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音樂治療導論 |
| 作者/主編: | 高天 |
| 齣版社: | 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
| ISBN號: | 9787506287692 |
| 齣版年份: | 2008/5/1 |
| 版次: | 第1版 |
| 總頁數: | 261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22元 |
| 實際重量: | 322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高天副教授,1982年畢業於西安音樂學院,留校任教。1986年赴美國留學,在費城Temple大學攻讀音樂治療學,是我國個赴海外學習音樂治療的留學生,師從前美國音樂治療協會主席、世界音樂治療聯閤會主席Maranto博士,獲音樂治療學碩士。畢業後任賓夕法尼亞帥l立醫院音樂治療師。1997年迴國,在音樂學院創立瞭我國所專門的音樂治療研究機構——音樂學院音樂治療研究中心,並開始培養碩士研究生。1999年又開設我國傢專門的音樂心理治療機構——“高天音樂心理健康研究中心”,提供臨床心理治療服務。1999年1至8月間在北京人民廣播電颱主持《音樂治療》節目,特彆為有睡眠睏難和的聽眾服務,受到歡迎。
高天現為世界音樂治療聯閤會理事,美國音樂治療協會會員,美國國傢注冊音樂治療師,歐洲精神創傷(EMDR)注冊治療師音樂學院音樂治療學副教授,音樂學院音樂治療研究中心主任。高天迴國後即開展瞭臨床的音樂心理治療服務,並在音樂學院開設大學本科和研究生的音樂治療課程,力求盡快地培養齣我國自己的閤格的音樂治療人纔。他的工作很快受到各新聞媒體的廣泛注意,至今已有20多傢報紙、雜誌和電颱、電視颱進行瞭采訪報道。高天還在北京交通颱每周四的《午夜裏的收音機》主持有關婚姻危機和矛盾的熱綫節目。2002年2月,電視颱《東方之子》、《講述》欄目曾給予專題報道。
1.音樂治療的曆史
史前時代的音樂治療
古代的音樂治療
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治療
在美國的音樂治療
20世紀初的音樂治療
音樂治療的發展
音樂治療在中國的發展
2.音樂治療的定義及基本原理
音樂治療的定義
音樂治療的基本原理
音樂在治療中的基本功能作用
音樂治療的層次
3.音樂治療的形式
個體音樂治療
集體音樂治療
4.音樂治療的方法
接受式音樂治療
再創造式音樂治療
即興演奏式音樂治療
5.音樂治療在兒童病領域中的應用
智力障礙的音樂治療
聽覺障礙的音樂治療
語言交流障礙的音樂治療
兒童孤獨癥的音樂治療
學習障礙的音樂治療
6.音樂治療在精神科疾病領域中的應用
神經癥
精神分裂癥
情感性精神病
音樂治療在精神科領域中的應用
7.音樂治療在老年性疾病領域中的應用
腦中風的音樂治療
老年癡呆癥及阿爾茨海默癥
音樂治療在老年性疾病治療中的應用
臨終關懷
8.音樂治療在綜閤醫院中的應用
生理需要
心理需要
疼痛的評估
9.音樂治療的程序
資料搜集
評估
病曆文件
職業道德
10.音樂治療師的素質要求
參考文獻
附錄
音樂治療的方法多種多樣,包括聆聽、演奏、歌唱、即興演奏、音樂和歌詞創作、舞蹈及美術的結閤,以及音樂投射和音樂聯想。目前在美國以及其他發達國傢,音樂治療被廣泛地應用在醫院、學校、診所、社區、老人院、托兒所、監獄等等,也可以應用於健康人群的精神減壓、産婦分娩、生物反饋、疼痛控製,以及自我成長。
本書是音樂治療學的入門讀物,介紹瞭音樂治療的定義、發展曆史、基本原理、治療關係、方法技術,治療程序,及其在兒童病領域、精神科疾病領域和老年病領域的應用,並附有即興演奏及GIM治療的案例。本書可作為有誌於音樂治療的學習者的參考資料,對一般讀者瞭解該領域也是極為有益的。
拿起這本書的瞬間,我腦中浮現的第一個念頭是“全麵而紮實”。它不像市麵上許多同類書籍那樣,僅僅停留在對音樂美學的贊頌,而是係統性地梳理瞭音樂治療的曆史沿革、理論流派及其在不同臨床情境下的具體操作指南。我花瞭大量時間研究其中關於“主動音樂製作”和“被動聆聽”兩種主要技術模式的對比分析。作者對不同文化背景下音樂治療實踐的比較尤其精彩,這錶明瞭他們對這一領域全球化視野的追求,避免瞭將歐美標準視為唯一真理的局限性。書中的圖錶和流程圖設計得非常直觀,比如描述一次音樂治療小組如何從建立信任到處理衝突再到最終整閤的各個階段,每一步的預期目標和潛在風險都標注得一清二楚。讀到關於音樂選擇和即興創作的部分時,我甚至忍不住拿起瞭擱置已久的樂器嘗試進行模仿和探索,這種理論與實踐的即時互動,是很多教科書難以達到的效果。可以說,它成功地在“理論的深度”和“操作的可及性”之間找到瞭一個黃金平衡點,為構建個人治療哲學提供瞭豐富的營養基質。
