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茉莉花-中国民歌经典-1-(附CD2张) 音乐 书籍 |
| 作者: | 陈晓伟 |
| 定价: | 29.0 |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 |
| 出版日期: | 2016-08-01 |
| ISBN: | 9787103052136 |
| 印次: | |
| 版次: | |
| 装帧: | |
| 开本: | 大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收录了《茉莉花》《拔根芦柴花》《天乌乌》《斑鸠调》《四季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乐曲。 |
说实话,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尤其是封面和内页的排版,给我一种强烈的“年代感”,仿佛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出版物风格。我明白,民歌的经典性或许与它的朴实无华相得益彰,但既然定位是“经典”并附带了两张CD,至少在视觉上传达出一种精致感和现代感会更吸引人吧。我特别关注的是乐谱的准确性和易读性。我尝试对照着曲谱练习了几首,发现个别地方的指法或节奏标记似乎有些含糊不清,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地方的滑音或者装饰音时,文字描述完全缺失,全靠听CD来摸索,这对于想通过书本来学习和钻研的乐手来说,无疑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如果这套书是面向初学者的,那么清晰的图文并茂的演奏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如果面向专业人士,那么对复杂技巧的详尽解析又是核心。目前的形态,似乎卡在了中间,既不够入门友好,也缺乏专业深度,让人感觉它更像是一个资料汇编的初稿,而非精心打磨的“经典”之作。
评分我买这类音乐书籍,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借此了解不同地域民歌在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文化断层与保护现状。例如,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省份、不同民族的《茉莉花》变体版本应该数不胜数,每一个变体背后都承载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历史记忆。我热切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这些地域差异的田野调查记录,或者至少是收录一些非主流、鲜为人知的版本进行对比赏析。然而,书中的内容显得过于“集中化”,似乎只关注了一个或几个被广泛认可的“标准版”,对于广阔的民歌世界,这本书只是轻轻地掠过表面。我甚至想知道,附带的那两张CD中,是否收录了不同演唱者的风格对比,比如一位美声唱法演绎的茉莉花,和一位原生态唱法演绎的版本,通过听觉上的差异来深化对“经典”的理解。如果两张CD内容高度重复或者只是简单的原声重现,那么其附加值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评分从实用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纸张选择和油墨质量,让我有些担忧其长期保存性。作为一套标榜“经典”的音乐资料,我希望它能够经受住反复翻阅和使用,毕竟好的音乐书籍应该是一代代音乐人可以传承下去的。这本书的纸张偏薄,封面材料也比较柔软,对于经常需要摊开在琴谱架上使用的用户来说,恐怕很快就会出现磨损或折痕。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对于现代音乐教育体系下的使用者,这本书在标注上似乎完全没有接轨。比如,如果它收录了乐谱,那么标准的记谱法,如现代和声标记、力度记号的统一使用等方面,显得不够严谨。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份严谨的学术态度,哪怕只是一个通俗读物,也应该在基本的技术标准上做到无可指摘。现在看来,它更像是一份快速制作、以便于附送CD的配册,而不是一本独立的、值得深入研究的音乐文献。
评分这本《茉莉花-中国民歌经典-1-(附CD2张)》的音乐书籍,实在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坦白说,我本来是冲着那“中国民歌经典”几个字来的,想着能找到一些深入的乐理分析或者至少是那些耳熟能详曲目的精美乐谱和背后的故事。结果,拿到手后,翻阅之下,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印刷品质量尚可的歌本,内容似乎停留在比较基础的层面。比如,对于《茉莉花》这首享誉全球的曲子,我期待的是能看到不同流派的改编版本对比,或者是它在国际上被引用、演绎的历史脉络,甚至是对其旋律结构、五声音阶运用等方面的专业解读。然而,呈现出来的多是简谱或五线谱,配以几句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背景介绍,对于一个有一定音乐基础的读者来说,阅读体验不免有些寡淡。那两张附带的CD,希望能弥补这份遗憾,但如果CD里收录的只是最标准、最传统,毫无新意的演唱或演奏版本,那这本书的收藏价值和使用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我希望能看到的是对“经典”二字的深度挖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曲目的罗列上,这份期待落空,多少有些失落。
评分老实说,我花了相当一部分时间来研究那两张附带的CD,希望它们能成为这本书的“灵魂”所在。但听完一遍后,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平面化”听感。音乐的立体感、空间感,以及演唱者情感的微妙起伏,似乎都被压缩在了有限的媒介里,显得有些干瘪。我理解,民歌的魅力在于其现场的生命力,但既然是录制品,就应该在后期制作上尽力还原那种氛围。我期望听到的是那种能够让人“身临其境”的录音,比如能清晰捕捉到伴奏乐器与人声之间的呼吸感,或是能感受到录音环境的特点。如果CD里的音质仅仅达到了可以播放的程度,但缺乏艺术感染力和录音技术上的考究,那么它对提升读者的音乐审美帮助甚微。对我来说,一本优秀的音乐书籍不仅要提供“是什么”,更要教会读者“为什么好听”和“如何去感受”,而这套书的配套听觉材料,似乎未能完全承担起这个重任,使得整套产品在“音乐体验”这一核心指标上有所欠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