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仔属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缀锦亚科蛤仔属,南方称花蛤,北方称杂色蛤、沙蚬子等,是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目前已成为世界性养殖贝类。 闫喜武、张国范著的《蛤仔育种学(精)》系统总结了作者及其研究团队2002年以来在蛤仔育种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是迄今为止有关蛤仔遗传育种*为完整和系统的专著,对其他贝类育种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闫喜武、张国范著的《蛤仔育种学(精)》详细总 结了蛤仔遗传育种研究的*新成果,是迄今关于蛤仔 遗传育种*为完整和系统的专著。全书共分6章,** 章介绍了贝类育种学及相关概念,贝类育种方法,我 国海洋贝类育种发展历程、现状及展望;第2章主要 内容为蛤仔不同群体家系建立及生长性状遗传参数估 计,蛤仔壳色和壳面花纹,蛤仔的壳型;第3章介绍 了蛤仔群体选育,蛤仔不同壳色群体选育,蛤仔家系 选择;第4章为蛤仔杂交育种,包括蛤仔不同地理群 体、不同壳色品系、不同壳内面颜色品系、不同壳型 品系之间的杂交,以及蛤仔家系间的杂交;第5章研 究了蛤仔近交及回交效应,有效群体大小对子代影响 ,蛤仔9个父系半同胞家系F1的近交效应,上选、下 选两种规格奶牛蛤品系间的近交效应,奶牛蛤两个世 代的近交效应,橙蛤品系两个世代的近交效应,近交 对橙蛤品系生长及存活的影响,不同近交系数对橙蛤 品系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白斑马蛤品系间的近交效应 ,家系回交与回交效应;第6章主要介绍了菲律宾蛤 仔‘斑马蛤’和‘白斑马蛤’的品种概况、培育背景 、育种过程、品种特性和中试情况。
本书可供从事贝类养殖和遗传育种研究的科研人 员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参考。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贝类育种的相关概念
1.2 育种方法
1.3 我国海洋贝类育种发展历程、现状及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章 蛤仔育种基础研究
2.1 蛤仔不同群体家系建立及生长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2.2 蛤仔壳色和壳面花纹
2.3 蛤仔的壳型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章 蛤仔选择育种
3.1 蛤仔群体选育
3.2 蛤仔不同壳色群体选育
3.3 蛤仔家系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章 蛤仔杂交育种
4.1 蛤仔不同地理群体的杂交
4.2 不同壳色蛤仔的杂交
4.3 蛤仔不同壳内面颜色品系间的杂交
4.4 蛤仔不同壳型品系杂交
4.5 蛤仔家系间的杂交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章 蛤仔近交及回交效应
5.1 有效群体大小对子代影响
5.2 蛤仔9个父系半同胞家系F1的近交效应
5.3 上选、下选两种规格奶牛蛤品系间的近交效应
5.4 奶牛蛤两个世代的近交效应
5.5 橙蛤品系两个世代的近交效应
5.6 近交对橙蛤品系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5.7 不同近交系数对蛤仔橙蛤品系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5.8 白斑马蛤品系间的近交效应
5.9 家系回交与回交效应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章 蛤仔新品种培育
6.1 菲律宾蛤仔‘斑马蛤’
6.2 菲律宾蛤仔‘白斑马蛤’
彩图
作为一个对自然科学,特别是海洋生物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特定物种培育过程的权威著作。“蛤仔育种学(精)”这个名字,着实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介绍,更透露出一种专业性和深入性。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涵盖了蛤仔从基因到个体,再到群体繁育的完整链条。从基础的遗传学原理在蛤仔育种中的应用,到具体的选育技术和杂交育种策略,再到现代生物技术如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编辑等在提升蛤仔品质和抗逆性方面的潜力,都可能在这本书中有所体现。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解答“为什么”的书籍,而不是仅仅告诉“怎么做”。这本书是否能够解释清楚不同育种方法背后的科学原理?例如,为什么某种特定的基因可以提高蛤仔的生长速度?为什么某种杂交组合能够产生更优良的后代?除了理论,我同样期待它能提供详实的案例研究,展示成功的育种实践,以及在育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法。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它可能引导我从更宏观、更科学的视角去理解和看待蛤仔的培育。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深邃的蓝色背景,点缀着几只栩栩如生的蛤仔,仿佛泛着微微的光泽。标题“蛤仔育种学(精)”的字体是那种沉稳而又不失灵动的宋体,在视觉上给人一种专业又不失亲和的感觉。初拿到手,它的分量就很实在,厚厚的纸张,传递出一种扎实的学术气息。我一直对海洋生物养殖领域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经济价值高、又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种。蛤仔,这个在我们餐桌上常见的美味,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科学奥秘?