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实用复调音乐基础教程 |
| 丛书名: | 21世纪高等院校音乐教材 |
| 作者/主编: | 冯鄂生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2145745 |
| 出版年份: | 2009年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96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12.00元 |
| 实际重量: | 159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从整体感受上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内向型”的学习体验,它要求你坐下来,关掉外界的噪音,与音乐的内在逻辑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它不是那种让你快速通过考试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部可以陪伴你多年、随着你的音乐阅历增长而不断能读出新东西的“音乐哲学入门”。我发现,当我听瓦格纳的管弦乐或者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时,这本书中关于声部如何相互支撑、如何产生张力的原理,会不自觉地跳出来作为分析的框架。它真正做到了将理论内化为一种听觉直觉。相比那些只停留在“是什么”的讲解,这本书更侧重于“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如何运用”。它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地基,使得未来学习更复杂的二十世纪复调技巧或者爵士和声时,都不会感到无所适从。这是一本真正能够沉淀下来,成为你音乐知识体系核心支撑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非常古典和严肃的感觉,那种厚重的纸张和略带泛黄的字体选择,仿佛能让人立刻沉浸到音乐的殿堂之中。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扎实、不花哨的风格,一看就知道是那种沉下心来钻研理论的教材。初翻开目录时,那些熟悉的和声学、对位法的基础概念扑面而来,让人感到既亲切又充满挑战。我记得我之前尝试过几本市面上很流行的“速成”教程,结果总是不得要领,感觉只是学了一些皮毛。而这本书,从排版到内容组织,都透露着一股“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它没有试图用花哨的图表或过于现代的例子来吸引眼球,而是非常忠实于音乐逻辑本身的构建。这对我这样一个追求系统性知识构建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关注了它关于“声部独立性”和“织体平衡”的处理,感觉作者在这些看似枯燥的规则背后,蕴含了对音乐美学深刻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拿起我的键盘或者乐谱,对照着书中的例子反复推敲,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任何快餐式学习材料都无法给予的。这本书更像是一位严谨的老师,时刻提醒你,音乐的深度源于对基础的深刻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字体选择也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的尊重。内页的纸张选择非常适中,不会反光到让人头晕,也不会因为太薄而显得廉价。更重要的是,乐谱的排版简直是一流的。在处理四声部或五声部的对位练习时,清晰的声部标记(比如用不同的粗细或字体来区分主导声部和跟随声部)至关重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即使在最密集的对位段落,我依然能迅速、准确地追踪到每一条声部的走向,这极大地减少了阅读和分析乐谱时的认知负荷。很多理论书在乐谱呈现上极其敷衍,导致学习者光是辨认声部就耗费了大量精力。而这本书则像一位耐心的乐谱编辑,确保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声音如何进行”这个问题上,而不是“这个音符印得够不够清楚”。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衡量一本优秀音乐教材的重要标准,它体现了作者和出版社对学习者的同理心。
评分当我把这本书带到我的专业课上时,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在翻阅它,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理论的深度,更在于它在实践应用上的指导性。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解决平行五度/八度”的章节,与其他教材往往采取“一刀切”的禁止性规定不同,这本书深入探讨了这些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风格作品中的处理差异。它没有将音乐创作简化为一套僵硬的规则,而是强调了“语境”的重要性。比如,它会引导你去思考,在一种追求清晰织体感的音乐语境下,为什么平行进行需要避免;而在追求宏大效果的特定段落,某些“破格”的处理又如何服务于整体的戏剧性。这种 nuanced(细致入微)的讲解,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复调写作的理解边界。我开始明白,理论不是为了限制创造力,而是为了更好地驾驭创造力的工具。这本书教会我的,是如何在遵守基本法度的前提下,去探索声音的无限可能性,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交出“合格”的作业。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我的话说,简直是教科书的典范——清晰、精确,但绝不乏味。很多音乐理论书读起来就像在啃干巴巴的数学公式,让人昏昏欲睡,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有一种内在的节奏感。它总能在一个看似复杂的概念之后,恰到好处地穿插一些精妙的乐例进行佐证,而不是简单地堆砌术语。我记得有一段讲到巴赫赋格曲中主题的呈示和扩展时,作者用了一种比喻,将声部的进入比作“河流的分叉与汇聚”,这个描述瞬间就让原本抽象的对位技巧变得生动起来,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那种多线条交织的美妙。而且,这本书的编排非常注重循序渐进,它不会把太难的概念一下子抛给你,而是像搭积木一样,用你已经掌握的知识作为基石,去构建更高阶的结构。这种严密的逻辑链条,让我感觉学习过程非常踏实,每掌握一个知识点,都有一个清晰的“成就感”定位。对于非科班出身、但对复调音乐充满热情的自学者来说,这种娓娓道来的教学方式,比那种冷冰冰的定义集合要有效率高出百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