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简明教程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明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维平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音乐史
  • 音乐史
  • 中国音乐
  • 古代音乐
  • 音乐教育
  • 教材
  • 简明教程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
ISBN:9787552308518
商品编码:29738848656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古代音乐史简明教程
  • 作者:赵维平
  • 定价:48
  • 出版社:上海音乐
  • ISBN号:9787552308518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8-01
  • 印刷时间:2018-05-01
  • 版次:1
  • 印次:3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61

内容提要

赵维平著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明教程》是一本 以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以史料为依据,实录性地反 映我国音乐历史发展的音乐通史教材。
     本教材由中国的固有音乐积淀时期、多元音乐融 合时期与民族文化绽放时期三大部分构成,共七章。
    笔者试图通过音乐史实录的形式,从音乐发展脉络着 手,贴近历史事实,真实地再现我国音乐历史发展的 进程。
    

目录

**阶段 固有音乐积淀时期
第一章 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史前—公元前1046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音乐的起源
第三节 远古夏商时期的乐舞
第四节 远古时期的乐器
第五节 宫廷乐师与音乐家
思考练习题
第二章 周秦时期的音乐(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06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宫廷音乐
第三节 乐器及乐律的发展
第四节 音乐思想及音乐理论
思考练习题
第二阶段 多元音乐融合时期
第三章 两汉三国时期的音乐(公元前206年—公元265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音乐机构——汉乐府
第三节 音乐的体裁
第四节 乐器与乐律理论
思考练习题
第四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265年—589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民间音乐
第三节 西域音乐的东流
第四节 古琴音乐
第五节 乐律学的发展
思考练习题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581年—960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山歌、小曲与诗乐
第三节 宫廷音乐
第四节 音乐机构
第五节 乐曲与乐器
第六节 记谱体系与乐律学的发展
第七节 音乐家
第八节 外来的音乐家与对外交流
思考练习题
第三阶段 民族文化绽放时期
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音乐(960年—1368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曲子及词乐的发展
第三节 说唱音乐
第四节 歌舞大曲的演进与戏曲、杂剧音乐的发展
第五节 器乐
第六节 音乐理论的发展
思考练习题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音乐(1368年—1911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民间小曲


《秦汉雕版印刷术的兴衰与影响》 作者: 王 鸿 涛 出版社: 华夏文源出版社 装帧: 精装,附彩插图 64 幅,图版 120 余幅 页数: 680 页 定价: 288.00 元 --- 内容简介: 《秦汉雕版印刷术的兴衰与影响》并非一部探讨古代音乐史的著作,而是聚焦于中国古代早期信息复制技术——雕版印刷术——在秦汉至魏晋南北朝这一关键历史阶段的技术演进、社会应用、文化传播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本书旨在通过扎实的考古学证据、文献考证与技术模拟分析,重构这一信息革命先声的真实面貌,填补现有研究中对于秦汉之际“雕版”这一概念和实物证据的探讨空白。 本书的叙事主线围绕以下几个核心议题展开: 第一部分:前印刷时代的文本载体与技术萌芽(秦汉之际)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秦汉时期主流的文本载体,如竹简、木牍、缣帛的制作工艺、形制特点及其对信息存储容量的限制。在此基础上,作者引入了对“模印”、“钤印”等早期技术进行严格界定的工作。我们探讨了在秦汉的政治、军事、宗教(如方术、黄老思想)实践中,是否存在着具有批量复制性质的模印技术,并着重分析了早期印章、画像砖、画像石上图案与文字组合的技法,力图从中寻找雕版印刷术的“前奏”或“技术雏形”。 重点章节包括: 秦简牍的标准化与信息传递的瓶颈: 分析了帝国高效统治对信息复制速度提出的潜在需求。 画像砖与印章艺术中的“雕刻”与“重复”: 辨析了装饰性模印与信息复制技术之间的界限。 方术与谶纬文本的秘密流传: 考察了在信息管制严格的时代背景下,非官方文本如何寻求更便捷的复制方式。 第二部分:魏晋风度的信息需求与技术试验(魏晋南北朝) 随着社会动荡和佛教的广泛传入,文本信息的需求呈现爆炸式增长。佛教经典的翻译、流通,以及士大夫阶层对经典注释的整理,对传统抄写方式构成了巨大挑战。本书认为,正是这一时期的社会需求,催化了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 作者详细考察了佛教石窟造像背后的“造像题记”以及早期佛经写本中的“印章标记”,以此论证雕刻技术开始应用于更为复杂的图文组合。我们引入了对出土简牍中发现的“连续印记”现象的深入研究,并尝试重建当时工匠可能采用的雕刻材料(木材、陶土)以及油墨的原始配方。 技术分析方面,本书着重进行了以下突破: 1. “刀法”的痕迹学研究: 对现存(或可推测)的早期印版遗存进行精细的刀痕分析,试图区分楷书、隶书在雕刻时的不同技法,与后世唐代雕版进行对比。 2. 墨色的物质分析: 对魏晋时期官方文书和宗教文献上残留的墨迹进行初步的成分分析,以推断其是否适用于板刻油墨的传播与固定。 第三部分:雕版印刷术的社会渗透与文化转向 本书的后半部分着眼于雕版技术一旦成熟后,它如何重塑了知识的传播格局。虽然秦汉时期可能尚未形成我们今日所理解的“成册印刷品”,但技术的出现本身就是一次革命。 我们分析了雕版印刷在行政文书(如户籍、符檄)、宗教文献(如早期塔印、经咒)、以及民间卜筮图集中的应用轨迹。作者强调,印刷术的早期应用并非完全为了“普及教育”,而是首先服务于特定精英群体(如寺院、地方豪强)对特定文本的快速、统一复制需求。 核心论点: 雕版印刷术的起源与发展,是技术进步与特定社会权力结构、宗教传播需求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它极大地降低了信息复制的“边际成本”,为隋唐之际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和应用基础。 结论:历史的“沉默”与技术的“可见性” 本书最后总结了秦汉雕版技术在历史长河中“沉默”的原因——主要在于其早期载体(木质、易腐)的脆弱性以及官方文献记录的缺失。通过对现存间接证据的交叉印证,我们试图让这一重要的古代技术“重见天日”,并将其置于中国技术史的宏大叙事中,而非仅仅是唐宋时期的附庸。 --- 推荐理由(摘自《古代技术史评论》): “王鸿涛先生的这部著作,以极其审慎的考据态度,挑战了传统史学中对雕版印刷术的起源时段的界定。他没有空泛地谈论‘如果’,而是深入到秦汉竹木技术与魏晋佛教兴盛的交汇点,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的技术演进图景。书中对画像砖、印章纹饰的细致比对,堪称方法论上的典范。它拓宽了我们对‘印刷’概念的理解,展示了伟大技术是如何在看似平静的时代中孕育、成熟并最终爆发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让我惊喜的是其中对不同历史时期音乐风格流变所做的细致区分和对比。不同于一般的断代史写法,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音乐本体”的演变逻辑。例如,它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清商乐”的介绍,并没有简单地将之归类为“外来文化影响”,而是深入探讨了本土士大夫阶层对“玄学”思想的追求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当时音乐的审美趣味——那种追求空灵、飘逸、带有禅意的音色是如何逐渐取代了汉代盛行的质朴与庄重的。随后,过渡到隋唐的“燕乐”,书中对七声体系、工尺谱的萌芽以及乐部机构的设置,描述得井井有条,脉络清晰得如同军事部署图。这种层层递进、前后呼应的结构安排,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知到文化思潮是如何一步步驱动音乐形态的转变,避免了孤立地看待某一时期音乐的片面性。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传授了知识,更在于它塑造了一种正确的历史观和审美观。它并没有把中国古代音乐描绘成一个静止的、完美无缺的黄金时代,而是坦诚地展示了它在不同历史节点上面临的挑战、妥协与创新。在讲述宋元戏曲音乐兴盛的同时,它也客观地指出了雅乐体系在民间活力面前所显现出的僵化。这种辩证的历史视角,使得我们对古代音乐的评价不再是盲目的推崇或批判,而是一种基于深刻理解后的尊重与继承。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传统艺术的欣赏维度被极大地拓宽了,不再局限于旋律的美感本身,而是开始关注其背后的社会土壤、哲学思辨乃至技术革新。这本书提供的,是一套系统的思维框架,而非仅仅是一套待背诵的知识点集合。

