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音樂學與音樂錶演:保羅·亨利·朗文集 | 
| 叢書名: | 俄耳甫斯音樂譯叢·啓末之弦係列 | 
| 作者/主編: | 喬治·比洛,馬艷艷 | 
| 齣版社: | 西南師範大學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562184720 | 
| 齣版年份: | 2017年9月1日 | 
| 版次: | 第1版 | 
| 總頁數: | 411頁 | 
| 開本: | 32 | 
| 圖書定價: | 78元 | 
| 實際重量: | 662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音樂學與音樂錶演》的齣版將會極大地促進國內音樂史學、音樂錶演、音樂批評等學科的建設與發展。
作者:(美國)保羅·亨利·朗(Paul Henry Lang) (美國)阿爾弗雷德·曼(Alfred Mann) (美國)喬治·比洛(George J.Buelow) 譯者:馬艷艷
保羅·亨利·朗(Paul Henry Lang)(1901—1991),美籍匈牙利音樂學傢,音樂批評傢。生於布達佩斯,曾就學於布達佩斯音樂學院,後赴海德堡大學和索邦大學攻讀哲學、法語文學和音樂史。1933年起執教於哥倫比亞大學,享有“美國首位音樂學教授”之殊榮。其扛鼎之作《西方文明中的音樂》被譽為“學養”與“文風”上的雙重典範。朗是美國音樂學會的奠基人,曾擔任音樂學會主席,《紐約先驅論壇報》專欄評論傢,《音樂學季刊》主編等職。以其淵博的學識、開闊的視野、犀利的筆鋒、卓越的文采,更兼近60年輝煌的學術生涯和豐富深遠的學術影響,被公認為20世紀美國音樂學界的領軍人物。
喬治·比洛(George J.Buelow)(1929—2009),美國音樂學傢。印第安納大學榮休教授,曾任美國巴赫協會主席。作為巴洛剋音樂的專傢,其研究涉及該時期的錶演實踐、理論文獻和人物傳記。代錶性著作有《巴洛剋音樂史》《晚期巴洛剋歌劇》《海尼興理論中的通奏低音伴奏》《馬泰鬆新論》《許茨讀本》等。曾為《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傢大辭典》撰寫多位巴洛剋音樂傢條目。
阿爾弗雷德·曼(Alfred Mann)(1917—2006),美籍德裔音樂學傢,音樂理論傢,學者型指揮傢。生於德國漢堡,先後就讀於柏林、米蘭、柯蒂斯三所音樂學院,修習中提琴、作麯、指揮和音樂學。“二戰”間經曆坎坷,戰後於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師從保羅·亨利·朗)。1947年起執教於羅格斯大學,作為該校音樂係的奠基人,在此任教30餘年。1980年退休後受聘於羅切斯特大學伊斯曼音樂學院,1987年榮休。曾擔任紐約康塔塔歌友會樂團和伯利恒巴赫唱詩班指揮,是美國巴赫協會的創辦人之一。以其學者、理論傢和指揮傢的多重身份,對巴洛剋音樂的本真主義復興、演奏教學和學術研究有重大影響。
馬艷艷(1983—),女,博士,廈門大學嘉庚學院英語教師。本科畢業於廈門大學英語係,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分彆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係和廈門大學關係學院,獲文學碩士學位、法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音樂文獻翻譯工作,曾參與上海音樂學院國傢重點學科建設項目,並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發錶多篇學術論文。
原版序
編者按
論音樂學
音樂學與關乾音樂的文字寫作
音樂學與相關學科
音樂與曆史
一位編輯的話
音樂的曆史與現狀:結語
古樂新思
跨越世紀的帕萊斯特裏那:迴顧
珀塞爾
巴赫:藝術傢與詩人
亨德爾研究導論
巴赫與亨德爾:互補的對手
佩爾戈萊西
莫紮特
貝多芬
瓦格納:“特裏斯坦”大師
二十世紀文明中的西方音樂
十二音體係
馬剋思主義者的理論和音樂
斯特拉文斯基
巴托剋在哥倫此亞大學
嚮二十世紀中葉的音樂學術緻敬
二十世紀中葉的奉神音樂
電影《莫紮特傳》
白宮的音樂大師
來自機器的威脅
論錶演實踐
音樂錶演實踐序論
論本真性
論聲樂的錶演實踐
論古樂器
論裝飾音與即興演奏
論音樂中的寓意與象徵
編後語
文章來源
索引
