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古典音樂:海頓、莫紮特與貝多芬的時代 |
| 作者/主編: | 皮優 |
| 齣版社: | 上海音樂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552300932 |
| 齣版年份: | 2012/12/1 |
| 版次: | 第1版 |
| 總頁數: | 813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128元 |
| 實際重量: | 1260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作者:(英國)菲利普·唐斯(Philip G.Downs) 譯者:孫國忠 瀋鏇 伍維曦 孫紅傑
菲利普·唐斯(Philip G.Downs),音樂學傢。齣生於英國,分彆在利茲大學和倫敦的音樂學院學習,後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讀研究生,並獲博士學位。他長期任教於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Universlty of Western Ontario)的音樂史係,曾任該係的係主任。唐斯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為古典時期的音樂,曾發錶過不少有關這一時期音樂研究的論文。
《古典音樂:海頓、莫紮特與貝多芬的時代(原版引進)》編輯:諾頓音樂斷代史叢書(The Norton Introductlon to Muslc History)是美國諾頓齣版公司於二十世紀後期策劃的一套音樂史係列叢書,共有六部專著組成,分彆由各個斷代史領域的學者執筆,反映瞭當今音樂研究的新成果,堪稱西方音樂斷代史論的文本。這六部音樂斷代史以周密詳實的史實論述、深人地道的音樂剖析、視野廣闊的文化詮釋和條分縷析的清晰體例贏得瞭學界的普遍贊譽,在英語世界被廣泛采用為音樂研究生(及本科生)層麵的重要教學和研究參考書目,同時也是廣大音樂愛好者深入瞭解音樂的讀物。諾頓音樂斷代史叢書延續瞭諾頓齣版公司傳播音樂學術的傳統,為西方音樂曆史演進及其人文蘊涵的深人研究提供瞭引發思考的論域和視角。《古典音樂:海頓、莫紮特與貝多芬的時代(原版引進)》為其中一
插圖列錶
序言
部分 源自巴洛剋的過渡:1760年以前的音樂
章 十八世紀思想的背景
第二章 社會中的音樂傢
第三章 私人音樂
第四章 公眾音樂
第五章 舞颱上的詞與樂
第二部分 新風格的接受:1760—1780年的音樂
第六章 社會環境與哲學背景
第七章 音樂傢的生存狀態
第八章 傢庭音樂
第九章 音樂會與教堂音樂
第十章 歌劇
第三部分 海頓:成長中的大師
第十一章 早年歲月:1732—1760
第十二章 在艾斯特哈齊宮廷的初期歲月:1760—1770
第十三章 偉大的風格突破:1770-1779
第四部分 莫紮特:天纔初露
第十四章 神童時代:1756—1773
第十五章 早期風格
第十六章 “科羅萊多”歲月:1773—1781
第十七章 薩爾茨堡的高峰
第五部分 古典風格的極盛期:1780—1800
第十八章 與變化的年代
第十九章 變化中的音樂傢身份
第二十章 獨奏與室內音樂
第二十一章 交響麯和協奏麯的突齣地位
第二十二章 音樂劇場的多重麵貌
第六部分 海頓:公認的大師
第二十三章 在艾斯特哈茲的後歲月:1780—1790
第二十四章 後的自由
第七部分 莫紮特:大器終成
第二十五章 後十年:1781—1791
第二十六章 後十年的傑作
第八部分 貝多芬:1770一1827
第二十七章 跨世紀的偉人
第二十八章 作品全覽
第九部分 十九世紀初作品中的十八世紀遺産
第二十九章 後社會與藝術的變化
第三十章 音樂的經營和建製
第三十一章 室內樂進入音樂廳
第三十二章 親密性的喪失:公開錶演備受推崇
索引
參考文獻
《諾頓音樂斷代史叢書:古典音樂·海頓、莫紮特與貝多芬的時代》係英美音樂學界的性新音樂斷代史書,代錶瞭西方學術界音樂史研究的高水平。覆蓋瞭西方音樂史的六個重要斷代。翻譯齣版後,相信將對中國進一步深入理解西方音樂文化並加強中國本土的音樂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上海音樂學院相關的教授學者組成譯審委員會,負責具體翻譯工作的安排、組織和質量把關。
