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艺术设计造型与美学研究
定价:62.00元
作者:胡佳,关晓娜,梁爽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17018575
字数:
页码:27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艺术设计造型与美学研究》以艺术设计造型为基础,对其中的形态构成、字体设计、图形设计、色彩设计分别进行论述,然后结合艺术设计美学对审美的本质、形式美的规律、审美文化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此来提高造型设计师的创造力、审美观等综合素质,并且能运用造型知识、形式美原则等方面的知识来服务于艺术设计编排等实践活动,所以《艺术设计造型与美学研究》除了艺术设计造型中的字体运用、图形运用、色彩运用以外,还增加了艺术设计编排的实践内容。
目录
章 艺术设计的形态构成
节 形态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 形态的基本构成要素
第三节 平面构成与立体构成
第二章 艺术造型中的字体设计
节 字体设计概述
第二节 字体设计的表现手法
第三节 中外字体设计
第四节 字体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第三章 艺术造型中的图形设计
节 图形设计概述
第二节 图形的设计与创造
第三节 图形设计的表达方法
第四节 图形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第四章 艺术造型中的色彩设计
节 色彩设计概述
第二节 设计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第三节 艺术设计中色彩的表现手法
第四节 色彩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第五章 艺术设计的编排
节 编排设计概述
第二节 编排设计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编排设计的原则
第四节 编排设计流程
第五节 编排设计的实际应用
第六章 艺术设计审美本质论
节 艺术设计审美的性质与意义
第二节 艺术设计的审美心理
第三节 艺术设计审美的评判标准
第七章 艺术设计中形式美的规律
节 形式美的要素
第二节 形式美的表现
第八章 现代设计与审美文化
节 现代设计的美学观念
第二节 现代设计的审美文化内涵
第三节 现代艺术设计与审美消费文化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一场“解构主义”的盛宴。它不是告诉你“怎么做”,而是让你学会“怎么拆解”。我一直以为艺术设计的学习就是模仿和掌握技巧,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逻辑。它把复杂的造型艺术,分解成一个个最基础的元素:点、线、面、体,然后分析它们是如何组合、变形、相互作用,最终形成我们所见的各种形态。我尤其赞赏它对“构成”的讲解,它不仅仅是把元素摆在一起,而是强调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视觉张力。比如,如何利用线条的粗细、方向来表达动感或静止,如何利用面的大小、形状来营造空间感或体量感。书中还探讨了“意象”在造型中的作用,强调造型不仅仅是对物体的模仿,更是对内在情感、观念的表达。一个简单的图形,可以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信息。这一点让我联想到一些极简主义的设计,它们看似简单,却能触动人心,正是因为其背后蕴含着强大的意象和象征意义。这本书让我明白,优秀的造型设计,往往是理性分析与感性表达的完美结合。它让我不再被表面的美感所迷惑,而是能够深入到造型的骨骼和灵魂。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宏大叙事”,它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具体的艺术门类,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艺术设计的整个发展脉络。我惊叹于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广阔的历史信息和深邃的美学思想融为一体的。它从史前时代的岩画开始,一路梳理到当代的数字艺术,每一步都伴随着社会、文化、科技的变革,而这些变革又无一不深刻地影响着造型语言的演变。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风格”形成的章节,它不是简单地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标签化,而是深入剖析了是什么驱动了这些风格的产生和消亡。比如,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艺术的复兴,印象派对光影的探索,立体派对多维空间的解构,这些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艺术家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现实世界、对人类感知方式的独特回应。书中对“原型”和“变体”的讨论也很有意思,它解释了为什么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会出现相似的造型元素,但又各有千秋。这让我意识到,艺术的创造并非完全的“无中生有”,而是对人类共同经验和潜在意识的不断演绎和重塑。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回想起自己看过的许多艺术作品,那些模糊的印象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仿佛作者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史深处的窗户。
评分读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关于“如何看”的深刻洗礼。它没有直接教你“怎么画”或者“怎么设计”,而是让你明白“为什么”会觉得某个造型好看,“为什么”某种搭配会产生视觉冲击。书里对“形式追随功能”这个概念的解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我一直以为这句话是现代主义的口号,强调实用性压倒一切。但这本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揭示了形式和功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复杂关系。它举例说,古代陶器最初是为了盛放食物,但随着制作工艺的进步,造型也变得越来越精致,反过来又提升了其作为艺术品的价值。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述,让我对“设计”这个词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美观”或“实用”,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维度——如何通过形式的优化来达成功能的极致,或者如何通过功能的创新来催生出全新的美学体验。书中还对“韵律”和“平衡”在造型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同于数学上的精确计算,它更强调视觉上的感受。比如,通过不对称的构图来打破沉闷,或者通过重复的元素来制造节奏感。这些都让我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造型有了新的审视角度。我开始留意身边建筑的线条,家具的比例,甚至是网页的布局,都能从中发现作者所阐述的那些美学原理。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思维体操”,它不断地挑战我固有的认知,迫使我去思考那些我从未在意过的细节。我一直认为“美学”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但这本书却提供了一个相对客观的框架,来分析和理解“美”是如何在造型中产生的。它不仅仅讨论了视觉上的和谐、比例、对称,还深入到心理学层面,探讨了人类感知系统对造型的反应。比如,为什么锐利的棱角会让人产生警惕感,而圆润的曲线则会让人感到放松。书中对“肌理”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我以前只把它当作是材质的物理属性,但这本书指出,肌理的视觉呈现同样能够传达情感和意义。粗糙的肌理可能象征着自然、原始,光滑的肌理则可能代表着现代、精致。此外,书中对“运动感”和“节奏感”在静止造型中的表现进行了精彩的阐述,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画面会“活”起来,而有些则显得死气沉沉。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静态的艺术品,也蕴含着动态的能量和生命的律动。总而言之,这本书拓展了我对“美”的定义,也让我对艺术设计的理解,从“是什么”上升到了“为什么”和“怎么去感知”。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本来以为“艺术设计造型与美学研究”这个书名听起来会比较枯燥,可能是那种纯理论、高深莫测的学术著作。但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完全错了!它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造型艺术的方方面面。书中不只是罗列了各种造型原则和美学理论,更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我特别喜欢它关于“负空间”的讨论,以前我总觉得留白是可有可无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负空间才是塑造形体、引导视线、增强画面张力的关键。它还详细讲解了不同材质、不同光影下造型的变化,让我对现实世界中的物体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书中对金属的反射、丝绸的垂坠感、木材的纹理的描绘,都细致入微,让我感觉仿佛亲手触摸到了那些材质。而且,它还提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造型审美的差异,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有启发。我之前接触的艺术设计大多是西方体系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比如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飞檐翘角,日本庭院中的枯山水,这些造型语言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设计从业者的宝典,对于任何对美学和造型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次绝佳的探索之旅。它让我不再只是“看”艺术,而是开始“理解”艺术是如何被创造和欣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