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说明关于伴奏音乐的说明综述上编(男班教材)第I训练单元(参考学时:120学时-160学时)第I章东北秧歌舞蹈(基础)训练教材第二章藏族舞蹈(基础)训练教材第二训练单元(参考学时:120学时-160学时)第三章云南花灯舞蹈(基础)训练教材第四章蒙古族舞蹈(基础)训练教材第三训练单元(参考学时:160学时-180学时)第五章安徽花鼓灯舞蹈(基础)训练教材第六章维吾尔族舞蹈(基础)训练教材第四训练单元(参考学时:160学时-180学时)第七章山东鼓子秧歌舞蹈(基础)训练教材第八章朝鲜族舞蹈(基础)训练教材第五训练单元(参考学时:80学时-120学时)第九章传统舞蹈组合训练教材第六训练单元(参考学时:80学时-120学时)下编(女班教材)第I训练单元(参考学时:120学时-160学时)第I章东北秧歌舞蹈(基础)训练教材第二章藏族舞蹈(基础)训练教材第二训练单元(参考学时:120学时-160学时)第三章云南花灯舞蹈(基础)训练教材第四章蒙古族舞蹈(基础)训练教材第三训练单元(参考学时:160学时-180学时)第五章安徽花鼓灯舞蹈(基础)训练教材第六章维吾尔族舞蹈(基础)训练教材第四训练单元(参考学时:160学时-180学时)第七章山东秧歌舞蹈(基础)训练教材第八章朝鲜族舞蹈(基础)训练教材第五训练单元(参考学时:80学时-120学时)第九章传统舞蹈组合训练教材第六训练单元(参考学时:80学时-120学时)后记
作者简介 潘志涛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舞蹈家协会教学学会委员,北京舞蹈家协会理事.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5年创办我国艺术院校“桃李杯”舞蹈比赛.连续七年担任主要策划和组织者:创建中国民间舞学科及民间舞系.任首届系主任:1994年由于突出贡献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借聘到广东舞蹈学校任校长,2000年申办国家重点中专列为入选学校。曾主编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重点教材、中国艺术教育大系·舞蹈卷《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获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工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整体装帧风格,从侧面反映了其内容可能偏向于严肃的学术研究。我个人更偏爱那种充满活力和地域色彩的视觉呈现,能立刻勾起我对辽宁秧歌的豪迈、藏族锅庄的热烈,或是苗族芦笙舞的灵动的想象。不过,内容为王,我更关注其对具体舞种的解构是否到位。例如,在介绍某个特定区域的舞蹈时,是否能细致到连步伐的重音、手位的细微变化,甚至是眼神的运用都有明确的指导?很多民间舞蹈的“神韵”往往就在这些细枝末节之中,是区分“会跳”和“跳得像”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艺人手把手地教导,用最朴实的语言,阐释最深奥的韵律,让读者能够真正“入戏”,体会到舞蹈中蕴含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
评分阅读教材时,我通常会下意识地去寻找其中的“理论支柱”与“实践案例”的衔接点。对于民间舞而言,其理论基础可能涉及人类学、民族学甚至音乐学。我希望这本书不只是简单地罗列“是什么”,更能深入探讨“为什么”——为什么是这种节奏?为什么采用这种队形?这种探究能极大地提升学习者对舞蹈的理解深度,将舞蹈从单纯的肢体运动提升到文化认知的高度。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田野调查的案例分析,展示研究者是如何从地方采集、记录到最终形成教材的整个过程,那对那些有志于从事舞蹈研究或教育工作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具启发性的宝贵财富。它将帮助我们理解,如何科学、尊重地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
评分坦白说,我对这类“大系”丛书通常抱有一种敬畏又挑剔的态度。它们往往试图包罗万象,但深度上却可能有所取舍。对于《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这样一本定位明确的专业用书,我最关心的无疑是“教法”二字。民间舞的教学,尤其是在当代教育体系中推广,如何平衡其原生态的韵味与规范化的训练体系,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我非常好奇,作者团队是如何处理这种“去土味”和“保真味”的平衡的?它是否为不同年龄段、不同基础水平的学习者设计了差异化的教学路径?比如,针对初学者,哪些是最核心、最能体现地域特色的基础律动可以优先引入?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进阶者,复杂的群舞编排和情感表达又该如何循序渐进地引导?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成熟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框架,而不是停留在对舞种的描述上,那它就真正称得上是一本实用的“教法”宝典了。
评分从出版社定位来看,上海音乐出版社的作品通常面向高等院校和专业艺术团体,这意味着对专业术语的准确性和知识的更新速度要求很高。我很好奇,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这本书如何选取和界定“中国民间舞”的范畴?它是否覆盖了近年来新发现或受到关注的少数民族舞蹈?更重要的是,作为一本“教法”书,它是否能有效指导教师如何应对当前舞蹈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资源不足、教材版本不统一等现实问题?例如,对于那些地处非民间舞发源地的学校,这本书能否提供一套通用的、可迁移的训练体系,让即便是零基础的老师,也能依靠这本书,将中华民族的优秀舞蹈文化,以一种既尊重原貌又符合现代教学规律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
评分这本关于中国民间舞的教材,光是看书名和出版社就让人感到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上海音乐出版社的出品,想必在专业性和严谨性上是有保证的。我作为一个舞蹈爱好者,一直对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抱有浓厚的兴趣,但苦于找不到一本既系统又深入的入门书籍。很多市面上的资料要么过于偏向理论,缺乏实操指导,要么就是零散的片段介绍,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提供清晰的教学步骤和详实的动作分解,毕竟民间舞的精髓在于身体的传承和地域文化的体现。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舞种,更能深入挖掘每一个舞蹈背后的历史背景、服饰特点乃至音乐的韵律,让学习者在动起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沉淀。如果书中能配有清晰的图解或视频二维码辅助说明,那就再好不过了,毕竟舞蹈是视觉和动觉的艺术,单纯的文字描述总有其局限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