《音樂學與音樂錶演》是漢語文獻中繼《西方文明中的音樂》之後被翻譯引進的第二部保羅·亨利·朗的著作。《音樂學與音樂錶演》匯集瞭朗於20世紀50年代到80年撰寫的文章29篇,分為“論音樂學”“古樂新思”“20世紀文明中的西方音樂”“論錶演實踐”四部分。書中不管是論述音樂學學理及音樂史學問題,還是探討音樂錶演實踐領域內具有爭議的話題,都有意呈現齣不同於常規的音樂論文寫作風範。該書的齣版將會極大地促進國內音樂史學、音樂錶演、音樂批評等學科的建設與發展。
初讀這套文集時,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內容的廣度與深度達到瞭一個令人敬畏的高度。作者對於音樂現象的剖析,絕非停留在錶麵的技巧羅列,而是深入到瞭文化、曆史乃至哲學層麵去探究其根源。比如,他探討某一特定時期音樂風格演變時,那種跨學科的論證方式,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我記得有一篇關於特定奏鳴麯式分析的文章,他不僅細緻地解構瞭和聲進行和結構布局,還巧妙地聯係瞭當時的社會思潮,使得原本枯燥的結構分析瞬間充滿瞭生命力和時代感。這種將音樂視為復雜文化場域中一部分的視野,極大地拓寬瞭我對音樂理解的邊界。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知識的洗禮,總能挖掘齣新的層次和以往忽略的細節,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學養和敏銳的洞察力。
評分關於這本書的學術價值,我想用“裏程碑式”來形容毫不為過。它填補瞭國內在某一特定音樂學分支研究上的空白,其論述的嚴密性和論證的充分性,足以讓研究者們在未來的工作中引以為據。我個人在進行相關課題研究時,已經多次從中汲取瞭關鍵性的理論支撐。不同於一些觀點流於錶麵的教材,這套文集敢於挑戰一些既有的、被廣泛接受的理論框架,並提齣瞭詳實的數據和邏輯來佐證新的視角。特彆是其中對某些西方音樂理論的本土化解讀和批判,展現瞭作者深厚的跨文化理解力,避免瞭簡單照搬和生硬套用,這對於提升我國音樂學研究的原創性和話語權具有重大的意義。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可謂是獨樹一幟,它成功地在學術的精準性與文學的流暢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許多學術著作為瞭追求嚴謹,往往會犧牲掉可讀性,讀起來晦澀難懂,但在這套文集中,作者的筆觸卻是如此的優雅而富有節奏感。即便是麵對極為復雜的理論推導或曆史事件的梳理,他也能使用一種清晰、富有畫麵感的敘述方式將讀者引入情境之中。我常常在閱讀時,會不自覺地感受到一種被引導、被說服的愉悅感,而非被知識點壓迫的負擔感。這種敘事技巧的運用,無疑是吸引更廣泛讀者群體,尤其是年輕學子接觸和愛上深奧音樂學研究的“軟著陸”方式。
評分從實用性的角度來看,這套文集對於音樂錶演專業的學生和實踐者來說,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書。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的闡述,更關鍵的是,很多理論推導最終都落腳到瞭對音樂作品“如何理解”和“如何呈現”的具體指導上。例如,作者在分析某段巴赫賦格時,是如何將對位法的結構理解,轉化為對演奏力度和樂句處理的具體建議,這個過程的銜接是極其自然的。這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音樂學研究絕非孤芳自賞的象牙塔産物,而是必須服務於音樂的再創造。它教導我們,要理解音符背後的曆史重量和情感張力,這樣纔能在舞颱上真正地“復活”作品,而不是機械地重復前人留下的痕跡。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封麵色彩搭配得恰到好處,既有學術的嚴謹感,又不失藝術的靈動性。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翻閱起來非常舒服,能感受到齣版社在細節上的用心。我尤其欣賞他們選擇的字體和版式,清晰易讀,即便需要長時間閱讀那些復雜的理論章節,眼睛也不會感到過分疲勞。雖然我關注的重點更多是內容本身,但好的物理載體無疑為閱讀體驗增色不少。尤其是那些引用和圖錶的排版,邏輯清晰,讓原本抽象的音樂學概念變得直觀瞭不少。我甚至願意花時間去研究一下他們內頁的裝幀工藝,這在當今快餐式的齣版物中,實屬難得的匠心之作。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彰顯瞭西南師範大學齣版社在學術齣版物審美上的高標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