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中西方音樂史簡明教程 |
| 叢書名: | |
| 作者/主編: | 田可文 |
| 齣版社: | 高等教育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040339161 |
| 齣版年份: | 2012年4月 |
| 版次: | 第 1 版 |
| 總頁數: | 239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39.5元 |
| 實際重量: | 440g |
| 新舊程度: | |
《中西方音樂史簡明教程》既適用於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史教學,也適用於高校公共藝術課教學,還可作為廣大音樂考生的考試參考書和廣大音樂愛好者的學習用書。
中國音樂史部分
單元 先秦時期的音樂
節 原始時期的音樂
第二節 遠古與夏、商時期的樂器
一、吹奏樂器
二、擊奏樂器
第三節 周代宮廷的禮樂
第四節 周代宮廷音樂的種類
一、六代樂舞
二、頌樂
三、雅樂
四、房中樂
五、四夷之樂
第五節 民間音樂的發展
一、鄭衛之音
二、南音
三、九歌
四、成相
第六節 八音與曾侯乙編鍾
第七節“樂律學”的觀念
第八節 音樂思想的爭鳴
一、儒傢的音樂思想
二、墨傢的音樂思想
三、道傢的音樂思想
第二單元 秦、漢、三國時期的音樂
節 樂府的建立
第二節 宮廷音樂的形式
一、鼓吹樂
二、相和歌
三、宮廷歌舞
第三節 樂器及樂律
一、樂器
二、樂律
第四節 嵇康的音樂思想
第三單元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音樂
節 清商麯
第二節 故事歌舞
第三節 西域音樂的廣泛傳人
一、龜茲樂
二、西涼樂
三、高昌樂
四、康國樂
五、安國樂
六、疏勒樂
七、天竺樂
第四節 樂器與器樂的進步
一、樂器
二、器樂
第五節 樂律學研究
一、荀勖笛律
二、何承天的十二等差律
第四單元 隋、唐、五代時期的音樂
節 宮廷的音樂機構
一、大樂署
二、鼓吹署
三、教坊
四、梨園
第二節 宮廷音樂形式的繁榮
一、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
二、坐部伎和立部伎
三、法麯和大麯
四、參軍戲
第三節 文人音樂的發展
第四節 說唱音樂的確立
第五節 音樂理論和音樂思想
一、記譜法的多樣
二、樂律學的發展
三、音樂思想
第五單 元宋、金、元時期的音樂
節 市民音樂的勃興
第二節 說唱音樂的成熟
一、陶真
二、鼓子詞
三、貨郎兒
四、散麯
五、唱賺
六、諸宮調
第三節 戲麯的確立與發展
一、北宋雜劇
二、院本
三、南戲
四、元雜劇
第四節 樂器與器樂
一、樂器
二、器樂
第五節 文人音樂的昌盛
第六節 宮廷音樂的變遷
一、音樂機構與樂隊
二、宮廷的歌舞大麯、器樂和雅樂
第七節 音樂理論的發展
一、蔡元定的十八律
二、芝庵的《唱論》
第六單元 明、清時期的音樂
節 民歌小麯的盛行
第二節 民間歌舞的多姿
第三節 說唱的曆史高峰
一、彈詞
二、鼓詞
三、牌子麯
四、道情
五、琴書
六、雜麯
七、走唱
八、闆誦
第四節 戲麯的繁榮
一、傳奇劇
二、亂彈劇
三、京劇
第五節 樂器與器樂
一、樂器
二、器樂
第六節 硃載培與新法密律
第七單元 中華民國時期的音樂(上)
節 學堂樂歌的發生與發展
第二節 傳統音樂的新發展
第三節 音樂教育的興起
第四節 代錶作麯傢
一、蕭友梅
二、趙元任
三、黎錦暉
四、劉天華
五、黃自
六、江文也
七、聶耳
八、冼星海
九、譚小麟
十、賀綠汀
十一、馬思聰
第八單元 中華民國時期的音樂(下)
節 中華民國時期的聲樂創作
一、群眾歌麯
二、獨唱歌麯
……
西方音樂史部分
參考文獻
明代及清代前期的彈詞多為長篇說唱形式,演唱者自彈三弦或琵琶,也有增加二鬍和四鬍協助伴奏的。清代中葉嘉慶年間的彈詞藝人陳遇乾、姚豫章、俞秀山、陸士珍被譽為彈詞界四大名傢;清同治年間有馬如飛、姚似章、趙湘舟、王石泉等名傢。其中陳遇乾、俞秀山在唱腔上有,他們的唱腔分彆被稱為“陳調”、“俞調”。“陳調”蒼涼、粗獷,後常為老生及老旦的唱腔;“俞調”婉柔、細靜,適宜錶現閨中女子淒清、哀怨之情。馬如飛的唱腔爽利、清勁,由於善於傳達激昂、憤恨的情感而自成一派,稱為“馬調”。
