大的历史事件固然重要,但它们往往是结果,而那些构成结果的无数个微小原因,才是最令人着迷的部分。这本书的书名《掌故》就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它似乎在向我们承诺,这里有大量关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小插曲。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发现一些与主流历史叙述不同的解读,一些能够挑战我固有认知的观点。比如,某个看似荒唐的决策,在作者的笔下,是否会有合乎情理的解释?某个被歌颂的人物,是否也有不为人知的阴暗面?这些“掌故”,就像是历史海洋中的珍珠,需要耐心去打捞,一旦发现,便能照亮我们对历史的理解。

评分

我向来对历史怀有一种敬畏之心,但同时也渴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这本书的名字《掌故(第二集)》吸引了我,因为它听起来就像是那些不为人知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历史片段的集合。我期待着,作者能够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带领我走进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或许是关于某位帝王不为人知的爱好,或许是某个著名事件背后,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又或许是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一些有趣的风俗习惯。这些“掌故”,就像是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珍珠,能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真实光芒。我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能够体会到古人的喜怒哀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政治事件和朝代更迭的认知上。中华书局的出品,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充满了信心。

评分

说实话,我对历史的兴趣,更多的是源于那些鲜活的人物故事,而不是冰冷的年代和事件。这本书的“掌故”二字,恰好满足了我这种偏好。我期待着它能带我走进那些历史人物的日常生活,看看他们在宫廷之外,在沙场之上,在文人雅集之中,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也会有柴米油盐的烦恼吗?是高高在上的帝王,也会有落魄潦倒的时刻吗?这些细节,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打动人心,更能让我们与历史产生共鸣。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轻松但不失严谨的笔调,将这些“掌故”娓娓道来,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中华书局的品质保证,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考据严谨度有着天然的信任。我期待着,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时不时地发出“原来是这样!”的惊叹,能够因为某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而对某个历史人物产生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掌故(第二集)》到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没能静下心来好好读一读,总觉得里面藏着些许时间的味道,需要慢慢品鉴。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带着一丝古朴,装帧也显得格外用心,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喜欢中华书局出版的古籍,它们总能带给我一种踏实感,仿佛捧在手中的是历史本身,而不是简单的纸张和油墨。这本书的书名“掌故”二字,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让人联想到那些散落在民间、隐藏在史料角落里的细节,它们或许平凡,却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风貌,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真相。我设想着,这本书会像一个引人入胜的串珠游戏,将一个个看似孤立的历史瞬间串联起来,勾勒出更立体、更生动的人物群像和事件画卷。我并不期待它能解答我所有的历史疑问,但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叙事背后,可能存在的另一种声音。

评分

拿到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厚重感,无论从装帧还是纸张质感,都透露出中华书局一贯的严谨和品位。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掌故”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神秘和吸引力,它暗示着那些不常见于正史、却又极具价值的历史信息。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像一把钥匙,打开我认识历史的另一扇门。我希望它能讲述一些关于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趣事,关于宫廷秘闻,或者是一些社会风俗的变迁,这些零散的“掌故”,组合起来,往往能构成一幅更生动、更具象的历史画卷。我尤其喜欢那些能够展现古人智慧、情感,甚至是一些日常琐事的记载,它们让我感觉,历史并非高高在上,而是由无数鲜活个体组成的。我期待着,在这本《掌故》中,能够与这些历史的“小人物”和“小故事”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