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問幸福:盧梭人性思想研究 吳珊珊

追問幸福:盧梭人性思想研究 吳珊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珊珊 著
圖書標籤:
  • 盧梭
  • 人性
  • 幸福
  • 哲學史
  • 思想史
  • 啓濛運動
  • 社會契約論
  • 政治哲學
  • 西方哲學
  • 吳珊珊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群洲文化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148055
商品編碼:29773849553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10-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追問幸福:盧梭人性思想研究

定價:68.00元

作者:吳珊珊

齣版社:上海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20814805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普通讀者接觸盧梭的作品一般都是從《愛彌兒》開始,在這本主要談及盧梭教育理念的書裏,盧梭談到瞭一部分他對於人之為人的理解。如果想要全麵瞭解盧梭的人性思想,還需要全麵地研讀他的所有相關著作,比如說《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論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於使民風日趨淳樸》《新愛洛伊絲》《山中來信》《文學與道德雜篇》等。本書全麵研讀瞭盧梭的基本著作,並藉助於國外以及的相關研究成果,梳理瞭“自愛”“憐憫”“良心”“自由”“理性”“自尊”“虛榮”和“自豪”等概念,使得盧梭的人性觀更加豐富和清晰瞭。

內容提要


幸福是什麼?如何纔能收獲幸福?這種對幸福生活的追問曆久彌新。盧梭花費畢生精力,為我們窮盡瞭人類通達幸福的可能路徑。盧梭認為人首先是感性的、激情的存在。他推崇生存的體驗性、豐富性和敏感性,認為人天生既不是惡也不是善的,而是在社會和文化中逐步塑造的。既然人是可塑的,盧梭就給齣瞭幾種通達個人幸福的方案。一種是將自尊導嚮自然宗教,在對上帝的崇敬中,他將體會到生存的甜美、自由和平靜。一種是做一個社會中的野蠻人,他隻滿足*基本的需求,不為虛榮和外物所纍。他是一個自由、獨立的幸福個體。一種是成為關愛他人、熱愛祖國的公民,他將自愛和憐憫推及他人,將自尊升華而達及共同體,他是一個信奉社會契約的幸福公民。以上看似互不兼容的方案體現瞭盧梭對人的本質的多層次的理解。人是有精神、情感、物質需求的社會動物,他因不斷完善自身而通達幸福。

目錄


總序1

緒論1

章“非理性”的人:盧梭的人性觀43

節幾種典型的人性觀點43

第二節自愛作為一切激情和情感的源泉54

第三節動物性與人性:憐憫、可完善性61

第四節“自尊”:作為人類行為的主要動機66

第五節人性與社會的三種狀態80

第六節“非理性”的人91

第二章文明及其缺憾:盧梭對人和社會問題的診斷98

節與啓濛的疏離98

第二節人性、文化、文明103

第三節對敗壞人性的批判108

第四節敗壞的社會導緻瞭不健康的人?126

第三章語言與人性:對語言本質的批判性思考128

節語言作為人的後天本質129

第二節語言作為人性的映照133

第三節對語言權力化的批判141

第四節語言之於人的本質145

第四章人性的“文化處境”147

節對斯巴達的崇拜149

第二節對啓濛理性的反思154

第三節人性再齣發:宗教性、個體性、公民性160

第五章一種選擇:宗教幸福169

節一種獨特的自然宗教170

第二節人性作為自然宗教的基礎177

第三節人的“宗教”184

第六章人性的重塑:個體幸福187

節愛彌兒的個體教育188

第二節限製欲望,防止虛榮190

第三節個體教育的四門“課程”194

第四節個體教育的人性基礎204

第五節愛彌兒的人性暢想209

第六節女性的幸福:蘇菲與硃麗210

第七章人性的重塑:公民幸福257

節怎樣成為一位公民?258

第二節轉變人性的工程:立法者和261

第三節公民教育的三門“課程”268

第四節公民教育的人性支撐277

第五節哲學傢和立法者作為個體幸福和公民幸福的典型代錶286

第六節文本中的張力:個體與公民的選擇是否矛盾?301

結語:孤獨者的追問304

參考文獻320

後記335

作者介紹


吳珊珊,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博士,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聯閤培養博士。現就職於華北科技學院。主要研究方嚮為盧梭哲學、西方馬剋思主義哲學。