評分閱讀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是“共鳴與邊界的張力”。作者巧妙地平衡瞭音樂帶來的情感衝擊力與治療關係所必需的專業距離感。書中多次強調,治療師必須清晰地認識到,自己是聲音和空間的引導者,而非情感的“拯救者”。這種對自我局限性的清醒認知,是區分業餘愛好者和專業治療師的關鍵。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音樂即興中的互動動力學”的探討,它將即興演奏不再視為簡單的技巧展示,而是兩個人或多個人之間實時的、動態的心理對話。例如,當一位來訪者在治療中突然改變瞭節奏,治療師如何通過不加評判地跟隨、甚至巧妙地引導節奏的微小變化,來迴應來訪者內心深處未言明的需求,這個過程的描述充滿瞭戲劇張力和洞察力。這本書不僅是關於音樂治療的知識集閤,更是一部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具洞察力的傾聽者”的指南,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日常交流中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潛藏在節奏和音調之下的真實信息流。
評分坦白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需要投入精力的,它並不適閤那種走馬觀花的閱讀。尤其是探討認知行為音樂療法(CBMT)及其與傳統心理治療模型的整閤時,邏輯鏈條相當嚴密,需要讀者反復咀嚼纔能完全領會其精髓。我發現自己常常需要停下來,在旁邊空白處做筆記,試圖梳理齣不同理論模型之間的交叉點和衝突點。令人稱贊的是,書中對“評估工具”和“療效量化”的討論非常深入,這在很多偏重人文關懷的音樂治療書籍中往往是薄弱環節。作者明確指齣,要讓音樂治療在主流醫療體係中獲得認可,就必須建立可驗證的、可重復的評估標準,並詳細介紹瞭幾種主流的量錶使用方法和數據分析思路。這使得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單純的入門指南,更像是一本麵嚮未來專業研究者的“方法論手冊”。對於那些渴望將音樂治療提升到更科學、更嚴謹的實踐層麵的讀者來說,這部分內容無疑是極具參考價值的“乾貨”。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極其個人化,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傳統學術著作的疏離感。作者似乎並不急於灌輸一套既定的“教條”,反而更像是在引導讀者進行一場自我發現的旅程。其中關於“聲音的非語言交流”的章節,對我觸動極大。它探討瞭在語言障礙或認知受損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最原始、最本質的連接點——聲音的振動和韻律。我迴憶起自己曾經在醫院探望親友的經曆,那種想說卻說不齣口的無力感,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解讀視角:也許,我們錯過瞭太多非語言信息中蘊含的情感能量。書中的案例分析極其細膩,尤其是在處理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時,作者如何謹慎地使用特定的音高和節奏來“錨定”患者,避免其被痛苦的記憶完全淹沒,這種精妙的控製感和敏感度,體現瞭作者多年臨床經驗的沉澱。整本書的語氣是沉靜而充滿力量的,它教會我,音樂治療不僅僅是“讓病人聽音樂”,而是通過聲音的共振,重新校準內在的失衡。
評分這本關於音樂治療的入門讀物,讀起來感覺就像是和一位經驗豐富、充滿熱情的導師麵對麵交流。作者在開篇就構建瞭一個非常清晰的框架,讓人能迅速抓住音樂在心理和生理康復中的核心作用。我特彆欣賞它並沒有將音樂治療描繪成一種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而是非常務實地探討瞭其應用的邊界和倫理考量。書中穿插瞭許多真實案例的片段,這些故事生動地展示瞭從自閉癥兒童到臨終關懷對象,音樂是如何微妙而深刻地介入和影響個體經驗的。例如,描述一位患有嚴重焦慮癥的患者,如何通過簡單的節奏練習逐漸找迴對身體的控製感,那段文字讀來令人動容,我仿佛都能感受到那種由緊張到鬆弛的細微變化。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深入淺齣地解釋瞭音樂元素——鏇律、和聲、節奏、音色——如何與人類的神經係統産生連接,這部分內容雖然帶有一定的學術性,但作者的敘述方式使得即便是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理解其背後的科學原理,而非僅僅停留在感覺層麵。對於任何想瞭解音樂如何作為一種治療工具的潛在實踐者或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堅實而富有啓發性的起點,它強調瞭治療師的傾聽能力和共情能力與音樂技巧同等重要,構建瞭一種完整的人本視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