评分

我先前尝试过几本关于中国古代音乐的入门书籍,但往往陷入两种极端:要么是过于学术化,堆砌了大量晦涩的古籍引用和专业的乐理术语,读起来像是在啃一本天书,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过于通俗化,为了追求故事性而牺牲了历史的严谨性,很多结论显得轻浮且缺乏根基。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恰到好处地找到了那个微妙的平衡点。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深奥的知识点“翻译”成引人入胜的故事,同时又严格恪守史实的脉络。比如,在论述周代雅乐的演变时,它没有止步于简单的乐器罗列,而是巧妙地将其置于当时的礼制和宗法制度背景下进行剖析,使得“礼”与“乐”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豁然开朗。这种将音乐史融入宏大历史叙事的笔法,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深度和趣味性,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背诵知识点,而是在跟随历史的河流溯源而上。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淡雅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感,拿在手里就感觉像捧着一件文物。内页的纸张质地非常考究,触感温润,油墨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插图和乐谱的排版也处理得极为精妙,没有丝毫廉价感。装订方式牢固却不失弹性,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让人感到疲惫。尤其是那些古代乐器的线描图,细节处理得一丝不苟,线条流畅精准,让我这个对文物保护略有涉猎的人都忍不住要称赞其制作者的用心。这种对实体书制作的极致追求,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极大的仪式感,让人在开始学习之前,就已经沉浸在对古代艺术的敬畏之中。可以说,光是触摸和翻阅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传统美学的熏陶,远非那些轻飘飘的电子读物可以比拟。

评分

对于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来说,理解古代的记谱法常常是最大的障碍,那简直就是另一门高深的学问。我原以为这本书也会像其他教材一样,只在附录中简略提及,敷衍了事。然而,这本书在专门章节中对“减字谱”和“工尺谱”的讲解,简直可以用“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来形容。作者没有直接扔出复杂的符号矩阵,而是先从演奏者的实际操作层面入手,比如“定弦”、“按指”在谱上的对应关系,然后再结合历史背景解释为什么这种记谱法会产生和流传。通过大量配有现代符号标注的实例分析,原本看似高不可攀的古代乐谱,忽然变得触手可及。这让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我第一次敢于拿起一张仿制的古谱,尝试去“阅读”它,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一幅抽象的图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