文摘


序言



《人類的起源與文明的曙光:史前考古學導論》 作者:[此處可假設一位學者的名字,例如:陳 維 哲] 齣版社:[此處可假設一傢嚴肅的學術齣版社名稱,例如:東方學術齣版社] 字數:約 1500 字 --- 導言:迴望來時的路 人類文明的宏偉敘事,並非始於文字的誕生,而是深植於我們腳下那片被時間覆蓋的土壤之中。當我們凝視博物館中那些粗糲的石器,或是凝視深邃洞穴壁上的動物剪影時,我們實際上是在與數百萬年前的祖先進行著一場無聲的對話。《人類的起源與文明的曙光:史前考古學導論》正是一把鑰匙,它為我們開啓瞭通往人類漫長“前曆史”時期的大門。 本書旨在係統梳理和介紹史前考古學的基本理論框架、研究方法、關鍵遺址的發現及其所揭示的人類演化曆程。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匯編,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智慧、適應能力與社會復雜性逐步建構的曆史畫捲。我們試圖迴答那些最根本的問題:我們從哪裏來?最初的人類是如何生存和思考的?文明的種子是如何在冰河與火山的間隙中萌芽的? 第一部分:史前考古學的基石 本部分奠定瞭研究史前時期的理論和方法論基礎。史前考古學作為一門橫跨人類學、地質學和曆史學的交叉學科,其科學性依賴於嚴謹的年代測定和文化分期。 第一章:學科的建立與演進 詳細闡述瞭史前考古學自19世紀中葉在歐洲興起以來的學術脈絡。重點分析瞭三期說(石器、青銅器、鐵器)的提齣、文化積纍理論的形成,以及當代考古學中對“過程考古學”和“後過程考古學”的爭論與融閤。闡明瞭考古遺址的類型學分析在文化序列重建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章:時間之尺——年代測定技術 精確的時間框架是理解人類演化的前提。本章深入探討瞭測年技術的進步:從早期的地層學和地質學方法,到放射性碳十四(C14)測定的原理與局限性;繼而介紹熱釋光(OSL)、鉀氬(K-Ar)和古地磁學在確定更古老地層和人類活動時間中的不可替代性。特彆關注瞭如何利用樹木年輪和珊瑚生長綫進行高精度的時間校準。 第三章:發掘與解讀——田野工作的方法論 考古發掘是信息獲取的源頭。本章詳細介紹瞭係統性田野調查、網格化發掘技術(如斯特拉蒂格拉菲,即地層學分析)的規範操作。強調瞭遺址記錄的細緻性——如何繪製剖麵圖、記錄齣土文物的三維坐標,以及對微觀殘留物(如植物種子、動物骨骼碎片)的收集與實驗室處理流程,確保每一件齣土物都能提供最大的信息量。 第二部分:舊石器時代——工具、遷徙與認知革命 舊石器時代覆蓋瞭人類曆史約99%的時間,是人類形態和行為模式定型的關鍵時期。 第四章:早期人類的足跡——從能人到直立人 本章聚焦於東非大裂榖等關鍵區域的發現。詳細分析瞭奧杜威文化(Oldowan)的簡單石核工具,標誌著早期人類開始有目的地改造自然。隨後深入探討瞭阿捨利文化(Acheulean)中雙麵手斧的標準化生産,這不僅是技術飛躍,也反映瞭認知能力的顯著提升。討論瞭直立人嚮歐亞大陸的首次大規模遷徙及其對環境的適應策略。 第五章:古老之火與復雜社會——尼安德特人和早期智人 中石器時代標誌著技術的精細化(細石器技術)。本章著重比較瞭尼安德特人與早期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智人)在生存策略上的異同。通過對莫斯特文化(Mousterian)的分析,探討瞭尼安德特人是否具備埋葬死者的儀式行為。隨後,聚焦於智人如何利用更靈活的復閤工具(如投擲器、弓箭的雛形)在競爭中占據優勢。 第六章:藝術的誕生——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心智飛躍 本部分的高潮是認知革命的體現——洞穴壁畫和雕刻品的齣現。詳細考察瞭法國拉斯科洞穴、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穴以及德國的霍勒菲爾斯洞穴象牙雕像。分析瞭這些藝術作品背後的符號係統、宗教觀念或敘事結構,探討瞭藝術如何成為人類文化傳承和群體認同構建的早期載體。 第三部分:中石器與新石器時代——定居、農業與社會轉型 人類曆史的第二個關鍵轉摺點是農業的産生,它徹底重塑瞭人類的生存模式、社會結構乃至人口動態。 第七章:適應性景觀——中石器時代的多元化生存 在全球冰期結束後,環境劇變催生瞭區域性的適應策略。本章分析瞭沿海、森林和草原等不同生態位中,中石器文化如何發展齣微石器技術、骨器和木器等專業化工具。重點介紹瞭歐洲的“麻雀化”趨勢(Microlithization)與美洲原住民對北美環境的早期利用。 第八章:大變革——新石器革命的起源與擴散 本章是關於農業起源的深入研究。基於“肥沃新月地帶”的考古學證據,探討瞭小麥、大麥馴化的過程,以及對傢畜(如山羊、綿羊)的早期馴養。對比分析瞭世界其他獨立起源中心(如中國黃河流域的水稻、中美洲的玉米),闡明瞭定居生活如何引發人口爆炸、財富積纍和定居點(如傑裏科、查塔霍裕剋)的齣現。 第九章:村落的興起與早期復雜社會 隨著定居的穩固,社會復雜性開始增加。本章考察瞭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聚落結構:防禦工事的齣現(如巨石陣的早期形式)、墓葬等級分化、以及早期公共建築的建造。這些跡象預示著社會分工、財富不平等和權力集中的萌芽,為邁嚮青銅時代的城邦文明奠定瞭物質和製度基礎。 結語:史前考古學的當代意義 《人類的起源與文明的曙光》最終將讀者的目光引迴當下。通過對漫長史前史的考察,我們得以理解現代人類的諸多行為模式——從閤作到衝突、從工具製造到象徵思維——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瞭數百萬年的艱苦磨礪與試錯。史前考古學提醒我們,人類文明的成就建立在對環境的深刻理解和世代積纍的生存智慧之上,其價值無可估量。本書為所有對人類曆史的深層根源抱有好奇心的讀者,提供瞭一份紮實而引人入勝的學術指南。

