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声乐·理论基础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肖黎声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7510734 |
| 出版年份: | 2009年8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395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66元 |
| 实际重量: | 581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教材:声乐理论基础》指出音乐教师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学艺术教育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决定艺术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教师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方案》和《纲要》进一步明确了音乐学(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对课程体系建设及主干课程的教学实施,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对于我国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前言
导论
概论
一、声乐的基本概念
二、声乐艺术的基本特征
三、声乐学的学科概念
四、声乐学的研究内容
编 声乐科学基础
导言
部分 声乐生理声学基础
章 声学基础概要
节 声音的产生
一、振动
二、声波
三、乐音与噪音
四、基音与泛音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一、音高
二、音量
三、音色
四、音值
第三节 声音的共鸣
一、共鸣原理
二、共鸣质量
第四节 声音的传播
一、声音的传导
二、回声与混响
第二章 歌唱器官概述
节 歌唱器官分类
一、神经
二、呼吸器官
三、发音器官
四、共鸣器官
五、语言器官
六、听觉器官
第二节 歌唱器官概貌
一、歌唱器官认识
二、发声过程概述
第三章 歌唱神经机理
节 人体神经概略
一、神经的构成
二、神经的功能
第二节 歌唱的神经与心理机制
一、歌唱的神经机制
二、歌唱的神经控制
三、歌唱的神经与心理调控
四、歌唱心理与生理的协调
第四章 歌唱呼吸机理
节 呼吸器官生理
一、呼吸器官概述
二、呼吸器官生理
第二节 歌唱呼吸机制
一、歌唱呼吸机制概述
二、歌唱呼吸的生理机制
三、歌唱呼吸的物理机制
第五章 歌唱发音机理
节 发音器官生理
一、喉器
二、喉腔
三、声带
四、喉内肌群
第二节 歌唱发音机制
一、发音机理概述
二、发音的神经驱动
三、发音器官的生理运动
四、真、假声的发音机理
五、颤音的特性与机理
第三节 歌唱声区机理
一、声区的形成
二、换声点与换声区
三、换声机理
第六章 歌唱共鸣机理
节 歌唱共鸣原理
一、歌唱共鸣器官概述
二、歌唱共鸣的生理机制
三、歌唱共鸣的物理机制
第二节 歌唱共鸣辨析
一、歌唱共鸣的自我感觉
二、歌唱共鸣的理论探究
三、歌唱共鸣的科学本质
四、歌唱共鸣感觉与科学本质的差异
第七章 歌唱听觉机理
节 听觉器官生理
一、外耳
二、中耳
三、内耳
第二节 歌唱听觉机制
一、听觉传导
二、听觉特性
三、歌唱听觉培养
第二部分 声乐心理学基础
章 声乐心理学概述
节 声乐心理学研究述略
一、国外声乐心理学研究
二、我国声乐心理学研究
第二节 声乐心理学研究任务和意义
一、声乐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二、声乐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声乐的心理特征
节 声乐感知和表象
一、声乐感知
二、声乐表象
第二节 声乐注意和记忆
一、声乐注意
二、声乐记忆
第三节 声乐思维和想象
一、声乐思维
二、声乐想象
第四节 声乐情感和意志
一、声乐情感
二、声乐意志
第五节 声乐兴趣和气质
一、声乐兴趣
二、声乐气质
第六节 声乐性格和能力
一、声乐性格
二、声乐能力
第三章 声乐的心理调控
节 声乐技能的心理调控
……
第二编 声乐技能训练
第三编 声乐表演基础
第四编 声乐艺术鉴赏
第五编 声乐教学基础
第六编 声乐发展简史
后记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教材:声乐·理论基础》由长期从事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学工作的专家编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紧扣音乐学(教师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强化音乐教师教育的化要求。这套教材是在21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编写的。“为基础教育服务”是《方案》和《纲要》着力突出的理念,并正逐步成为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这一教育背景下,教材编写者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在教学材料组织、范例选取、活动设计、练习要求等方面,力求突出教材的“师范性”。
二、教材体现了不同课程自身的逻辑体系,教材构架和教学内容体现了基础性与时代性的兼容。“师范性”与“学术性”不应该是对立相斥的。这套教材突出强调了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但并不是以降低、削弱课程应有的学术含量为代价。这里的关键在于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标准来衡量音乐学(教师教育)课程教材的学术性。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相当不错,纸张摸起来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滑面纸,对长时间阅读比较友好,这一点对于考研党来说很重要,毕竟要和它“厮混”很久。内容组织上,它的逻辑推进非常严密,几乎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比如,在讲到音高和音程时,它会先从纯粹的物理学角度(频率比)给出定义,然后迅速过渡到十二平均律的数学推导,紧接着才应用到我们日常听到的调性系统上。这种从基础物理到实际应用的过渡非常平滑自然。不过,我个人觉得,在某些理论的阐述上,文字描述略显冗长,如果能多一些清晰的图表或者动态的示意图来辅助说明那些复杂的声学现象,可能效果会更好。例如,关于泛音列和泛音共振的图解,我看了很久才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复杂叠加关系。总体而言,它是一本非常适合作为教材的书,因为它结构完整,覆盖面广,但同时也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它不会手把手地牵着你走,而是把所有工具都摆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构建知识的宫殿。
