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新国学:第十一卷 | 作者 | 周裕鍇 |
| 定价 | 24.00元 | 出版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1485828 | 出版日期 | 2015-06-01 |
| 字数 | 页码 | 291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新国学(第十一卷)》为学术研究论文集,主要讨论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相关论题,具体涉及语言学研究(如语音考古、训诂考证等),文学研究(如古代作家作品研究),文献学研究(如目录学考证),文化研究(如中国古代风俗),以及海外汉学的近成果介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论上古歌谣的韵律问题——《诗经》声母的和谐现象 赵州从诠《十二时歌》中的“漏逗” 《书断》“神妙能”三品的意义 论白居易的卯饮 欧阳修词与早期高丽词关系三议 苏轼与临济宗禅僧尺牍考辨 读苏轼《赠虔州术士谢晋臣》 抗拒性阅读:“三言”科举书写中的女性 从神仙到圣人——罗念庵的修持经验、文学表达与身份认同 明末清初唯识学在杭州的传衍——以绍觉广承法系为主的考察 《洛阳缙绅旧闻记》版本与整理琐议 释明本《梅花百咏》考辨 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商说举例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厚重的典籍初捧上手,便觉沉甸甸的,仿佛承载了千年的智慧与沧桑。我本是抱着一种略带怀疑的心态翻开它的,毕竟“新国学”这个名头未免有些宏大,总担心是故作高深或是浅尝辄止。然而,前几章的论述,尤其是在对传统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思潮的碰撞与融合上的切入点,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作者并没有采取那种高高在上、对古人顶礼膜拜的姿态,而是以一种极为现代、甚至带着些许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审视了那些被我们奉为圭臬的经典。比如,他对“仁”在当代语境下的重新诠释,那种将个体价值与社会责任精准切割又巧妙缝合的分析,着实令人拍案叫绝。行文间,引经据典却又不失流畅,那些晦涩的古代哲理,经过作者的阐释,仿佛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变得可触摸、可理解。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传统礼制在维护社会秩序与压抑个体自由之间的微妙平衡的探讨,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我对我们所处的文化根基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与反思。这本书并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深度对话,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盛宴之中。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真正“进入”这本书的状态。一开始,那些关于“气”与“理”的玄妙讨论,让我觉得有些飘忽不定,仿佛抓不住实质。我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对过于形而上的探讨往往敬而远之。然而,当我翻到有关“天人合一”思想在现代生态伦理学中的应用时,这本书的价值才真正显现出来。作者用极其精准的语言,将这种东方哲学中的整体观,与当前全球面临的环境危机联系起来,论证了为何我们不能仅仅依赖西方的个体中心主义伦理来解决共存问题。这种将宏大叙事落地到具体实践层面的能力,是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地方。它不是空谈,它是有指向性的,它的所有回归传统,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读完这一部分,我感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仿佛那些古老的智慧,不再是尘封的教条,而是亟待我们去践行的指南。这种“唤醒”读者的力量,是许多当代学术作品所不具备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没有采取那种平铺直叙的时间线索,而是采用了主题模块化的方式,将“新国学”的范畴切割得井井有条。比如,它对传统诗词的审美范畴如何影响现代设计美学的探讨,这一章节的论证逻辑之精妙,让我感到震撼。作者巧妙地引入了现代心理学中的格式塔理论,用以解释古典园林布局中的“含蓄美”是如何作用于观者的潜意识的。这种跨学科的融会贯通,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文化研究变得鲜活起来。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行文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谦逊的姿态,他并不急于给出最终的定论,而是不断地抛出问题,引导读者进行自我构建。阅读过程中,我的思维也仿佛被拉伸、被重塑,不断地跳跃于古代的哲思与当下的现实之间。这种思维的“体操”训练,对于我这种长期在单一领域钻研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效的兴奋剂。它让我看到了不同学科之间对话的可能性,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专业领域的局限性。
评分整本书读完后,留下了一种意犹未尽的怅然。它不像通俗读物那样能带来即时的满足感,反而像是一场漫长的味觉训练,让你开始品尝出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细腻层次。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多变,有时极其冷静克制,如同冰冷的科学陈述;有时又突然转为极富感染力的散文笔调,尤其在描绘古代文人的心境时,那种共情能力让人动容。比如,书中对魏晋名士“竹林之游”的社会心理分析,简直入木三分,剖析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通过“清谈”和“放达”来构建自我认同的防御机制。这种深入个体生命体验的洞察,让我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不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立体、有血有肉的复杂存在。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国学,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刻,而是一种持续的、动态的文化生命力的探寻。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下精神世界的贫瘠与可能。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封面设计和那串神秘的ISBN号,完全是出于一种猎奇心理,没指望能读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学问。起初的阅读体验略显吃力,里面的术语和概念如同迷宫一般,初学者很容易在那些繁复的逻辑链条中迷失方向。但是,一旦咬住其中一两个关键论点不放,比如作者对道家“无为”思想在当代管理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那感觉就像是突然找到了一个隐藏的入口,豁然开朗。作者的笔法是极其严谨的,每一个论断后面都仿佛有厚厚的注释和参阅文献作为支撑,这让我这个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现代人,不得不放慢脚步,细细咀嚼。我甚至会不自觉地拿出手机,去查阅那些被提及的古代文献的原貌,试图比对作者的解读是否有所偏颇或创新。这种引导读者主动求索的学习模式,恰恰是传统学术著作的魅力所在,它不喂养你,而是给你一把钥匙,让你自己去开启宝库的大门。虽然过程有些辛苦,但最终获得的知识的质感,是那种踏实而坚固的,绝非一瞥而过的网络资讯所能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