用戶評價

評分

一直以來,盧梭對於“自然人”的設想,以及他與霍布斯等人關於國傢起源和人性本惡的辯論,都讓我著迷。我總覺得,理解一個人性的根本,纔能理解他所構建的社會秩序的閤理性與否。這本書的書名“追問幸福”讓我聯想到,或許盧梭認為,幸福與我們最初的自然狀態息息相關,而文明的進程,恰恰可能是一種對幸福的背離。我非常好奇,作者吳珊珊博士是如何梳理和解讀盧梭關於人性與幸福之間復雜聯係的。她是否會從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入手,分析社會如何腐蝕瞭人性的純真,從而使人們偏離瞭幸福的軌道?或者,她會更側重於《社會契約論》中,如何通過建立一個閤乎自然法則的社會來重新找迴失落的幸福? 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盧梭關於“意誌”(volonté)的概念,以及“公意”(volonté générale)是如何在追求集體幸福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的。在現代社會,個體自由與集體利益的平衡,依然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盧梭的觀點,無論其曆史局限性如何,都為我們理解這一難題提供瞭寶貴的思想資源。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不僅僅是理解盧梭的理論,更能體會他對於人類社會發展方嚮的深刻憂慮和期盼,以及他對實現一種真正“自由而幸福”的生存狀態的不懈追求。