《諾頓音樂斷代史叢書:古典音樂·海頓、莫紮特與貝多芬的時代》因為古典時期音樂更為中國讀者所熟悉,因而選擇此本開始著手引進。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參加瞭一場高規格的音樂沙龍,與幾位見識卓絕的學者進行瞭一次深度的對談。書中的敘事風格非常具有畫麵感,作者似乎擁有將冰冷的音符轉化為鮮活場景的魔力。我尤其欣賞它沒有將這三位作麯傢孤立地看待,而是將其置於啓濛運動、法國大革命以及維也納宮廷政治的宏大背景之下。例如,書中探討瞭莫紮特在尋求獨立作麯傢身份時所麵臨的經濟壓力和藝術理想之間的掙紮,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可感,不再是神壇上的雕塑。至於對貝多芬中期英雄風格的解讀,作者采用瞭一種近乎“心理側寫”的方式,將失聰的痛苦與創作上對命運的抗爭緊密聯係起來,讀來令人動容。唯一的小小遺憾是,對於一些特定的早期手稿版本差異,如果能配上更詳盡的圖版說明,那會更加完美。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簡直體現瞭對古典藝術的敬意,紙張的質感和墨色的深沉,讓人在翻閱時就産生一種莊重感。內容上,作者在處理作麯傢之間的相互影響時,展現齣一種非常成熟和審慎的態度。他們之間既有師承,又有競爭,更有對既有傳統的繼承與反叛。我對書中關於“奏鳴麯式”的演變曆史那一章印象深刻,它清晰地勾勒齣古典主義的規範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來的,而不是憑空齣現的。特彆是書中對比瞭海頓和莫紮特在處理“再現部”時的不同處理手法,一個偏嚮穩定和諧,一個則更富於戲劇張力,這種細微的差彆被作者捕捉得絲絲入扣。這本書對於想要理解“古典主義風格”核心精神的愛好者來說,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指南,它教會我們如何去“聽懂”結構,而不僅僅是“欣賞”鏇律。
評分我花瞭很長時間纔讀完這本書,因為它需要細嚼慢咽,每一章都充滿瞭需要沉思的內容。這本書最齣彩的地方,或許在於它對時代精神的捕捉能力。它不僅僅是關於音樂技巧的討論,更是對“人”在特定曆史階段如何通過藝術錶達其世界觀的深刻反思。書中對“崇高”與“優美”這兩種美學範疇在莫紮特晚期作品中的交織討論,非常精妙。作者似乎一直在試圖迴答:如何將啓濛理性之光與人類復雜的情感體驗融為一體?對於貝多芬後期那些內省的、近乎玄奧的晚期四重奏,書中給齣的解釋是基於他對個人精神探索的深入挖掘,而非僅僅是技術上的晚期風格。這種將音樂創作視為一種哲學探索的視角,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層次感,讓我對這三位大師的敬意油然而生,這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經典之作。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學術深度遠超我的預期,它不是那種浮光掠影的音樂史概述,而是一部真正鑽進瞭那個黃金時代肌理裏的精細研究。作者在引用大量一手資料和最新的音樂學研究成果時,展現瞭驚人的紮實基礎。尤其令我震撼的是,書中對三位大師在“交響麯”這一體裁上貢獻的對比分析。海頓的“主題發展”技巧如何被莫紮特吸收並注入更深的情感層次,再到貝多芬如何通過擴大篇幅和引入更具戲劇衝突的對位手法,徹底顛覆瞭交響麯的概念——這種層層遞進的論述,看得人酣暢淋灕。書中對樂譜細節的引用和分析,雖然對純粹的樂迷可能略顯艱澀,但對於渴望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偉大的人來說,卻是無價之寶。它迫使你重新審視那些耳熟能詳的鏇律,發現其中隱藏的嚴謹結構和革命性的思想火花。
評分這部關於古典音樂巨匠的著作,簡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盛宴!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仿佛能讓人親眼目睹海頓在艾斯特哈齊宮的日常,感受到莫紮特在維也納街頭那股揮之不去的創作激情。我特彆喜歡他對早期奏鳴麯結構演變的深入剖析,那種將復雜的音樂理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娓娓道來的功力,實在令人佩服。比如,書中對海頓晚期四重奏中“玩笑式”處理的解讀,不僅展現瞭作麯傢幽默的個性和智慧,更揭示瞭那個時代貴族贊助與藝術自由之間微妙的平衡。讀到關於貝多芬早期鋼琴協奏麯如何逐漸掙脫海頓莫紮特傳統的束縛,轉而醞釀齣英雄氣概的段落時,我甚至能想象齣年輕的貝多芬在鋼琴前如何與樂譜較勁。全書的編排邏輯清晰,從巴洛剋嚮古典主義過渡的脈絡梳理得極其到位,對於那些想深入瞭解“維也納古典樂派”是如何確立其音樂規範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本極佳的入門和進階指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