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生著的《钢琴演奏之道(新版)钢琴演奏之道 (新版)(精)/赵晓生学术著作系列》是“赵晓生学术 著作系列”之一。近年来,赵晓生教授对于“钢琴演 奏理论”的研究,始终未曾停止过,这次由上海音乐 出版社推出的“新版”增加了近三分之一的内容。全 书五十万字左右。新增的内容主要是:基础理论方面 提出了“**音质”与“第二音质”的概念;基础训 练方面增添了“节奏训练”,提出对听觉、和声问题 的重视是钢琴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作曲家与作品 方面增添了大量新鲜的实质性言论,对“钢琴改编曲 ”另辟专节进行阐述,有很多创新。本书应是钢琴师 生的**之书。
赵晓生,教授,是一位集作曲、钢琴、音乐理论、音乐教育于一身的大家,曾先后在中国三十余个主要城市、中国香港及美国等地举行近两百场钢琴独奏会和讲座;创作了《希望之神》、《简乐四章》、《太极》、《阴阳三阕》等二十余部作品,其中包括钢琴协奏曲、交响组曲、民乐室内乐、舞剧等多种音乐体裁;创立了“太极作曲系统”、“音集集合运动”和“音乐活性构造”作曲理论体系,对我国作曲理论的研究及作曲教学有着重大贡献;出版《太极作曲系统》、《钢琴演奏之道》、《琴诀》、《琴禅》、《传统作曲技法》等多部著作。现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教授作曲、钢琴,并任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校长。
新版前言
初版序
初版自序
琴道篇
琴道
撷取音乐王冠上的明珠
钢琴家的素质
条件·才能·勤奋·捷径
钢琴匠·钢琴家·钢琴演奏大师
琴法篇
琴法
指
腕
臂
身
耳
心
气
神
化
基础训练
节奏训练
复调训练
技术进阶之径
琴艺篇
琴艺
读谱
练习
记忆
难点
背景
贯气
准备
上台
反思
琴人合一之境
琴韵篇
琴韵
巴洛克风格(1600~1750)
维也纳古典主义风格(1750~1820)
浪漫主义风格(1820~1900)
印象主义风格
20世纪钢琴音乐(1900~2000)
中国钢琴音乐
改编曲的演奏
协奏曲、室内乐、联弹曲的演奏
即兴演奏及视奏
琴禅篇
有道·证悟·无道
蛇信·鹰爪·雁翼
坚石·沉石·浮石
意象·动向·音响
掌舵·琢玉·启门
音点·音线·音层
宇宙·生命·心灵
水涨·水落·水平
敌人·路人·爱人
高构·立交·多泽
实境·幻境·虚境
球气·笔锋·刀刃
响度·亮度·密度
琴诀篇
有道**
八忌第二
九界第三
外功第四
冥听第五
心神第六
贯气第七
琴师第八
音色第九
读谱第十
勤练第十一
记忆第十二
难点第十三
踏瓣第十四
复调第十五
古典第十六
浪漫第十七
印象第十八
现代第十九
琴魂第二十
初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音乐是一种缘(新版编后记)
坦白说,这本书的某些论述初看之下,会让人觉得有些“玄乎”,甚至带有一丝东方哲学思辨的色彩,这可能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去消化。但一旦跨过那道理解的门槛,你就会发现其背后蕴含的巨大能量。例如,作者对于“意境”与“节奏的自由度”之间平衡的探讨,是极为深刻的。他没有给出死板的节拍器标准,而是鼓励我们去感受作曲家时代的脉搏,去理解rubato(自由速度)的真正含义——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一种基于深刻理解后的“有控制的波动”。这与我过去在一些西式教程中遇到的那种强调绝对精准的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多元视角的碰撞,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音乐视野。我开始明白,为什么同一首曲子,不同大师的演绎会产生天壤之别。这本书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模仿”,而是如何“再创造”。它强迫你跳出指法的桎梏,去思考:我,作为演奏者,想通过这首曲子向世界传达什么信息?这种自我发问的过程,远比练习一百遍音阶更有价值。
