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四库全书词曲类:乐府雅词
定价:118.00元
作者: 曾慥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4919127
字数:
页码:53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乐府雅词》是一部词总集,选了三十四家八百多首词,另外不知作者姓名的一百多首作为《拾遗》,绍兴十六年编成。《乐府雅词》在宋、元、明各代很少流传,目前所见的本子是明末清初的旧抄本。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业余的古乐器演奏爱好者,我一直对词曲的“入乐”性有着极高的要求。很多被誉为传世之作的词,一旦脱离了原有的曲调或声腔,单独作为诗歌来诵读,便会显得格律僵硬,韵味大减。我这次关注《四库全书词曲类:乐府雅词》,主要是冲着它对“乐府”这一形式的强调。我期待它能提供更多关于早期词曲在声韵学上的线索,哪怕是只言片语的旁注或引文,也胜过其他纯粹文学批评的著作。这本书在某些篇章的注释中,确实隐晦地指出了其原本的唱腔特点,比如哪句适合“慢起”、“哪句宜于顿挫”,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记录,对我尝试还原古人吟唱的意境,起到了关键性的启发作用。它让我意识到,词曲的生命力在于其音乐性。通过对这些带有强烈音乐指引性的文本的研读,我开始尝试用不同的节奏和语速去“唱”这些词,效果比单纯的朗读要震撼得多。这份选本,简直是为那些试图触摸古典音乐灵魂的人准备的地图。
评分我近来热衷于研究古代城市生活与市民阶层的情感变迁,特别是探讨市民文学如何影响主流文人的写作范式。因此,我正在寻找能够连接“风雅”与“烟火气”之间的桥梁性文本。这份《四库全书词曲类:乐府雅词》的选目,虽然冠以“雅词”之名,但其所收录的乐府遗风,却隐约透露出当时社会下层或新兴市民阶层的情感诉求。例如,那些描写市井风物、更迭宴饮的篇章,虽然用的是文人的笔法,但其题材的选取,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山水田园或宫廷应制。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宋代社会从精英主导向多元文化过渡的微妙信号。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对“慢词”的收录倾向,这本身就说明了编者对词体在适应更长、更复杂叙事需求上的关注。通过对比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作者对同一主题(比如送别友人)的处理方式,我能够清晰地看到社会风气对文学形式的塑造力。这本书提供的,不是孤立的文本,而是一个观察社会文化互动的微观窗口。
评分这部《四库全书词曲类:乐府雅词》的选本,简直是文人雅士案头必备的瑰宝,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的书房里翻到的。初看书名,还以为又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考据,毕竟“四库全书”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庄严的古籍气。然而,当我翻开卷首的几篇作品时,才发现这份“乐府雅词”的精选,其眼光之独到,选材之精妙,远超我预期的想象。它不像某些选本那样只求数量上的庞杂,而是真正做到了对“雅”的精准把握。那些被收入的篇章,无一不是音韵和谐、意境高远的佳作,它们仿佛带着唐宋遗风,将词曲艺术的典范一一呈现。阅读时,我仿佛能听到古人在月下对影独酌,或是在深闺中低回婉转的吟唱。那种对格律的精雕细琢,对意象的含蓄运用,在今日的浮躁世界里,显得尤为珍贵。我尤其欣赏编者对那些早期乐府体向成熟词体的过渡性作品的收录,这为我们理解宋词如何从民间歌谣的土壤中,蜕变成文人笔下的精致艺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样本路径。此书不仅仅是词选,更是一部关于审美标准的活教材。
评分说实话,我对那些动辄百万字的巨著或者过于艰深的考据文献,常常感到望而却步。我更偏爱那些能够快速进入情境,并且在阅读过程中能提供即时情感共鸣的书籍。这份《四库全书词曲类:乐府雅词》,恰恰满足了我这种“即时满足感”的需求,但它又不是肤浅的快餐读物。它的选篇非常抓人,仿佛是直接从历史长河中捞起了一捧晶莹的珍珠,每一颗都光彩夺目。我最欣赏的地方在于,它收录的词作在情绪的饱和度上把握得非常好。没有过于沉溺的悲伤,也没有矫揉造作的喜悦,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中和之美”。读那些描写羁旅行役的篇章时,那种淡淡的愁绪,那种对故乡的遥望,与我此刻的某种心境不谋而合,让人不禁停笔,陷入沉思。这种“触景生情”的引导力,是许多现代作品所缺乏的。它教会了我如何在日常的琐碎中,捕捉到可以被艺术化的瞬间。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十分舒服,字体适中,使得长时间的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我这种夜间阅读爱好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加分项。
评分我对外文原著的翻译和解读类书籍有着异乎寻常的痴迷,尤其喜欢那种需要大量背景知识支撑,才能真正领会其深层意蕴的作品。所以,当我看到市面上出现很多声称是“跨文化语境下诗歌结构分析”的译本时,我总是会抱持着极高的期待和审慎的态度去审视。这次偶然接触到这份《四库全书词曲类:乐府雅词》,虽然名字听起来很本土化,但其内在的编排逻辑和对词牌、曲牌源流的追溯,却展现出一种极强的系统性和比较学的视角。它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辞藻堆砌上,而是深入探讨了词体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吸收了外来的(即当时社会文化语境下的)叙事方式和情感表达的张力。比如,它对某些特定曲调的调性分析,简直是声律学的魔术。我从中领悟到,即便是看似纯粹的中国古典文学,其内部也蕴含着不断自我革新与吸收外部影响的复杂过程。这份资料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宏观的、结构性的视角,去解构那些看似天成、实则匠心独运的文学构建。对于研究文学史的脉络演变,而非仅仅欣赏个别名句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结构严谨的参考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