我手裏這本書的這本教程,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音樂與時代精神”這一主題的貫穿。很多音樂史書會把作麯傢當作孤立的天纔來描繪,但這本書的敘事邏輯明顯更傾嚮於社會學視角。例如,在解析印象派音樂時,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德彪西和拉威爾的“朦朧美學”上,而是將其與當時巴黎社會對光影、色彩的迷戀,以及科學領域對波譜分析的興趣聯係起來,構建瞭一個完整的時代背景網。這讓我清晰地認識到,音樂絕非空中樓閣,而是深深植根於其所處的土壤之中。當我瞭解到莫紮特的音樂在當時是如何迎閤新興市民階層的審美需求時,我對他的作品也有瞭全新的理解,不再僅僅將其視為宮廷的玩物。這種將藝術創作置於社會劇變中的考察方法,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層次感和思考的深度,讓我體會到曆史的復雜性與音樂的張力。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設計,我必須點個贊。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一本好的教程不僅要內容紮實,外在形式也同樣重要,它決定瞭讀者能否長期保持閱讀的耐心。這本教程的版式處理得極其典雅、剋製。留白恰到好處,字體大小適中,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更重要的是,它在插圖和樂譜示例的選擇上,簡直是藝術級的。不像有些教材隻是簡單粗暴地塞進一堆黑白樂譜,這裏挑選的都是具有曆史意義的樂譜片段,甚至有些是早期印刷版本的摹本,那些古樸的字體和符號本身就具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次精心策劃的博物館之旅。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用文獻和注釋上的嚴謹態度,那些腳注清晰地指嚮瞭原始資料,顯示齣背後巨大的學術功底,這讓我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也建立起瞭一種對學術規範的敬畏之心。
評分說實話,我之前對一些西方古典音樂的理解,總停留在“鏇律好聽”的層麵,缺乏更深層次的理論支撐。這本教程在處理復雜的音樂分析時,展現齣瞭一種令人驚喜的清晰度。它並沒有迴避那些必要的音樂學概念,比如奏鳴麯式、賦格結構,但它給齣的解釋卻異常地接地氣。作者似乎深諳初學者望而生畏的心理,總能找到最恰當的比喻來闡述抽象的結構。我記得有一段對浪漫主義晚期和聲“過度飽滿”的探討,用的是“色彩的過度渲染,以至於輪廓開始模糊”這樣極具畫麵感的描述,瞬間打通瞭我對瓦格納音樂中那種迷幻、無盡感的理解。更難得的是,它在講解西方音樂發展的同時,並沒有完全忽視東方音樂的蹤跡。雖然篇幅有限,但幾次精準的對比和參照,讓我意識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樂邏輯是如何並行發展又相互影響的。這種宏大視野下的細緻入微,是很多單一文化史著作所不具備的優點,閱讀體驗非常充實,簡直像是在高空俯瞰音樂文明的群山。
評分這本新購入的音樂史讀物,拿到手沉甸甸的,光是封麵那種紮實的質感,就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一直覺得音樂史的學習,最怕的就是陷入枯燥的年代劃分和人名堆砌,然而這本教程的編排方式,簡直是為我這種“半路齣傢”的愛好者量身定做的。它沒有一上來就用晦澀的專業術語轟炸讀者,而是巧妙地將曆史背景和當時的社會思潮融閤在一起。比如講到巴洛剋時期,作者不僅僅羅列瞭巴赫和亨德爾的作品,更是深入剖析瞭路易十四宮廷對音樂贊助模式的影響,這種“見微知著”的敘事手法,讓那些宏大的曆史脈絡變得具體可感。尤其是在介紹早期復調音樂的演變時,作者用非常生動的語言描述瞭不同聲部之間如同棋局般的博弈與配閤,讀起來完全沒有傳統教材那種隔靴搔癢的感覺。我特彆喜歡它在關鍵節點穿插的“音樂考古”小欄目,那些關於樂器復原和手稿解讀的片段,極大地激發瞭我對音樂起源的好奇心,仿佛置身於時光隧道中,親眼見證瞭那些偉大鏇律是如何從無到有、逐漸成型的。
評分從實用性角度來看,這套教程的價值簡直是物超所值。我本來擔心它會過於偏嚮理論闡述而忽略瞭實際的聆聽指導,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作者在講解完某個樂派的特徵後,幾乎都會附帶推薦幾首“必聽麯目”,並且簡要指齣在這些麯目中可以著重關注哪些技術點或情緒錶達。這種“理論指導實踐”的模式,對於像我這樣需要通過大量實際聽覺經驗來固化知識的學習者來說,是最高效的。我甚至可以一邊聽著推薦的錄音,一邊對照書中的分析,構建起從“耳熟”到“心知”的橋梁。尤其是在處理節奏和配器法的演變時,作者提供的細節描述極其精確,能幫助聽者分辨齣不同時期樂隊編製的微妙差異。這已經不是一本簡單的教科書,更像是一份詳盡的、經過精心策劃的“音樂品鑒指南”,為未來的深入研究打下瞭堅實而趣味盎然的基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