评分拿到这本声乐理论的书,我的第一感受是,它真的做到了“基础”二字的深度挖掘。我之前听过一些关于发声技巧的讲座,或者看过一些偏向于实践操作的书籍,大多集中在“如何打开喉咙”、“如何运用气息”这些层面上,但这本书却把这些实践背后的科学依据和历史演变讲得清清楚楚。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解人声的物理结构、共鸣腔体的作用机制,甚至还追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美声”理念的哲学思考。这种宏大的叙事视角,让我对声乐艺术的理解从“唱歌的技巧”提升到了“一门综合性艺术学科”的层面。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气息控制那一部分,作者没有简单地描述腹式呼吸,而是结合了生理学知识,详细分析了不同气息支持状态下声带的张力和气流速度如何影响音色和持久力。我尝试着根据书中的描述调整我的呼吸习惯,虽然短期内效果不显著,但至少我知道我努力的方向是符合科学原理的,而不是盲目地模仿。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从微观生理到宏观美学,再到历史发展的完整理论框架,让学习者能够建立起一个全面的认知体系,避免了那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境地。
评分这本书在内容的深度上,完全符合一本面向高水平考试的专业教材的标准,知识点密度非常高,几乎没有一句废话。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把关于“音准与调式”的那几章捋顺,因为它不仅讲解了学院派的“正统”调性理论,还触及了某些民族或早期音乐调式的特殊性,甚至提到了现代音乐中对传统调性的突破和挑战。这种广度和深度相结合的写法,让人感觉作者对整个音乐理论体系有着非常全面的掌控。但实话实说,作为读者,我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些密集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实践中的听觉辨别能力。书里描述了非常精确的音高关系和声部进行规则,但现实中,歌手的听觉是动态的、受情感影响的,如何将这些僵硬的理论规则“内化”成一种直觉性的反应,是阅读过程中需要花大量时间去实践和反思的地方。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地图,清晰地标注了理论的经纬度,但如何穿越这片知识的海洋,还需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去摸索航线。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值得收藏的严肃理论工具书,绝非轻松的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难度系数对于我这样半路出家的人来说,确实是需要啃好几遍才能有点体会的。我原本以为“声乐理论基础”会涵盖很多关于歌曲分析、曲式结构的内容,但实际上,这本书更偏向于“声音的科学”和“调性系统的构建”。它把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音乐现象,比如为什么大三度听起来“明亮”,小三度听起来“忧郁”,都拆解成了音程比和听觉心理学的范畴去解释,这种解构式的分析让我对音乐的“感觉”有了一种全新的、理性的认识。让我特别受用的是其中关于不同历史时期声乐风格的理论支撑。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巴洛克、古典主义时期的演唱特点,而是追溯了当时乐器发展、教堂音乐规范以及社会审美对人声技术要求的具体影响。这使得我对不同时期作品的诠释有了更坚实的理论后盾。然而,我也必须指出,如果你的主要兴趣点在于文学性、情感表达或者舞台表演,这本书可能略显“学术化”和“干燥”,因为它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对“物理实体”和“数学结构”的剖析上,对于那些更偏向于艺术感性层面的讨论着墨不多,需要学习者自己去寻找连接点。
评分这本厚厚的乐理书,拿到手就感觉沉甸甸的,封面设计得挺简洁大方,但内容嘛,刚翻开几页我就有点头大了。感觉它更像是一本给专业科班出身的学生准备的教科书,里面涉及的各种术语和概念,对于我这种纯粹出于兴趣,想系统了解一下声乐学习背后科学原理的业余爱好者来说,门槛实在有点高。比如对和声进行、调式转换的那些详细推导,我得反复对照着书上的例题和图示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目标是考研或者打算未来从事音乐教育相关工作,这深度绝对是足够的。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入门指南”,而是真正扎进了理论的骨髓里,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都堆砌得非常扎实,一点都不含糊。我花了不少时间去理解那些抽象的数学关系在音乐中的体现,比如为什么某个音程听起来特别和谐,或者为什么特定的旋律走向会产生特定的情感张力。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其学术的严谨性,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坚不可摧的理论地基,让你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仅仅告诉你“该”怎么唱。只是对于非专业读者,可能需要搭配一些线上的讲解视频或者请教专业人士辅助理解,否则独自啃起来确实会比较吃力,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去攻克这些专业壁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