评分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洞察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音乐灵魂的窗户。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巧的书籍,更像是一次对艺术本质的哲学探讨。作者将复杂的演奏理论层层剥离,用近乎诗意的语言,引导读者去理解每一个音符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张力与历史积淀。初读之下,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古典音乐的宏大殿堂,空气中弥漫着巴赫的严谨与肖邦的忧郁。书中对“呼吸”与“流动”的阐述尤为精妙,它纠正了我过去那种僵硬、机械的练习方式,让我开始尝试用身体去感知键盘的起伏,用心灵去雕琢每一个乐句的弧线。特别是关于作品解析的部分,作者没有流于表面地分析指法,而是深入挖掘了作曲家创作时的心境与时代背景,使得我们演奏时,能真正做到“为他人做嫁衣”,而非仅仅炫耀指尖的敏捷。这种由内而外的提升,是任何速成教程都无法企及的。它要求的不只是“会弹”,更是“会思考如何弹”。读完第一遍,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琴键,发现手指的触感和以往完全不同了,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渴望从“匠人”蜕变为“艺术家”的琴者准备的宝典。
评分读完后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作者那种对艺术生命力的执着追求,这贯穿了全书的始终。他似乎在用自己的生命经验告诉读者,学习钢琴演奏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朝圣之旅。特别是关于“乐器个性化”的章节,让我眼前一亮。作者提醒我们,每一架钢琴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它有自己的音色、共鸣和反应。因此,演奏者必须学会“倾听”并“适应”眼前的这台乐器,而不是强行用一套固定的技术去驾驭它。这需要极高的敏感度和灵活应变能力。我近期在不同音乐厅演出时,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重量,我不再只是习惯性地触键,而是会花时间去感受不同钢琴的“脾气”,从而调整我的力度和触键深度。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音乐的敬畏之心。这本书绝非速读之物,它需要我们像对待一位老友一样,反复品味,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演奏者心理素质”的详尽剖析上。在舞台上,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乐谱,还有观众的目光、对失误的恐惧以及自我苛求的压力。作者非常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处理紧张情绪的经验,这部分内容写得极其真挚、毫不说教。他将舞台恐惧归结于“连接的断裂”——与乐器、与作品、与自我的断裂。随后,他提供了一系列非常实用的“入静”和“锚定”技术,帮助演奏者在关键时刻将注意力重新聚焦于音乐本身,而不是周围环境的干扰。我曾在一次重要的演出前夕,按照书中的方法进行了几分钟的冥想式预演,效果立竿见影,那次演出是我近年来心态最放松、表现最自然的一次。这种对演奏“非技术层面”的关注,是许多严肃音乐书籍所忽略的,这也是我珍视这本书的又一重要原因。它不仅是技术手册,更是心理辅导的良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体现了一种对经典应有的敬意。厚重的纸张和清晰的字体,让人在阅读时感到一种沉静的力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结构上的匠心独运,它巧妙地将看似散乱的音乐经验组织成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最让我震撼的是其中关于“听觉记忆”的章节。在以往的认知中,我们总以为记忆是肌肉的反应,但作者却指出,真正的记忆根植于深层的听觉认知和情感联结。他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方法论,教导如何通过内部聆听来“预演”和“修正”演奏,这对于长时间无法接触钢琴的乐手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尝试按照书中的建议,在脑海中重构了一段复杂的李斯特练习曲,惊讶地发现,当真正坐到琴前时,那些原本卡壳的地方竟然流畅了许多。这不仅仅是理论的传授,更是一种高效学习方法的植入。整个阅读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老到的导师,在音乐的迷宫中被耐心引导,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充满启发性。对于那些在技术瓶颈徘徊多年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深层次的突破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