評分

當我看到《追問幸福:盧梭人性思想研究 吳珊珊》這個書名的時候,腦海中瞬間浮現齣啓濛運動時期那個充滿變革與思想碰撞的時代。盧梭,一個充滿矛盾而又極具影響力的思想傢,他的名字總是與自由、平等、民主等詞語緊密相連。而“追問幸福”,更是直擊瞭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最柔軟也最關切的部分。在當下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裏,我們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渴望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卻又常常感到迷茫和無力。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期待,它能夠引領我深入探究盧梭關於人性與幸福的獨特見解。我很好奇,盧梭是否認為,人性的原始狀態本身就蘊含著幸福的可能性,而文明的進程,纔是一種對這種原始幸福的剝奪?他又將如何通過他的“社會契約”理論,來構建一個能夠保障個體自由,並最終導嚮集體幸福的社會?我期待作者吳珊珊能夠以嚴謹的學術態度,但又不失思想的溫度,為我們呈現一個立體、鮮活的盧梭,讓我們能夠藉由他的思想,重新審視我們自身,重新思考我們所處的時代,並最終,找到我們自己追尋幸福的路徑。

評分

《追問幸福:盧梭人性思想研究 吳珊珊》這個書名,自帶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哲學的思辨力。盧梭,一個在人類思想史上留下濃墨重彩印記的人物,他的理論,如同種子般,播撒在後世的土壤裏,催生齣無數新的思想。而“追問幸福”,則是我一直以來都在思考的命題。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日益豐富,信息爆炸的時代,但真正的幸福感,似乎並沒有因此而倍增,反而可能變得更加稀缺和難以捉摸。 我尤其好奇,盧梭是如何看待“教育”與“人性”之間關係的。他的《愛彌兒》中,對於如何培養一個“自然人”的論述,充滿瞭前瞻性和顛覆性。我設想,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剖析盧梭的教育理念,並將其與他對人性本真的理解聯係起來?他是否認為,不當的教育方式,是導緻人性扭麯,從而遠離幸福的根源之一?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不僅僅是瞭解盧梭的哲學體係,更能體會他對於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他對於一個能夠讓個體獲得真正幸福的社會模式的構想。

評分

當我看到《追問幸福:盧梭人性思想研究 吳珊珊》這個書名時,一股強烈的求知欲便湧上心頭。盧梭,這位思想巨人,他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神秘感和爭議性。他既是浪漫主義的先驅,又是革命思想的啓濛者。而“追問幸福”這個詞,則直接觸及瞭人類最根本的關切。我一直覺得,哲學之所以重要,很大程度上就在於它引導我們去思考那些“大問題”,比如我們從哪裏來,我們要到哪裏去,以及,如何纔能活得更幸福。 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全新的窗戶,讓我以更清晰、更深刻的視角去審視盧梭的人性思想。他筆下描繪的那個“自然狀態”下的人,是否真的如他所言,是一種純粹、無私、並且能夠自足的幸福狀態?而隨著文明的誕生,這種幸福又是如何一步步被侵蝕和扭麯的?作者吳珊珊博士又將如何通過嚴謹的學術研究,去解構和還原盧梭的思想脈絡,並將其與當下我們對幸福的理解進行對話?我希望這本書能不僅僅是堆砌文獻,更能展現齣作者對盧梭思想的獨到見解和深刻洞察,引導讀者一同踏上這場對人類幸福本源的深度探索。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追問幸福:盧梭人性思想研究 吳珊珊》著實吸引瞭我。我一直對哲學思想,尤其是涉及人類根本問題的那部分深感興趣,盧梭的名字更是繞不過去的巨匠。他的思想,如同一股清流,又似一場風暴,深刻地影響瞭啓濛運動,乃至整個西方世界的思想版圖。我設想著,這本書一定不僅僅是枯燥的學術論證,而是充滿瞭對於“幸福”這一人類終極關懷的追問,並通過盧梭的視角,帶我們深入探索人性的復雜與矛盾。 我們常常談論幸福,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它,甚至擁有它?盧梭,這位在18世紀那個風雲際會的時代中,以其獨特的洞察力和叛逆的精神,挑戰瞭當時社會的種種既定觀念。他的“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的開篇之語,至今仍振聾發聵,讓人不得不思考,我們身上究竟背負著多少不必要的束縛,又是什麼阻礙瞭我們追尋真正的幸福。這本書,我期待它能為我揭示盧梭是如何從人性這一最根本的起點齣發,去解讀和定義幸福的。是關注個體的情感滿足,還是指嚮更宏大的社會契約?是對自然狀態的迴歸,還是對文明的批判性反思?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或者至少,在作者的引導下,開啓屬於我自己的思考之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