这本书的名字直接点明了主题,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从一颗小小的种苗,到肥美的成贝,这背后需要多少精心的培育和科学的指导。书中是否会详述不同品种蛤仔的生长习性、对水质、饵料的需求,以及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技术?我尤其关心的是,对于“精”这个字,它是否意味着这本书会包含一些更深入、更前沿的育种技术,比如分子育种、基因改良等,还是仅仅指代其内容详尽、系统全面?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扇通往海洋养殖智慧的大门,等待着我去探索。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来自于它所传达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蛤仔的养殖似乎是一项经验性的工作,靠的是世代相传的诀窍。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我深知,任何一项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支撑。“蛤仔育种学(精)”这个书名,恰恰反映了这种科学化的趋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科学的蛤仔育种体系。从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和保存,到遗传改良的策略和技术,再到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等具体方法的详细阐述,都可能在这本书中得到体现。我还会非常关注书中关于育种目标设定的部分,比如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和生态环境,来确定育种的重点(如生长速度、抗病性、繁殖能力、肉质风味等)。同时,我期望书中能提供一些评估育种效果的科学方法和指标,以及如何将育种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的指导。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蛤仔的书,它更可能是一本关于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一个经济物种的书,它所蕴含的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具有普适性,能够为其他物种的育种研究提供借鉴。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蛤仔育种学(精)”让我联想到一种严谨的学术研究。我希望它能够为我提供关于蛤仔遗传育种方面的深度知识。这意味着书中可能涉及到遗传学、育种学、水产养殖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我希望能够了解到关于蛤仔的遗传多样性、基因组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这些研究成果如何应用于实际的育种实践中。例如,书中是否会介绍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种质鉴定和遗传评估的方法?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基因工程或基因编辑技术来改良蛤仔的某些性状,例如提高其生长速率、增强抗病能力,或者改善其肉质风味?我还会对书中关于杂交育种策略的论述感兴趣,例如如何选择亲本,如何设计杂交方案,以及如何进行后代的选育。此外,我期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育种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指导,帮助我理解和掌握科学的育种研究方法。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怎么做”的指南,更是一本“为什么这么做”的解释,它能够帮助我建立起对蛤仔育种学的系统性认知,并能够启迪我进行更深入的科学探索。
评分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吸引,更多的是因为它所承载的“精”字。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关于养殖的书籍都流于表面,充斥着一些泛泛而谈的理论,缺乏实操性和前沿性。而“蛤仔育种学(精)”,这个标题本身就给我一种“硬核”的感觉。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真正能指导生产实践的干货。比如,在种苗培育环节,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活率?不同生长阶段的蛤仔,它们的饵料配比是否需要有显著的调整?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实验数据和案例分析,来支持其提出的育种方案?我特别希望看到关于病害防控的章节,毕竟病害是养殖过程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之一。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常见病害的种类、症状、发生原因,以及有效的药物和非药物防治措施?更进一步,对于“育种”这个概念,我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养殖,更包含了选育优良品系、提高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研究。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这方面的科学理论和实践方法?例如,如何通过选育来获得抗病性强、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的蛤仔品种?这些问题,都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