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基本乐科教程(练耳卷)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孙从音,范建明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5536712 |
| 出版年份: | 1997年10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514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68元 |
| 实际重量: | 1.18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题词
序
练耳的教与学
单元
要素Ⅰ·曲调
一、C自然大调
二、a自然小调
三、五声调式
要素Ⅱ·音程
一、大、小二度音程
二、大、小三度音程
三、纯四度音程
四、纯五度音程
五、五度内音程综合练习
要素Ⅲ·和弦
大、小三和弦(一)
要素Ⅳ·拍子与节奏
一、2/4拍的常规节奏
二、3/4拍与附点型节奏
三、4/4拍与常用的休止符
四、附点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
五、非常规节奏(切分节奏)
要素Ⅴ·曲式
音乐作品中的模进、重复和通节歌形式
要素Ⅵ·音色
一、音的自然色彩一一民族乐队各乐器音色听辨
二、音的艺术色彩一一和声音程色度差(一)
单元测试 音乐作品中的要素综合听觉分析
第二单元
要素Ⅰ·曲调
一、G((bG)自然大调
二、e(be)小调的三种型式
三、G(bG)官五声调式
要素Ⅱ·音程
一、五度内音程复习
二、纯一度、纯八度
要素Ⅲ·和弦
一、大、小三和弦(二)
二、 Ⅰ、Ⅳ、Ⅴ三和弦
要素Ⅳ·拍子与节奏
一、3/8拍
二、常见节奏型的识别与应用
三、切分音的变化与组合
要素Ⅴ·曲式
旋律发展的方法
要素Ⅵ·音色
一、音的自然色彩一一民族乐队各乐器组音色听辨
二、音的艺术色彩一一和声音程色度差(二)
单元测试 音乐作品中的要素综合听觉分析
第三单元
要素Ⅰ·曲调
一、F(#F)自然大调
二、d(#d)小调的三种形式
三、含一个偏音的七声调式(省略“清角”或省略“变官”)
四、F宫含一个偏音的七声调式
要素Ⅱ·音程
大、小六度音程
要素Ⅲ·和弦
三和弦的转位(六和弦)
要素Ⅳ·拍子与节奏
一、常规与非常规节奏综合练习
二、弱起拍及其应用
三、十六分音符的变化与组合
四、非常规节奏(三连音)
要素Ⅴ·曲式
曲调结构
要素Ⅵ·音色
一、音的自然色彩--民族乐队各乐器组结合音色听辨(一)
……
第四单元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第七单元
第八单元
单元练习
第二单元练习
第三单元练习
第四单元练习
第五单元练习
第六单元练习
第七单元练习
第八单元练习
《基本乐科教程:练耳卷》是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编写的《基本乐科教程》中的练耳分卷。本书体现了对视唱练耳课教学目的的新观念:提高音乐素质、发展音乐记忆和培养创造意识。本书是作者在总结练耳课教学经验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法,对八个音乐要素(曲调、音程、和弦、拍子、节奏、曲式、织体、音色)通过八个循环(单元)的螺旋式上升,进行音乐听觉训练。本书除包括听辨、听写、听唱、构唱、填充、改错、选择、分析等习题外,为配合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设了“自唱兼听”、“即兴唱曲”、“体态律动”等内容。本书还可作为艺术院校业余办班、教育、进修院校、中师、幼师、文化馆(站),以及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爱好者的自学参考书。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虽然谈不上奢华,却非常适合高强度的学习使用。我常常需要带着它在图书馆、咖啡馆甚至户外进行练习,厚实的纸张避免了光线反射带来的阅读困难,而且即使用铅笔反复修改听写内容,也不容易洇墨。对于这种需要大量书写和标记的教材,耐用性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此外,虽然我主要依赖电子资源进行听力训练,但书中提供的索引和交叉引用系统也十分方便快捷。当我对某个特定练习的理论背景产生疑问时,可以迅速定位到教材正文中的相关解释部分,形成高效的互文学习路径。这种对“学习体验”的关注,常常是在纯粹的学术著作中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但恰恰是这些细节,构成了我愿意长期持有并反复使用的理由。它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未来使用者的“使用场景”,而非仅仅停留在内容输出层面。
评分与其他一些侧重于“感觉”和“直觉”的音乐理论书籍相比,这本教程的态度是异常坚定的:音乐分析归根结底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推崇的是通过系统训练,将那些原本依赖天赋的“直觉”转化为人人可掌握的“技能”。我个人最大的收获在于,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系统地聆听”。过去我可能只是模糊地意识到旋律的起伏或和声的色彩变化,但在学习了这本书中的方法后,我的耳朵仿佛被装上了高精度扫描仪。我能清晰地分辨出音程的细微差别、节奏组的重音归属,甚至在一段复杂的对位中,也能将各自独立的声部剥离出来进行独立分析。这种能力不是靠多听几遍就能获得的,而是建立在作者提供的、经过时间检验的训练体系之上的。对于有志于在音乐领域深耕的人而言,这本教程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套高效且可复制的“思维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我最欣赏的一点,它完全脱离了纯粹的学院派空谈,而是紧密围绕实际的“练耳”操作展开。我发现书中的例题设计得极其巧妙,它们并非随机组合,而是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梯度精心编排的。比如,早期的听辨练习,侧重于最基本的音高关系和节奏辨识,每一步都像是给听觉肌肉做拉伸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了我的敏感度。随着深入,练习的复杂性陡然增加,开始要求同时处理多个声部,辨认复杂的和声进行,甚至是分析音乐的织体结构。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聆听配套的音频材料,对着书上的记谱进行核对和模仿。这种“听—辨—记—想”的闭环训练模式,极大地锻炼了我的乐感和分析能力。很多市面上常见的教材,往往在难度分级上做得不够精细,导致学习者要么起点太高受挫,要么起点太低浪费时间,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保证了学习过程中的持续挑战性和成就感。
评分作为一本面向考研和专业深造的教程,它对于细节的捕捉和处理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模糊地带的处理非常谨慎和明确,这对于需要应试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比如,在处理转调和副属和弦的听辨时,它不仅给出了标准答案,还附带了详细的听觉特征描述,告诉你“为什么”是这个和弦,而不是仅仅告诉你“是什么”。这种深层次的解析,帮助我理解了背后的和声功能和听觉心理。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收录的许多听辨材料的风格非常多样化,涵盖了从古典时期的严谨到浪漫主义的丰富色彩,甚至也触及了一些近现代的尝试,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音乐视野,避免了听觉疲劳和单一化。这种广度与深度的完美结合,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解题指南,更是一部提升个人音乐素养的综合性工具书,让人感觉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收获和反思空间。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素,甚至有些老气,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浓厚的学术气息。我抱着“攻克堡垒”的心态翻开了第一页,立刻被里面严谨的排版和密集的术语震慑住了。显然,这不是一本可以轻松翻阅的休闲读物,它需要学习者投入极大的精力和专注力。初次接触时,我对其中一些基础概念的阐述感到有些吃力,仿佛在阅读一份高度浓缩的专业文件。教材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它没有过多地进行情感渲染或花哨的图示,而是直接深入核心知识点,层层递进。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都衔接得天衣无缝,体现了作者在学科体系构建上的深厚功力。我特别喜欢它在引入新概念时,总是会先回顾前置知识,确保读者不会因为基础不牢而跟不上后续的节奏。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音乐基础,希望系统化梳理和深化理论知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框架。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不苟言笑的导师,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把知识“喂”到你面前,虽然过程可能略显枯燥,但效果绝对是扎实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